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沿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联动特征研究
2021-03-18董洁芳廖四顺
董洁芳, 廖四顺, 邓 椿
(1.运城学院 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文化旅游系,山西 运城 044000; 2.运城学院 经济管理系, 山西 运城 044000; 3.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西安 710127)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1]。山西作为黄河流域中游省份,流域面积9.7万km2,其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对整个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山西省政府提出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进一步提出着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发展思路。山西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张慧霞[2]提出要着力打造山西沿黄旅游带;雷传方等[3]研究了黄河板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但都未从县域角度关注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旅游资源是旅游区域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供给的载体[4]。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进行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影响甚至决定区域旅游产业整体布局、规模效益以及竞争状态[5],同时还会影响旅游产品格局演变并进一步影响旅游者时空行为[6]。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研究着重构建旅游空间理论和模型[7-8]。随着研究深入,研究关注点逐渐集中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7,9]、空间分异因素[10-11]、空间演变规律[12]等方面,如Ma等[13]研究认为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资源存在显著空间集聚现象;毛小岗等[14]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A级景区演变与交通干道、重要水系以及绿地面积关系密切。除上述研究外,就特定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探究的成果也较丰富[15-16],如钟泓[17]对漓江流域旅游资源,苗红等[18]对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以及王婷[19]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研究等。已有成果为本研究开展提供有益借鉴,但多数研究实证区域以省域为主,微观层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以山西沿黄旅游带为研究区域的成果十分鲜见。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产业的优质发展对山西省乃至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山西沿黄旅游带为研究区域,从县域层面对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讨论,以期为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因受到吕梁山脉的阻挡,黄河在老牛湾又东流改为南下,自山西省西南部的偏关县进入,流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等4市19县市,全长968.5 km,流域面积9.7万km2[3],如图1所示。
图1 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山西沿黄19个县市旅游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山西沿黄旅游带主要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
表1 山西沿黄旅游带代表性旅游资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数量较多,但A级景区数量却仅有19个。这说明沿黄旅游景区亟须开发定级,积极申报A级景区,提高景区知名度。2017年,山西省政府提出“长城、太行、黄河”三大板块的旅游发展战略。黄河板块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蕴含的民族精神,旅游市场广阔。2009年,连接了山西沿黄19县市的沿黄干线公路的全线通车。2018年后,山西沿黄旅游扶贫公路陆续竣工。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将黄河沿岸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对山西省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包括山西沿黄19县市旅游资源数据、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其中,旅游资源点数据主要来源于山西文化旅游网、蚂蜂窝网以及携程网等网站,选取这3个网站中共有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共计91处,包含所有A级以上景区23处。91处旅游资源地理坐标数据通过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收集获得。旅游经济及社会经济数据来自《山西统计年鉴》及各地市历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研究首先依托ArcGIS空间可视化模块,利用山西沿黄旅游资源坐标数据构建91个旅游单体资源分布图。其次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探讨山西沿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空间拓扑分析及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分析山西沿黄旅游资源交通网络通达性。
3 山西沿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3.1 类型特征分析
山西沿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数量较多。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91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后发现,山西沿黄旅游资源涉及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以及人文活动等6大类型(表2)。其中,以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居多,占总数量的56.04%。其次为地文景观和遗址遗迹,分别占比21.98%和9.89%。地文景观中山岳型旅游地和谷地型旅游地较多。占比最少的为生物景观,仅为1.1%,这从侧面反映了受资源型经济影响,山西省沿黄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较差。
表2 山西沿黄旅游资源类型情况
3.2 区域差异分析
