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家公寓开画廊是怎样一种感受?
2021-03-18ScottIndrisek
Scott Indrisek
01 《Splash》,约翰 · 韦斯利,197902“青少年派对”上的装置视图,马克 · 亨得利,201703 在厨房进行的“青少年派对”04 Ariela Gittlen和Scott Indrisek与他们的猫一次次充当着公寓画展的主人
夜色渐晚,几位年轻人在我的厨房里穿着内衣。其中一人趴在被改造成临时DJ台的炉灶上,用一台小唱片机放起了重组的黑胶唱片:与“科学怪人”异曲同工,几张不同的唱片被切成碎片,然后重新粘合在一起,音乐听起来十分疯狂。公寓那晚相当拥挤,而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很困惑。
这并非世界上最失策的狂欢晚会。它只是“青少年派对”的一种开场,也是我和身为平面设计师和作家的妻子在2016年底一起创办的公寓式画廊。厨房里那个近乎裸体的家伙是马修·瑟伯,一位年轻的地下漫画家。我们将他的作品与威廉·韦格曼的作品并列展出——韦格曼是一位七旬的艺术家,因乐于拍摄行为举止好似人类的宠物狗照片而备受喜爱。
在令人难忘的三年时光里,我们把布鲁克林公寓的一间空余卧室改造成了一个展览空间。但与艺术界类似的DIY冒险事业不同的是,我们并不只想展示朋友的画作,也对集中呈现当地不知名的艺术家不感兴趣。相反,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我们找一些知名的艺术家——那些已经成功的艺术家,然后再请一些人——邀请他们在我们这个惬意而又不失豪华的家里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会怎么样呢?
“就当是在家一样”
艺术品可以在画廊中大放异彩,即使是一幅平庸的画作,当它在空白的墙面上被赋予了傲人的地位时,也会在某些角度绽放出精致的光芒。它看起来很值得关注,而且很贵。然而,在传统的画廊里看艺术的实际社交体验可能很贫乏,或者至少有着强烈的重复性——过于明亮的灯光,门外闲逛的烟民们不可避免的喧哗声,搭配廉价酒的塑料杯,或是装满冰块和特卡特啤酒的垃圾桶,不一而足。你在画廊里转了一圈,先是对着作品点点头或发发朋友圈,然后想方设法克服尴尬,在那空间里硬呆上几分钟。
与此不同,在不那么可预测的场所举办的展览,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能量和韵味,公寓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青少年派对”,参观者必须穿过我们的客厅,才能到达后面的“画廊”。他们可以在厨房里闲逛,或者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前往铺着水泥地板的精致后院,围着火盆和小彩灯闲聊。随着晚会渐入佳境,我们先前被关在卧室内而略受惊扰的猫咪们,就会悄悄地溜出去和“掉队者”们打成一片,而在传统画廊显然没有这样的气氛。我们可能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却在做着别的事情: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放慢脚步、自我修整的空间。
和艺术家们在一起的时光意义非凡
虽然这些年来,我和艺术家们一起度过了很多时间,但多数情况下,这种际遇都拘泥于记者和被采访者的特殊框架内。此类的经历让人颇有收获,而且常常能够带来启发,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工作室里呆上一两个小时,或者参观一间画廊的展览,对塑造一位艺术家的成因只提供了有限的见解。参观工作室会让人觉得是自发的、亲切的,但实际上,它有着固定的脚本。在45到60分钟的时间里,艺术家以规定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作品。但当会面的目标不再是采访或撰写文章,而是展览本身时,这些障碍就开始逐一瓦解了。
艺术家马克·亨得利是我有幸认识的最棒的人之一。他问我是否可以做一个书架,作为他展览的配套作品。我们买了木头,然后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讨论了一切能想到的东西。难道所有的艺术家都是这么无私、大方、全身心投入的吗?当然不是。但“青少年派对”提醒我,艺术不仅仅是一门生意。它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召唤,由对艺术的热情和古怪的气质所驱使。
与你买不起的艺术品一起生活
我永远不会亲身拥有约翰·韦斯利的画作——这位91岁高龄的著名波普艺术家,以其超现实的意象而闻名。然而,在短暂的几个星期里,我有幸与他的一件作品共处一室。在作品面前醒来,在它下面工作。我可以每隔几个小时就去看看它,欣赏光影变化对它的影响。没有看门的人,也没有画廊的招待员,只有一件价值不扉的杰作,悬挂在离我们藏有Wi-Fi路由器的衣柜几英尺远的地方。
需要强调的是,收藏并非有钱人的专属。因此,为我妻子买一幅尼基·马洛夫的小画作来庆祝我们的婚礼,并不觉得过分奢侈。我也有一幅利昂·戈尔布的签名画,其同版的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收藏。我们的公寓里有很多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有些是购买的,有些是赠送的,有些是交易而来的。显然,能够以这些相對较低的价格买到艺术品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尽管这些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无法与那些已在艺术市场中被转手多次,并受人热捧的艺术作品相比,但它依然可以被称作艺术品。人们很容易把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等同起来,这也是这个行业里很多人精疲力竭的部分原因。作为一名艺术记者,在我最低迷的时候,很容易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吹自擂的公关人员,抑或是一名拉拉队员,一心只为提高我相中作品的经济价值。“青少年派对”提醒我,还有更多的东西在发挥作用:关系、社交以及想法与合作带来的纯粹乐趣。
“青少年派对”或许是一次对这种非二元态度的成功尝试。在完全沉浸在艺术世界10年之后,我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从外界窥视,艺术的世界总是显得那么浮华。但一段时间后,最初的特权和机遇就会消磨殆尽。曾经看似放荡不羁和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也会泯然无存,与其他的行业无异。如果说“青少年派对”教会了我什么,那就是有时候你意想不到,真正的行动才是心之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