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能力的项目驱动式教学策略
2021-03-18冯剑
冯剑
摘要 以“水中的藻类植物”为例,围绕“绿水”主题,通过建构真实情境的项目活动、问题引领的项目活动、科学探究实践的项目活动,使学生领略学科魅力、感受理科属性、感悟科学本质。
关键词 项目驱动 PBL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当前“讲授-接受-检测反馈”教学模式下,学习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属于被动的接受者,习惯解决别人提供的问题和任务,长于问题的解决,短于问题的发现,而恰恰善于发现问题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领导力。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解决基于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以项目活动为载体,通过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等方式,解决真实问题,制作特定的“产品”或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落实核心素养的养成。项目式学习体现完整的学习过程,更符合新时代教学的需求,但其存在要求高、跨度大、时间长、评价难、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如何使两者取长补短,共荣共促呢?
1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常规课堂教学融合项目式学习的方法精髓和设计技巧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特征是以核心素养为旨,以教材为本,以课堂教学为基,突出“项目”特质;其操作流程是围绕主题,设计教学主线,规划项目,以多元化的项目活动为驱动,推进教学的进程;其特点是通过具有短、小、精、活等特点的项目活动,将复杂内容简单化,简单内容趣味化,教学活动灵活化,展示交流多元化,突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养成。项目驱动式教学设计侧重于主题的确定、目标的设定、情境的建构、问题的分解、活动的组织、成果的展示等。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水中的藻类植物”为例,围绕“绿水”主题,建构真实的情境,提炼核心问题链,设计多元化的项目活动,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图1)。
2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设计
2.1项目的确立
项目驱动式教学中的项目确立,应遵循三大原则:1紧贴生活,既能彰显生物学理念,又能树立“三观”的正确引导。2紧扣教材,既能服务于教学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3宜小不宜大,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又能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培养人。
2.2项目的设计与规划
在设计项目驱动式教学中的项目时,教师要注意:1基于问题设计活动,明确教学目标;2事先明确活动的方式、人员、时间、达成的成果;3明确成果的类型、制作、展示、分享,学生分工明确,协同完成。
以“水中的藻类植物”为例,项目驱动式教学中的项目以生活中美丽景色建构“绿水青山”情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绿水”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问题链为导向,设计多元化的项目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组织不同的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问题的解决,获取一定形式的成果,通过成果的制作、展示、分享,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表1)。
3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策略研究
3.1建构真实情境的项目活动,展示学科魅力
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主装备是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只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满足不了当前学生的需求和学科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挖掘,以项目活动的形式,进行补充、强化与提升,展示学科魅力,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兴趣,产生学好的愿望。
在“水中的藻类植物”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的项目活动:带领部分学生去河边采集水样,制成水滴临时装片,指导学生在数码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拍照、录视频;指导学生运用百度图片等,查询观察到的藻类名称,并将整个项目活动过程拍摄下来,制成“神奇的水滴世界”微视频。又如,要求学生对藻类植物进行概括性的简介,上网搜索多种多样的藻类植物,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邀请学生介绍并录音,制成美篇——多种多样的藻类植物。再如,在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中,布置利用互联网搜索藻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的项目活动,要求学生利用PPT介绍藻类生质燃料、藻类供电建筑等,展示学科的前景与魅力。
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教师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项目活动。师生、生生协作共同完成项目活动,展示活动成果,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强化与提升,展示学科魅力,既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且有必要的补充,又是对学生的锻炼,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欲望。
3.2建构问题引领的项目活动,展示理科属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发生的根本条件在于问题。好问题是深度学习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好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在高阶思维中追寻知识所蕴含的思想与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核心策略。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问题。教师要注意思考对于问题的设置、解析、探讨。
3.2.1问题的设置,彰显知识点的梳理
问题何来?问题如何设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炼出教学主线,圍绕主线,设计问题。教师可以依据“3W”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设计出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有梯度的、有深度的问题串,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推力,推动教学进程,完成知识点的梳理与建构。
例如,在“水中的藻类植物”教学中,以“绿水”为主线(表2),围绕“绿水”设置问题串。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梳理,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3.2.2问题的解析,彰显逻辑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中心,设计项目活动,使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析问题,增强思维训练,强化逻辑推理,展示理科属性。
例如,在“水中的藻类植物”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绿水”中的“绿”,是不是越“绿”越好呢?此类问题的解决可以像解答数学中的证明题一样,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一步一步地证明最终的结论。
师:“绿水”中的“绿”是不是越“绿”越好呢?举例说明。
生:不是。藻类过多,晚上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鱼虾会大量死亡。
师:图2所示的鱼缸中,哪个鱼缸中的鱼先死?为什么?
生:D鱼缸。因为在黑暗条件下,D中的金鱼藻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降低水中的溶氧量。
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水中的藻类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呢?你的方案是什么?
生:一组放在阳光下,一组放在黑暗处。
师:如何证明有CO2的产生?
生:石灰水、BTB(由蓝变绿再变黄)。
师:预测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生:光下变蓝、黑暗变黄
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藻类植物在黑暗中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
3.2.3问题的探讨,彰显思维品质
对于开放性的問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问题深入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逐层分解问题,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证明水中的藻类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项目活动中,观看实验操作过程视频后,教师邀请学生将实验组别中的液体适量倒入相应的试管中,滴加BTB溶液,震荡摇匀,展示实验现象。
随后,教师展示实验表格(表3),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完善表格中相关内容的填写。
教师围绕主题,设置问题,设计项目活动,通过多问“为什么”或“怎么样”,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增强思维训练,强化逻辑推理,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3.3建构科学探究实践的项目活动,展示科学本质基于科学探究的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本质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活动方式,按照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流程展开项目活动,即通过创建真实的情境,提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主题,在问题的导引下,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在项目研究中建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思维、感悟科学本质。
例如,自然现象水华与赤潮产生的根本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只能死记硬背。在“水中的藻类植物”教学中,教师通过俗话“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引入,创设真实的情境:农民伯伯给庄稼施复合化肥,一场雨后,会怎样呢?引导学生明确研究课题——探究复合化肥对水中藻类生长的影响。课后,教师带领兴趣小组一起经历科学工作者研究问题的一般流程:通过网络或知网等数据库查找、参考、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确定水中N、P的浓度单位,配置营养液的浓度梯度;选取适合的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注意日常管理,注意观察烧杯中池塘水的颜色变化和烧杯底绿斑数量变化;制作水滴临时装片,在数码显微镜下,观察水滴中藻类植物的丰富度;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表格中,对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绘制成曲线,分析、得出结论,展示与交流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悟学科思想,感悟科学本质。
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自然现象等,提炼出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在相对较低成本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感受科学研究的本质,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
总之,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以学科素养导向,承接学科素养要求,可细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3个维度。对此,项目驱动式教学依据教学内容,突显“项目”特质,确定适合学生的项目主题,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活动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方式的多元性、知识建构、内化与迁移;关注问题的设置、解析、探究,注重学生高阶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关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解决真实的问题,注重学生体验过程、感受成功、分享成果,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吴举宏.促进深度学习的中学生物学教学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7,42(10):18-20.
[2]刘长铭.我们为什么需要项目式学习?[J].中小学管理,2020,(8):5-6.
[3]冯书侠.项目式学习的校本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2019,(83):65-66.
[4]袁锦明.在初中常规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微项目式学习——以“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一课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0,28(12):31-34.
[5]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657500316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