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都北京的“碎碎念”

2021-03-18宋晨光

奇妙博物馆 2021年2期
关键词:鸽哨豆汁小吃

宋晨光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约距今70万年时,就有人在今天北京市房山区的龙骨山定居了。他们会制造石器,还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的名字叫“北京人”。

3000多年前,北京这个地方自然形成了两个小国——燕和蓟(jì)。它们大概是商王朝的附属国,后来又在西周初期被封为诸侯国。在战国时代,骁勇善战的燕国人参与了战国七雄的争霸,不过最终并没有战胜强大的秦国。

从秦汉到隋唐这1000多年的时间里,我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负责驻守边防,抵御入侵。从辽代开始,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先是迎来了契丹人,成为辽五京之一的陪都南京(也称燕京),然后又在1153年迎来了女真人,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金中都,后来又迎来了蒙古人,成为元大都。在后面的明、清两代,我依旧承担着首都的重要职责。就这样,我从“城”渐渐成长为“都”。

辽五京是辽上京临潢府、辽中京大定府、辽东京辽阳府、辽南京析津府、辽西京大同府的总称。

我的地盤

为什么历朝历代这么多人都喜欢在我这里建都呢?请允许我自夸一下!

我的南部和东南部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开阔平原,而西部、北部和东部被山岭环绕,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像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地理学家来这儿做客的时候给我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北京湾。

冬天时,山岭阻挡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夏天时,这里又有来自东南季风的湿润空气,会有丰沛的降水。所以,优越的地形和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让我很受人们的喜爱。

我的特色

吃吃穿穿在北京

说起去北京吃豪华宴席,你是不是想起了“满汉全席”?实际上在清代宫廷的记载里,根本就没有“满汉全席”这个词。或者说,我们现在理解的“满汉全席”,是当时清代宫廷为了宴请不同身份的人设置的满席和汉席的合称,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满汉席”。而且,满汉席强调的是菜品兼容“满”“汉”,不是强调菜品的数量多和食材的珍贵,例如在为乾隆皇帝准备的菜品中,就基本上没出现过熊掌、鱼翅、海参这些食材。后来民间的各大酒楼将“满汉全席”这个词作为自己的特色加以炒作,并且把各种山珍海味都加到了“满汉全席”当中,造成了今天大家对这个词的误解。

除了“山珍海味”,我这里的小吃也是独具特色。我这儿有一种叫作豆汁儿的特殊饮品。豆汁儿看上去有点儿像豆浆,但它是把绿豆做成粉丝、粉皮后,将下脚料发酵之后熬成的汤汁,味道又酸又臭。第一次喝豆汁儿的人一定会龇牙咧嘴,感觉很不习惯。不过只要你喝习惯了,会恨不得天天都喝。喝一口豆汁儿,嚼一口焦圈(一种油炸面食),再配上咸菜,就是地地道道老北京的味道啦!

还有一款“明星小吃”是炒肝儿,它的“粉丝”可就多了。炒肝儿是将切碎的肝尖、猪肠等食材加芡粉、蒜瓣等调料在大锅里熬煮。炒肝儿口味咸香,味浓不腻。吃的时候要一手托着碗,一边转着碗沿,一边用嘴吸溜着吃。一些人气很高的炒肝儿店经常排着大长队,不少顾客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就为了一饱口福。

当然了,我这儿的小吃还有很多,像驴打滚儿、艾窝窝、豌豆黄、芸豆卷、炸灌肠等,这些小吃味道独特、口感绝佳,舌尖上的北京味道,欢迎同学们前来品尝哟!

北京如今是国际化大都市,人们的穿着多种多样、各具品位。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民国时期这里人们的穿着。那时的人们穿搭相当时髦,大街上穿什么衣服的人都有。男子纷纷剪掉了长辫子,有的穿着传统的长袍马褂,有的穿着从国外传来的西装,还有的穿着新式中山装,而大多数女子则最爱穿改良过的旗袍,年轻的小姑娘喜欢穿皮鞋。为什么那时的北京会有这么多样化的服饰呢?那是因为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人们在思想和穿着方面的种种束缚和限制被解除了,所以当一些时髦人士穿着漂亮的新式服装走在大街上时,其他人就纷纷效仿,花样繁多的服饰很快流行开来。

老北京的声音

同学们如果看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茶馆》《四世同堂》等作品,那你们一定知道天空中“呼呼”“呜呜”的是鸽哨的声音。

鸽哨又称鸽铃,是绑在鸽子尾巴上的哨子,因为哨口受风的角度不同,使哨音会呈现出高低的变化。是谁给鸽子绑了哨子呢?最早这样做的是清代的八旗子弟。大家经常说八旗子弟的生活状态是“提笼架鸟逗蝈蝈儿”,讽刺他们不务正业,但实际上他们的这种“玩”也有背后的道理。提笼架鸟对早期的满族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狩猎技能之一,他们把笼中的鸟当作吸引各种漂亮飞禽的“诱饵”。

八旗人的后代被称为八旗子弟,又被称为旗人。八旗是清代兵民合一的一种军事制度,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之分,统率官员分都统、参领、佐领几级,是清军的骨干力量。

北京城内,除了鸽子飞过会留下鸽哨声久久回荡在空中,你还能在公园内、胡同口等地“欣赏”到京剧那韵味十足的京腔京调。1790 年,乾隆皇帝要过80 岁的生日,邀请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进京参加祝寿演出。三庆班演出结束后并没有回去,而是留在京城继续在民间进行演出,他们的表演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后来,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陆续进入京城,在民间与汉调、昆曲、秦腔等剧种相互借鉴、融合,在1840 年左右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是京剧的忠实粉丝,他们的推崇加上民间老百姓的喜爱,使得京剧迅速发展起来。

上面我给大家介绍的北京的历史文化只是京味文化中的九牛一毛。现在的我是中国的首都,国家在发展,我也在不断发展,我既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我和好邻居天津、河北组成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团队”。我的明天会更好,欢迎同学们常来北京做客。

猜你喜欢

鸽哨豆汁小吃
豆汁儿
豆汁 老北京的标志
开胃小吃“丝娃娃”
鸽哨 循声一瞥 原来是它
怕冷的小吃货 等
厦门品小吃
大家都爱吃小吃
鸽哨
鸽哨
神奇的鸽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