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
2021-03-18吴林余李淑彬
吴林余 李淑彬
摘要 借助体验活动、生活现象、实物、生活热点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再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从而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作用,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情境 呼吸道 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问题,并对这些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化重组,创设出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应具备生活性、真实性、问题性的特征,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材先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组成,接下来以“资料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出呼吸道的作用。但“资料分析”部分资料太多、各资料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紧密以及讨论题太多,导致部分七年级的学生觉得本节的“资料分析”阅读量太大、任务繁重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来将抽象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融合,并结合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探究氛围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挂图,认识呼吸系统的结构组成,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基于生活化情境分析呼吸系统中各器官的功能,归纳呼吸道的作用。
3通过探究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的呼吸道的作用的知识,体验探究的乐趣。
4通过了解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有限,认同保持空气清洁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养成戴口罩、吃饭时不大声说笑和保护声带的良好生活习惯。
2教学过程
2.1设计体验活动,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捏住鼻子憋气20s。结束后,学生急促地进行深呼吸。待学生呼吸平稳后,教师提问:呼吸时,空气是从哪里进入体内,途经了哪些器官,最终到达哪里?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作答。
设计意图:呼吸时刻都在发生,但人们通常不会刻意去注意到它。教师利用短暂的憋气活动让学生关注到呼吸的发生,使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提问也能诊断出学生在课前对呼吸系统组成的了解水平。
2.2观察图片,初探宏观结构
教师布置任务:观察呼吸系统组成图,指出呼吸系统中各器官在自己身体所在的部位,并且向同桌介绍自己的呼吸系统组成。
教师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挂图,逐一指出各器官,让学生抢答出其名称,检测学生对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掌握情况。之后,教师请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引导学生建构呼吸道的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以及同桌相互介绍自己的呼吸系统组成,初步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教师设计抢答各器官名称的活动,既能调动班级的学习氛围,又能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2.3巧设情境,细探结构功能
2.3.1透过生活现象,分析呼吸道的温暖、湿润空气功能
教師展示生活情景1: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小明晨跑时不小心把鼻子撞到了电线杆上,顿时一股温热的鼻血流了出来。并提出问题:鼻腔里会流血,说明鼻腔内有什么结构?它对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鼻血的温度,即“温热”,大约37°C,而吸入的空气低于这个温度,因此鼻腔中丰富的毛细血管能预热吸入的气体,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温暖。
教师展示生活情景2:患感冒时,若人用嘴呼吸会觉得嗓子很干,而用鼻子呼吸就没有这种感觉。这说明空气通过鼻腔后有什么变化?鼻腔为什么能使空气发生这种变化?气管有没有这样的功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资料三和教材第42页气管壁纵切图,找出鼻腔和气管中可使气体变湿润的结构,进一步深化结构与功能观。
设计意图:教师展示了2个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活场景的背后原因,从而自主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这个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知识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
2.3.2观看动图,直观感受呼吸道的清洁功能
教师展示主题为不能随地吐痰的宣传画、鼻腔的结构图和气管中纤毛向喉口方向不停摆动的动图,引导学生思考:痰和鼻中的污物分别是怎样形成的?这说明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能起什么作用?学生结合教材第41页资料3和教材第42页气管壁纵切图,分析出鼻中污物的形成是由于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够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而气管壁上纤毛的摆动促使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腺细胞分泌的黏液一起送到咽部,最后通过咳嗽排出,形成痰,从而理解呼吸道的清洁功能。
设计意图:一张宣传不能随地吐痰的宣传画既能引出学生对痰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又在无意中向学生宣传了不随地吐痰的文明行为。教师利用动图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纤毛时刻不停地协助呼吸道完成清洁功能,展示鼻腔的结构图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阻挡异物的作用。
2.3.3触摸实物,真实感受呼吸道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功能
教师展示一截鸡的气管并请学生戴上手套从横向捏气管,让学生感受气管软骨的存在。学生发现气管不易被捏得变形,教师解释这是因为有气管软骨做支架。教师再让学生轻捏自己的鼻子,感受鼻子里骨和软骨的存在,由此引导学生认同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这一事实。教师进一步提问:呼吸道里的骨或软骨起什么作用?如果没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会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认同呼吸道里骨和软骨的支撑作用,从而理解呼吸道具有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功能。
教师组织学生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概括出呼吸道的作用:保证气体顺畅通过,并使吸入的气体变温暖、湿润、清洁。
设计意图:学生触摸实物,认同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这一事实,对呼吸道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印象更深刻。
2.3.4结合生活热点,理解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有限
教师结合当下疫情时势热点,介绍人类呼吸道面对“德尔塔”病毒时也失去防御能力,并结合教材第42页中资料7、8,提问: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能完全避免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危害吗?空气中哪些物质是呼吸道处理不了的呢?同时,向学生介绍关于PM2.5的知识,并提醒学生保持空气清洁的重要性以及在疫情背景下出入公共场所要戴口罩。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生活热点并拓展了关于PM2.5的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有限,并且宣传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戴口罩的健康习惯。
2.4学以致用,解答生活问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2常年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人与热带地区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出答案,再在班级中分享。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小组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的疑惑,获得学习新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
2.5联系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设疑: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老规矩”,如吃饭时不宜大声说话、不要高声喊叫或尖叫,为什么要这样要求?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呼吸系统相比,有没有共同通道?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咽是食物和空气共同通道。教师追问:为什么正常情况下食物和空气各行其道呢?并展示会厌软骨与吞咽和呼吸的关系的动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呼吸时喉口是否开放?吞咽时,会厌软骨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学生感受到人体结构的精细分工,从而明白吃饭时不能说笑的道理。
教师展示青少年变声期时声带变化的小资料,提问: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青少年变声期声带有哪些变化?怎样保护声带?学生分析資料,获取青少年变声期声带变化和保护措施的信息。
2.6纂写“历险记”,发挥想象空间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德尔塔’新冠病毒的人体历险记”介绍“德尔塔”新冠病毒从空气中到达人体发病部位的“旅程”以及它在“旅途”中的“遭遇”。
设计意图:不同于传统的习题练习,本课后作业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开放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这个作业不仅要学生发挥想象空间,还需要学生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不拘束于教材,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并结合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生活情境背后蕴含的与呼吸道相关的知识,因此,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在学生认识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作用后,设计了“学以致用,解答生活问题”环节,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使本节课“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达到了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标。除此之外,本节课不仅注重
知识的教学,而且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晶.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0.
[2]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2.
[3]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93.
311950031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