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及SES、PAC-1 水平的影响

2021-03-18孟桂林高宇飞

关键词:通络神经功能针刺

孟桂林,高宇飞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2.荆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湖北 荆州 434000)

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形成了血栓,且发生了脑部动脉粥样硬化,易导致脑血管闭塞或狭窄等情况发生,使患者脑部出现缺氧性病变与缺血性病变,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主要表现为麻木、言语不清等临床症状[1]。临床通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降低颅内压、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但治疗周期较长。中医学认为,急性脑梗死属“中风”范畴,多因年老体衰、水不涵木、肾精不足、肝肾阴虚导致经脉阻塞而发病。针灸具有逐瘀通经、活血通络的功效,可促进气血贯通,利于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患者康复[2]。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可溶性E 选择素(SES)、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的影响,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1 月荆州市中医院收治的5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 例;年龄47~68 岁,平均(55.51±1.7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12 例;年龄48~69 岁,平均(55.24±1.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内科学》[3]与《中医内科学》[4]中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经颅脑CT、MRI 检查确诊;存在突发肢体功能缺损症状;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 24 h。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其他脑部疾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使用过抗凝药物等。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本研究已经荆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控制血糖等,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指导患者依据自身情况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选择四神聪、百会、曲池、肩髃、肩髎、手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环跳、三阴交、足三里、昆仑等穴位,若患者伴随口舌喎斜,增加地仓、颊车等穴位;若患者言语不利,增加廉泉、哑门等穴位。针刺得气后,实施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30 min。艾灸患者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穴位, 2 壮/次,1 次/d,5 次/周,两组患者共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 ①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 3 mL,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栓形成系数、全血黏度、心排血指数。②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3 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SES、PAC-1 水平。③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总分为42 分,分数越高损伤越严重;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6]评价肢体运动情况,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肢体运动能力越好;采用Barthel 指数(BI)[7]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栓形成系数、全血黏度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心排血指数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血栓形成系数 全血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28) 0.85±0.02 0.52±0.05* 2.56±1.02 1.58±0.49*观察组(n=28) 0.88±0.25 0.36±0.05* 2.51±1.24 0.81±0.52*t 值 0.633 11.973 0.165 5.703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心排血指数[L/(min·m2)]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28) 1.85±0.77 2.25±0.13*观察组(n=28) 1.88±0.54 2.42±0.15*t 值 0.169 4.532 P 值 > 0.05 < 0.05

2.2 血清SES、PAC-1 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ES、PAC-1 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SES、PAC-1 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清SES、PAC-1 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SES:可溶性E 选择素;PAC-1: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

组别 SES(μg/L) PAC-1(m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28) 46.11±4.82 31.55±6.75* 1.01±0.42 0.67±0.08*观察组(n=28) 46.81±7.62 20.77±5.36* 0.92±0.35 0.55±0.06*t 值 0.411 6.618 0.871 6.350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3 临床指标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FMA 评分、BI 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主要由脑部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原因导致,会损伤患者的血压调节功能、血管反射功能,可导致患者发生局部缺氧缺血性疾病,造成脑组织水肿,增高患者颅内压,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8]。临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通常进行吸氧、抗凝、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控制血糖、康复训练等治疗,但治疗周期相对较长。

中医认为,急性脑梗死属于“偏瘫”“中风”范畴,是本虚标实之症,本是肝肾气血亏虚,标是痰湿、瘀血阻滞,脑部为主要病灶,可导致患者上盛下虚、脉络瘀滞、气虚血瘀,故应以开窍通络、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针刺四神聪、百会具有明目安神、开窍醒脑的功效;针刺肩髃、肩髎具有祛风通络、舒筋利节的功效;针刺曲池具有舒筋通络、清热解表的功效;针刺手三里、合谷、环跳具有消肿止痛、舒筋通络的功效;针刺内关具有理气止痛、宁心安神的功效;针刺阳陵泉具有壮筋、舒筋的功效;针刺足三里可治疗下肢萎痹;针刺三阴交具有疏通经血的功效;针刺昆仑具有安神清热、舒筋活络的功效;艾灸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具有疏风通络的功效[9-10]。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栓形成系数、全血黏度、心排血指数、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患者康复。

SES 是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参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PAC-1 参与血栓形成、血小板黏附过程,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针灸可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实施辩证取穴,可发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还可加速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于患者重组缺血病灶周围的脑细胞,并且具有温热效应,可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11]。 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ES、PAC-1 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针灸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SES、PAC-1 水平,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针灸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SES、PAC-1 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NIHSS 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FMA 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I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

组别 NIHSS 评分 FMA 评分 B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28) 24.25±5.72 15.61±5.56* 47.81±8.77 57.36±10.15* 56.55±11.44 63.45±14.44*观察组(n=28) 24.33±6.67 10.35±3.47* 47.38±8.82 67.22±12.33* 56.66±10.22 71.66±15.77*t 值 0.048 4.247 0.183 3.267 0.038 2.032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猜你喜欢

通络神经功能针刺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Atg5、Beclin-1及LC3表达的影响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