山西沿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较大。从地市级层面上来看,忻州沿黄旅游资源占比15.38%,吕梁和临汾分别占比18.68%和17.58%。运城位于黄河由北向南、调头向东的拐弯处,有着380 km的黄河岸线,因此旅游资源数量丰富,占比高达48.35%。从县域层面上分析可以得知(图2),19个沿黄县市旅游资源拥有量均衡性差。
图2 山西沿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
根据其旅游资源数量,利聚类分析可将19个县市分为3个梯队。第1梯队包括万荣县、芮城县、河曲县、永济市、临县、夏县、大宁县等7个县市,其沿黄旅游资源数量占比为52.75%;第2梯队为偏关县、兴县、柳林县、吉县、乡宁县、平陆县、垣曲县等7个县市,占比30.77%;第3梯队为保德县、石楼县、永和县、河津市、临猗县等5个县市,占比16.48%。
3.3 空间分布均衡性
3.3.1 集中程度分析
地理集中指数是描述相关要素分布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20]。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从总体和分地级市两个角度对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程度进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的计算公式[12]为
(1)
进一步,分别计算4个地级市沿黄旅游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地理集中指数计算结果
通过对比表3中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均匀指数可以发现,4个地级市的沿黄旅游资源总体呈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忻州市沿黄旅游资源集聚最显著,集中指数为61.45,相对的,运城市地理集中程度最低,仅为38.03。综合以上可以得出,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总体分布呈现集中态势。
3.3.2 均衡程度分析
为了更加精确和科学地研究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进一步运用基尼系数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均衡性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10]为
(2)
式中:H为基尼系数;pi表示第i个县市内旅游资源数占旅游资源总数的比重。H取值为0~1,值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分布均匀度指数C=1-H。山西沿黄旅游带总体层面基尼系数为0.908,进一步说明山西沿黄旅游带内旅游资源均呈集中分布,空间均衡性较差。从地级市的层面分析,可以得出山西沿黄旅游带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其中,位于运城市的万荣、永济、芮城等县域的旅游资源最为密集,其中永济、万荣两地旅游资源集中化程度最高。而忻州市的偏关县、河曲县以及保德县旅游资源总数最少,高质量资源也较为缺乏。
3.4 空间联动特征分析
利用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拓扑图、β指数、α指数、γ指数以及通达度,综合刻画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联动特征。空间拓扑图表征了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与现实交通方式串联中的可达性特征。β指数、α指数、γ指数以及通达度揭示各旅游资源节点的空间便利性程度。
空间结构拓扑图的绘制基于两个假设:①将同一个县市的旅游景点归于一个中心点;②该中心点与穿过该区的公路或铁路连通。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拓扑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拓扑关系
以上3个指数测度结果初步揭示了山西沿黄旅游资源点相对于主要交通网络的空间联动特征,阐释了交通可达性的作用程度。总体来看,山西沿黄区域旅游网络回路性最差,旅游网络连接度和连通度都欠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在对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居多,占总数量的一半以上。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对其空间分布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聚集状态,地理集中指数为24.3,基尼系数高达0.908,分布均匀度仅为0.092。山西沿黄旅游资源总体呈现“南多北少”“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从县域层面来看,运城市永济市、万荣县以及芮城县旅游资源较为密集,相对星级景区较多。而忻州市的偏关县、河曲县以及保德县资源数量少,等级低。这种空间分布状态受到区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路网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利用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拓扑图、β指数、α指数、γ指数,综合刻画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联动特征。空间拓扑图显示沿黄旅游带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各旅游资源通达性较低,其中,α指数为0.18,β指数为1.26,γ指数为0.47。空间联动特征分析说明山西沿黄区域旅游网络回路性最差,旅游网络连接度和连通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4.2 建议
山西沿黄旅游带是黄河华夏文明国家级精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结合研究结论,山西沿黄旅游资源开发应从以下3个方面推进:
1)依托精品旅游资源,塑造“黄河古文化之旅”的旅游品牌。临汾吉县的壶口瀑布、运城永济市的鹳雀楼、芮城的圣天湖景区均为4A级景区,且资源空间通达性较好。现阶段沿黄旅游带没有一处关于黄河主题的、且有很大影响力的景区。在此境况下,应利用沿黄公路,整合旅游资源,打破行政边界,优化山西沿黄旅游带旅游线路,打造山西黄河文化游旅游品牌。
2)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科学合理布局景区。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沿黄流域旅游资源“南多北少”“南强北弱”。事实上,忻州市偏关县的老牛湾景区,是山西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是黄河进入山西第一站,景色可观赏性很强。位于梁市临县的碛口古镇景区,历史悠久,明清建筑依存规模较大。黄河古渡口风情浓厚,但由于开发严重滞后,以上两个景区知名度低,客源市场狭小。因此,应加大以上两个典型景区的开发力度,优化山西沿黄区域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布局。
3)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沿黄县市旅游资源空间通达性较低,未形成交通网络。山西沿黄县市位于山西省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受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制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尽管2009年山西省沿黄干线公路全线通车,2018年后山西沿黄旅游扶贫公路也陆续竣工,但很多路段仍存在路况较差、小型车通过困难等情况。在此情况下,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提高景区通达性,推动沿黄旅游带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