APP下载

对幼儿教师学习现象的思考

2021-03-18李江美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草案幼儿教师儿童

李江美

在教育界,“幼儿教师爱培训”是被公认的,然而,热爱学习、培训的幼儿教师群体并未得到相应的专业认可,“幼儿园老师不就是跳跳唱唱嘛!”“幼儿园老师搞研究?没有必要吧。”这种并不完全认同幼儿教师是专业者的观点仍然存在,甚至部分教育界其他学段的同行也这么认为。

为何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培训组织方得到的反馈可以管窥一斑。“幼儿园老师培训中偏爱听各种优质课,找各种新课程模式、参观各种名园;学习中特别喜欢拍照,倾向学了直接可以拿到幼儿园用的内容和方法。相比之下,不太喜欢理论学习、观点碰撞的讲座和论坛。”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表明,“成人学习以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为主,教育活动对成人是一个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从幼儿教师喜欢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可见,他们学习的目的很明确:改变。如,幼儿园或班级环境的改变、教育形式的改变、教研形式的改变。幼儿教师明确的学习目的的确可以改变一些教育实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声音我们不能忽视——“我们总是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项目课程、学习故事、安吉游戏……没有停歇过,学一样换一样。”这声音是“爱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的迷茫,反映出我们的学习目的可能有失偏颇。

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已经从起步阶段走向发展阶段,不但表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都具备了基本能保障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更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专业者进入幼儿园从教。2020年9月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开篇就提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这不仅说明了政府、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要从中看到政府、社会对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期望,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我们责无旁贷。在此背景下,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对于实现教师专业成长,进而办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从追求形式走向追求实质

较长时间以来,我们对学习、培训的期待是能够跟得上“形势”,快速做出改变。甚至很多老师相信,只要找到某个课程模式就能带来好的教育,所以在学习中,不停地寻找“好”形式、“新”形式。在学前教育起步阶段,这无可厚非。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将好教育主要定位为一节课的好坏,从选材到准备,从提问到回应,甚至试教试到全园无班级可试。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追求办出有特色的幼儿园,无论是体操还是舞蹈,美术还是科学,追求做出不同于他园的特色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摸索、质疑、反思中不断蜕变和成长起来的。今天,随着我们对学前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在学习中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1.学习是为了不断读懂儿童

任何学习,其实质都是为了能够不断读懂儿童。缺失了对儿童的真正认识,无论怎样的教育形式都形同虚设。《草案》第四条明确“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第十四条明确“儿童权利”,都在警醒我们,教育的目的始终是儿童,而不是装扮教师、闪亮幼儿园;学习最好的地点始终在自己的幼儿园、自己的班级;最好的学习对象是每一位灵动的儿童,要认真倾听、观察、记录儿童的言行,去分析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丰满对儿童的了解。“毕业汇报演出”是每年大班幼儿毕业的保留节目,排练之际,遭到孩子们的质疑:“为什么毕业汇报一定要上台表演老师规定的节目呢?”老师们反思,并和幼儿一起讨论:你们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毕业?由此引发出关于毕业意味着什么的讨论。孩子们认为:“毕业意味着我长大了!”在此讨论下,幼儿园的“毕业文艺汇演”变成了“每月生长之星”大舞台,并依照幼儿的希望推出了“我是艺术家”“我是文学家”“我是大玩家”“我是生活达人”的展示内容,充分回应了幼儿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跳出惯常的做法,倾听儿童、了解儿童,从儿童身上学习,最终收获了成长。

2.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选择哪种教育形式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是否真正支持了幼儿的发展。比如,应该是回应幼儿个性、自主发展的区域活动,但如果缺失了对“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发展”的认识,任何形式都可能异化——教师规划区域、教师确定区域内容与材料、教师规定区域玩法、教师规定入区离区时间,幼儿的个性自主变成了教师的高控制约,区域也因其实质的缺失,而失去了支持幼儿个性发展的价值。所以,学习是将自己习得的教育方式、教育支持和幼儿的反馈进行连接,以幼儿发展来评价、反思这种教育方式的适宜性。只有如此才能落实《草案》提出的“创设良好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使学前儿童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学习是让我们真正具备支持幼儿成长的能力。

从寻找权威走向建构理念

期待有权威专家指点迷津,短时间内使自己、使幼儿园有亮点,这可能是部分幼儿教师、幼儿园在学习时所渴望的。如此期待之下,呈现出来的很可能是,每一轮学习之后,幼儿园或教师都会出现一些外在的改变,但究其实质,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学习带来改变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学习只是带来外在改变,我们则要警惕。《草案》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取经验的需要”,这充分说明,教育应该立足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去研究适合我们的孩子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必须要形成以下认识。

1.我就是教育研究者

每一个教师都是教育研究者,依照幼儿的真实生活和需要,充分研究幼儿园资源、社区资源、当地资源,去构建课程,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研究。将习得的理论、方法和真实的幼儿相关联,学习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例如,“15分钟活力爸爸”活动,我们邀请爸爸们提早15分钟来幼儿园带领幼儿运动,这不但解决了幼儿园缺失男教师的现实问题,而且为家长真正了解幼儿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再如,“幼儿生存活动考察”活动,我们细细梳理幼儿园周边一公里的资源,形成一公里区域内的幼儿生存活动考察点,课程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幼儿在实地走访中也真正融入到了社区生活中。这些具体的做法不是哪位权威专家的直接给与,而是认真学习理论后,一线教育者的实践所得,很好地回应了《草案》第三十三条“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儿童生活和学习空间”。

2.我就是教育倡导者

教育引领未来,我们要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基础(《草案》第四条)。幼儿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某位领导的重视、某位专家的呼吁,能推动学前教育真正变革的是我们——广大一线幼儿教师。因为我们最清楚幼儿的需要、家长的诉求。学习是让我们更加有能力回应幼儿的需要、家长的诉求。例如,当因防疫需要的封闭式校园管理出现时,我们立即发现原家园沟通模式中,家长可入园,因此所有和幼儿相关的沟通,家长都是听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可以面对面参与讨论的。后疫情时期的封闭式校园管理,可能会导致部分家长出现焦虑。此时,我们一线教育者倡导的“场再现”,通过幼儿画记、幼儿生活学习关键点直播、班级虚拟空间站、每月户外幼儿作品展等,不但化解了家长的焦虑,而且探索出了全新的家园沟通范式。

《草案》的颁布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助力,我们生逢这样的时代,如果能够更加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责任,真正投入于学前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中,那么必能和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共腾飞。

猜你喜欢

草案幼儿教师儿童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电子商务法草案首审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更正
延期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