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日”之谜

2021-03-18赵之珩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日日落大气层

赵之珩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信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大家早已烂熟于心了。短短20个字,波澜壮阔,气吞山河,既描写了渐渐西落的太阳,又歌颂了一泻千里的黄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道出了诗人胸怀宽广坦荡,追求永无止境的人生哲学。

读这首诗时,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在描述日出的时候,赵匡胤说“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赵光义说“银汉影沉星乍没,又看红日起扶桑”,在他们眼中初升的太阳是一轮“红日”,而为什么说起日落的时候王之涣眼中的太阳变成了“白日”?而且“白日”并非王之涣一人所见,李白在他的诗作《古风》中写道:“黄河走东溟(míng),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以此抒发岁月如梭,人渐衰老的感慨。唐代诗人刘长卿也在《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中写道:“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你看,那么多诗人都欣赏到了白色的落日,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还原一下日出、日落的过程。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看到的太阳每24小时会在天上运行一周,也就是每小时运行15°,每分钟运行0.25°。太阳的平均视直径大约是0.53°,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在地球的赤道上看日出,太阳是垂直升出地平线的,此时太阳从悄悄冒头到完全露面,需要经过0.53°的距离,用这个距离除以它那每分钟0.25°的运行速度,就得到了它完全升起所需的时间——2.1分钟。不过,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看到的日出,都不是赤道附近那样垂直升起的。比如处在北纬39°的北京,太阳是斜着升起来的,需要经过2.6分钟,这就是我们观看日出的关键时刻。

这2.6分钟是名副其实的“红日东升”,初升的太阳会将天空“染”成红色。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太阳渐渐升高,我们看到它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先是上半部分开始变黄,然后整体逐渐变成白色。真的是太阳变色了吗?其实不是,太阳始终如一,只不过当它在低空时,阳光在大气层中行进的距离长,所以,此时只有波长最长的红光能够穿过大气层,我们看到的就是一轮红日了。但是随着太阳逐渐升高,其他颜色的光也逐渐穿过大气层,混合成白色光。我们看到的太阳也就逐渐变白了。

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日落和日出時太阳都处于低空,为什么诗人们要把落日写成“白日”?其实,这跟人们观看日出和日落时的心情有关。

观看日出时,人们总是抱着“迎接”的心情,满心期待,往往在天色未明之时,就已到达海边或山顶等待日出。好不容易等到太阳冒头的一刹那,火红的太阳会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观看日落就不同了,通常人们在到达观看地点时,太阳已经西斜,但依旧是“白日”。等了很长时间太阳才逐渐落到地平线附近,逐渐隐没在红色的天光中,虽然此时人们看到的晚霞已是火红一片,但人们还是记住了西斜的“白日”。加之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所以常会用“红日”表达朝气蓬勃的情绪,而用“白日”表达岁月将尽的悲凉。

所以,从科学上讲,太阳在日出和日落时都是“红日”,只有升到一定高度后,才有可能呈现为“白日”。不过,从文学上看,大家还是可以细细品味诗人在“红日”和“白日”背后所表达的情绪。

猜你喜欢

红日日落大气层
日落的时候
红日
早春
那抹红
日出日落
希腊:日落最美的弧度
反腐败与中国廉洁政治建设研究报告2
假如没有大气层
大气层为什么不逃走
我们为什么需要大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