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海中素材太乱不会用?

2021-03-18郭建华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3期
关键词:颁奖词美美

郭建华

一千个读者笔下,有一千种素材解读,我们在解读、运用素材的时候,如果运用“变频”的方法,就能避免素材“相撞”,绕开“雷同”的危险地带。如何对素材进行变频呢?下面这些就是重点啦!

1思辨解读:选择“制冷”“制热”两种基本模式

近几年的高考议论文写作,都指向“任务驱动”,我们要在格子纸的“情境模拟”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而直面现实。如果把素材想象成一台“变频”的中央空调,解读时首先要正反思辨,确定“冷、热”模式。“制热”模式是对素材进行“正向”解读,赞同、支持素材中的人物、事物与现象。“制冷”模式就是对素材进行“反向”解读,不赞同、批评素材中的人物、事物与现象。

2020年6月3日,黑龙江鹤岗男孩“钟美美”凭借着模仿老师讲课的段子一夜爆红。这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不过,几天以后,有网友发现,钟美美的作品大量下架、删除。还有媒体报道称:“钟美美”被约谈。

制冷:面对一帮作业不按时上交,课上随便讲话甚至早恋的学生,现在只有责任心强的老师才下功夫去说教。不能惩戒体罚,气到无奈说几句气话还被美美们模仿,视频上传网络。干脆老师遇到学生违纪都明哲保身,装聋作哑好了。(公众号“轻文有言”)

制热:道路千万条,成长并没有固定模式与答案,有孩子从小喜欢才艺表演,并以此为发展方向,也不妨乐观其成。对“钟美美”来说,以其表演天赋与爱好,这方面还真有潜力可挖。但如何加以引导,是个课题,不能简单地把引导视同扼杀天性与限制创造力。(《楚天都市报》)

我们积累的素材来源广泛,有的来自新闻媒体,比如美国人马斯克认为未来人类有望移居火星的媒体报道;有的来自网络平台,比如关于“摆地摊”的各种坊间传闻、吐槽段子;有的来自书籍资料,名人名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各学科专业知识让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有的来自生活见闻,比如打卡、点赞、自拍、撸串等。对于这些素材,以后我们都可以与上面一样,对素材“正反”解读。

2逻辑解读:设置“定时”与“送风”智能模式

正如中央空调在“制热”“制冷”之外还可以选择“恒温、除湿、降噪、睡眠、定时、送风”的附加模式,解读素材时,除了正反思辨解读素材,我们还可以开启“智能”附加模式。

我们可以把素材解读的“智能”模式做成“逻辑分析”遥控器。逻辑分析法有个简易口诀:“因并选转递假条”,为了便于识记,可以谐音为一个场景“因(为)(生)病,(头晕)旋转,(向老师)递(上)(请)假条”。六种逻辑关系对应空调按键中的“恒温、除湿、降噪、节能、定时、送风”六种,有的保持原貌,有的删减,有的去除细节,有的时空连接,有的改变色彩,还有的创新表述。接下来,以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为例,展示素材变频解读的方式:

1.追根溯源:素材因果关系“恒温”解读

原素材:2018年11月湖北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采集信息,一位退役老兵的物品震惊了现场所有人,红布包裹一层层打开,人们发现94岁的退役军人张富清,竟然是一位战功显赫的人民功臣。60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颁奖词:“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解读:“事出有因”,任何素材都是古今中外发生的现实事件,要解读素材,就要追根溯源,探求背后的因果关系。颁奖词中的“只为”就是运用了因果关系。

2.关键字词:素材并列关系“除湿”解读

原素材: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消防队员们每人负重30余斤,徒步行军8小时,在海拔3700余米处与大火搏斗。因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4名地方干部群众不幸壮烈牺牲。牺牲指战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

颁奖词:“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耳旁,孩子即将出生,父母淹没于泪水,青山忠诚的卫士,危难的永恒对手,投身一场大火,长眠在木里河两岸。你们没有走远,看那凉山上的秋叶,今年红得分外惹眼”。

解读:运用并列关系梳理素材,可以用铺陈、叙事的方式简要叠加素材。如颁奖词中“青春、话语、孩子、父母”等关键词叠加成了并列关系。

3.引用化用:素材选择关系“降噪”解读

原素材: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957年,他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问世后他以身试药,冒着麻痹、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作实验对象,试服了疫苗。2019年1月,顾方舟在生命最后留下两句话:“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

颁奖词:“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解读:引用与化用是常见的素材运用手法,素材的细节部分需要选择。比如颁奖词就引用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对比类比:素材转折关系“节能”解读

原素材:黄文秀是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生,面对精彩的世界,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颁奖词:“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解读:运用对比的手法解读素材,就是对时间、空间进行分析,对事件、道德进行分解。比如颁奖词中将“有些人”与黄文秀进行了对比,还将姓氏类比为“黄花”。

5.归纳复述:素材递进关系“定时”解读

原素材:伍淑清,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企业家。香港回归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积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修例风波发生以来,她严词阻止乱港分子发起的学生罢课,成为乱港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

颁奖词:“四十年前,你说有件事值得做;四十年后,你说有些事必须做!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超越港岛的远见,不让须眉的担当。爱青年,更爱香港,是美心,更是良心”。

解读:归纳复述是常见的素材运用方法,但是如果没有发掘出丰富的层次,容易让素材单调。颁奖词中“更”字用递进关系归纳、复述了伍淑清四十年来爱港的“横截面”。

6.挖掘补充:素材条件关系“送风”解读

原素材: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4年后,他申请永居资格,成为福建省第一個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2019年,潘维廉出版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赏他的“不见外”,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而点赞。

颁奖词:“打开心扉,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见,太平洋就不算距离。家乡的信中写下你的中国,字里行间读得出你的深情。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我们都喜欢你这种不见外”。

解读:素材需要流动的挖掘,还要适当补充,添加“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关系,素材能够焕然一新。颁奖词中“打开心扉,放下偏见”都是“默契、深情”的条件。

素材要典型、真实、新颖,还要贴切。具体而言,就是要让素材溶解于“论点”,不能油水分离。同时,素材还要“可口”,用词准确,如同豆花加糖、加盐皆可,素材“豆花”的品相上乘,能让整篇议论文文采出众。

猜你喜欢

颁奖词美美
美美
花蝴蝶
我的妹妹叫“美美”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为逆行者写写颁奖词》教学设计
跳舞美美的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拟写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