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18范东巍
范东巍
作者单位:110101 沈阳,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
脑卒中临床较为常见,是高发脑血管疾病之一。目前,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方式不断创新与改善,死亡率已明显降低,但是患者预后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偏瘫),其中下肢功能障碍明显,病程长,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使很多患者失去生活信心[1-2]。因此,针对脑卒中偏瘫(SIH)患者,临床应重视康复干预,旨在促使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改善其生活状况,提升生活质量。但常规康复训练效果欠佳,因此临床应重视探寻更为高效的核心稳定性训练(CST),但具体训练方案及效果尚无定论,需进一步探究[3-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CST在SIH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SIH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纳入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方案,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摆放干预、肌肉牵引、站立、步行训练。
1.2.2 观察组 实施基础康复干预的同时,配合CST,具体方法:①腹部肌肉力量训练,患者侧坐于床,健侧下肢着床,身体保持直立,重心向患侧倾斜,引导患者向后仰,与床面成角控制为45°,随后进行主动式后仰平移练习,逐渐增加后仰旋转练习,10 min/次,2次/d;②核心肌群控制能力训练,准备Bobath球,治疗时坐在球上,引导患者仰卧,屈膝呈90°,并将其放置在治疗师双侧大腿上,治疗师握住患者双手,引导其躯干前屈,并指导患者控制双侧腹部肌肉,使其向心收缩,躯干伸展时重点感受腹部肌肉伸展。此外叮嘱患者训练过程中务必保护好肩关节,预防肩关节脱位情况,5 min/次,2次/d;③网状脊髓束干预训练,引导患者站立,并将床位升高,到达患者髂前上棘位置,床上放置枕头,治疗师到达患者后方,右手放置在患者腹部上,引导患者弯腰,并向床面趴去,趴在枕头上,治疗师用力挤压患者腹部,促使患者腹部收缩,左手则放置在患者患侧坐骨结节位置,叮嘱患者收腹,同时双足跟踮高,且运动方向与地面呈垂直状态,训练时必须放置患侧膝关节屈曲,骨盆尽量后倾,15 min/次,2次/d[6-7]。两组均予以连续3个月的康复干预。
1.3 观察指标
1.3.1 希望水平 使用希望水平量表(HHI),评估患者对显示与未来的积极态度、积极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共计12条目,每个条目1~4分评分,分值越高说明希望水平越高,其中12~23分为低水平,24~35分为中等水平,36~48为高水平,中高水平占比为后两个等级占比之和[8]。
1.3.2 行走功能 使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以其为基础制定评分标准,0~5分评分,0分为无功能,需辅助行走,5分为可完全独立行走[9]。
1.3.3 平衡状态 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独立站立、坐下、站起等状况,共计14项,0~4分评分,总分56分,正向赋分,分值越高则平衡功能越好[10]。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希望水平对比 观察组高希望水平占93.18%,高于对照组的7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步行功能和平衡状态对比 训练干预前,两组FAC、BB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干预后两组FAC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进行比较则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脑卒中治疗效果得以提升,但是患者预后容易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出现偏瘫症状,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干扰患者日常生活。目前研究证实,SIH患者腰部肌肉力量较弱,无法有效进行重力活动,且躯干肌相反神经控制出现障碍,无法进行有效活动,并导致行走及平衡状态下降,究其根源主要与核心力量不足有关,因此临床康复训练应注重CST[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希望水平、行走能力和平衡状态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原理分析如下:与传统康复干预相比,CST重点在于稳定核心部位,并注重核心部位同上下肢相结合,而并非单纯低腰腹力量、躯干力量训练,具有明显优势。人体核心主要为骨盆-髋关节集合体,为人体重心所在,是所有运动的起始点,且作为上下肢对角线连接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CST注重躯干、骨盆活动,并对周围肌群进行有效激活,促使腹内压升高,同时对身体直立姿势进行调整,促使网状脊髓束兴奋,进而强化核心稳定性,利于四肢分离运动进行,且在干预时进行同侧支配,利于移动支配下肢的体重,从而强化下肢运动。此外,CST注重利用动态不稳定支撑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刺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募集肌纤维,促使其更好地参与收缩,整合体位控制、任务导向运动,提升腹内斜肌、腹直肌力量,进而改善了患者步行状态和平衡状态,且随着患者病情恢复,其信心明显增加,希望水平提升[13]。综上所述,针对SIH患者,在其康复过程中开展CST能够改善患者步行功能,提高其平衡性,提高患者信心,值得推荐。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希望水平比较[例(%)]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步行功能和平衡状态比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