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数学活动在生活中的有效开展

2021-03-18李丽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有效开展数学活动生活

李丽萍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如何将此目标落实到数学活动中,促进数学活动的生活化,让数学活动就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使每一个幼儿能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就是幼儿园开展数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数学活动;生活;有效开展

《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融会贯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幼儿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挖掘和活用知识,从幼儿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幼儿用一双“生活数学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其抽象的数学学习富于亲近感,现实感,唤起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目标。那么,在数学教育中,如何用生活中的资源开展数学活动,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呢?

一、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成为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幼儿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中隐性的数学资源,巧妙地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的知识。

以学习“规律排序”为例,首先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寻找规律。在活动室内、户外环境中所蕴藏的规律,使他们知道什么地方有规律;其次运用触觉触摸规律。让幼儿闭上眼睛,轻轻地摸两位幼儿衣服的布面——粗的、滑的,粗的、滑的;接着,运用听觉感受规律。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听到鼓声、铃声,鼓声、铃声;再次,运用运动觉跳出规律。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源于物体。”在跑道中走、跑,走、跑;最后,通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来让幼儿感知到一个间隔一个的排列就是规律排序,可以是图形、声音、运动和数字等的排序。在活动中,幼儿玩操作材料,能更快地掌握找规律,能找出ABAB、AABB、ABBABB、ABCABC的规律。活动中,教师只需要在无意中适时、适当地引导,幼儿就会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各种存在,幼儿就会在玩中学、学中玩中学习数学。

经教学验证,这种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数学的方式,受到幼儿的喜爱,能满足他们玩中学的需要。幼儿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幼儿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学习数学。同时,这些随手可得的资源,更便于教师适时、适当进行引导,为教师减轻不少的负担。

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任何的数学概念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要抓住幼儿的游戏和生活时间,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1.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

对于幼儿,数学知识抽象、难理解,单纯依靠说教是难以让幼儿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应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鼓励幼儿参与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使数学实践活动成为幼儿认识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基础。如,幼儿认识各种方体,教师把这次活动放在建构里进行,并要求每一位幼儿都带长方体和长方形的物品回园参与活动。通过小组区域活动,让幼儿进行比较记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和角,并给不同长短的边标色。这种共同合作、商讨的学习方式使幼儿在思维的碰状撞中获取新知,且能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

2.在生活讨论中学习数学

语言的碰撞能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活的空余时间,引导幼儿在研讨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如,在认识“>”和“<”号前,在生活衔接时段中分小组玩游戏,教师请幼儿分成两组让大家比较人数的多少,并提出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多少的关系?从大家的讨论中引出“ = ” “>” “<”的符号,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帮它符号起名字,且让幼儿说出理由。经过激烈的言语的讨论,使幼儿对理解数量——表示数量的关系——符号的出现——符号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形象而深刻地掌握了大于号与小于号。

3.在生活中鞏固数学知识

幼儿的记忆以机械记忆、无意记忆为主,因此,学过的东西容易遗忘,而反复呈现的东西能强化幼儿的记忆。但单纯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显然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动态的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刻巩固对数的理解。如,学习20以内的倒数,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倒数,所以幼儿的口头数数能力已经很棒。为了增加一点难度,今天笔者要求幼儿两个两个倒数,发现很多幼儿表现很不错,不用想就能说出来。在跳方格游戏中,教师提出用两个或五个来倒数跳。幼儿生活活动中的数学是十分丰富多样的,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极其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数学教育资源来引导幼儿发现、感受、体验和学习。

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常所需,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社会实践及生活是数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得到贯通。

1.创设有趣的情景运用数学

在数学领域的各范畴中,创设有趣的情景,运用游戏方式让幼儿在特定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求。这样,才能让幼儿在自觉、主动探索问题时,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学习比较远近:在第一课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三幢城堡,幼儿先用目测比较远近,然后运用自然测量比较,操作中看见每一位幼儿都能投入测量中,并小心、认真测量,记录很清楚;第二课时,为幼儿准备测量多个物体,提供不同的测量路线,让幼儿能真正做到运用测量比较远近。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是为了用,用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只要我们细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幼儿就能看得见数学,摸得着数学,听得到数学的趣味,幼儿就能真正地体会到生活中充满好玩的数学。如,认识钟表后,让幼儿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习“解决问题”,幼儿给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并与爸爸妈妈一起想办法解决它。如,我要买一瓶可乐5元和一包薯片4元,一共要用多少钱?答:5+4=9。通过给幼儿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幼儿的生活数学意识和敏锐的数学嗅觉,让幼儿变得越来越聪明。

总之,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数学活动,不是泛泛而谈的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我们应该给幼儿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给幼儿一对灵巧的小手,给幼儿一颗积极探索的心灵。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资源的数学情景,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亲近数学、学习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和运用数学,最后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能帮助幼儿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做数学学习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快乐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刘占兰.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张俊.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美)米歇尔·格雷夫斯.理想的教学点子[M].林翠湄,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有效开展数学活动生活
让音乐成为游戏的伙伴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