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灵渠:湘漓北上南下,中国历史曾在此转折
2021-03-17林涵
林涵
“秦始皇时代,中国最主要的三个人工工程壮举,
其中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为全世界广泛知晓,
只有灵渠默默无闻。
这三个工程都是耗尽国力,
用许多劳动人民的生命换来的,
也是万分珍贵的文化古迹,
只有靈渠——神奇的运输运河给后世中国做出了
长久而意味深长的贡献,
但是她却是这三个伟大工程中为人知之甚少的一个。”
——美国旅行家吉姆·斯坦布里奇博士曾如此写道。
在桂林市东北部的兴安县,千年灵渠静静流淌。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2018年8月14日,兴安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静静流淌了两千年,它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有故事。
车马虽慢,却是历史之转折
“从前车马慢,书信也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人的一生够爱几个人并不好说。但从前,古代,车马是真的慢。
想象一次古代的旅行。你想从南蛮之地的岭南地区进入中原,山高水远,这一趟若走陆路,花费多少时间是其次,崇山峻岭、野兽出没,能否到得了中原,是个未知数。
走水路才是最佳的路线。你可以从广西梧州乘船沿桂江、漓江北上,经过平乐、桂林,来到湘桂走廊上的兴安县境内。离源头越近,河水越小,船快走不动了。这时眼前出现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把你运送到30多公里外的兴安县城。在那里,你可以顺流而下,经过湘江向北进入四通八达的长江水道,北上中原。
这条沟通湘桂的交通要道——灵渠的开通,与大秦帝国的版图雄心有着直接的关联。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屠睢率领大军,兵分五路,围攻岭南。百越之地山高水远,丛林密布,秦攻百越之战打得并不顺利。要打赢百越之战,对于深入岭南百越之地的秦军来说,保证军需供给是关键。
于是,为解决后勤供给问题,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史禄“以卒凿渠,而通粮道”,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灵渠。3年后,灵渠建成,中国历史在此转折。
灵渠建成后,也就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兵员、辎重、粮草顺流南下,从湘江、过灵渠、进漓江,长驱直入岭南,再次南攻百越,大获全胜。在战国纷争中千锤百炼的帝国将先进的人文制度与疆域向南扩展了千里,岭南百越正式纳入大秦版图。更重要的是,沟通湘漓二水的灵渠,出现在远古洪荒的岭南,让已知的文明世界与未知的南蛮荒芜之间,第一次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
tips
灵渠分为南北二渠:南渠是引湘江之水入漓江的一条渠道,相对较长,从南陡口开始至汇入大溶江的灵河口止,全长33.15公里;北渠全长3.25公里,位于湘江北岸宽阔的一级阶地上,全程为人工开挖。
灵渠36座陡门:先人们将灵渠设计得九曲十八弯以减低落差,还设计了36座陡门。这比现代船闸早一千多年历史,灵渠也因此赢得世界最早运河、最早船闸、最长寿拦河大坝等美誉。
北有长城 南有灵渠
灵渠作为一条古运河,最早的作用体现在军事上,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南北运输的大动脉。与长城齐名的灵渠,2000多年来一直是中原地区通往岭南、经合浦出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了华夏中原黄色文明与南太平洋蓝色文明的文化大融合。
灵渠修成后,历朝历代对其都有过修缮。公元41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为平定交趾(越南)叛乱,对灵渠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维修和疏浚,促进了大汉中兴。公元825年唐宝历桂管观察史李勃、公元868年唐咸丰桂管观察史鱼孟威先后对灵渠的陡门进行完善,改秦渠为灵渠。
如今,灵渠景区内,四贤祠里游人如织,那一段段悠悠往事依旧触动着今人。
灵渠对中国文明史来说,其作用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深远。“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半个多世纪前,中国著名作家、学者郭沫若在古灵渠畔,题写了著名的《满江红·灵渠》,对灵渠的历史文化作用和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誉其为“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从此,人们对古老的灵渠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灵渠逐渐走向世界。
2000多年来,灵渠不仅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也让岭南的历史文化变得厚重而辉煌,那些通过灵渠南来北往的官员、文人、商贾、乡绅在兴安所产生的文化积淀,也深深融入兴安本土文化之中。秦代开凿灵渠、南征百越大军的遗族至今繁衍生息在灵渠两岸。
在他们的语言、民俗、生产、生活和家族文明传承当中,处处镌刻着大秦文明的历史文化印记。当年建造灵渠的士兵把强悍的八百里秦川风俗带到这里,使得灵渠人的性格刚柔相济。而灵渠之水润物无声,形成了有质感的历史文化遗产。马仔调、贺郎歌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专家考证,灵渠米粉为桂林米粉的发源地。
tips
灵渠申遗之路
1988年1月,灵渠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灵渠被列入全国35个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单;
2011年,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2012年9月,灵渠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由此,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路迈出关键一步;
2016年,灵渠参加国家申遗项目的竞选,最终惜败;
2018年8月14日,桂林兴安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英雄美人轶事已成历史烟云
千古灵渠,吸引诸多文人墨客的同时,历史风云人物也曾际会于此。在灵渠景区,名为“美龄桥”和“美龄亭”的两处景点尤为吸引游人。
关于这两处以宋美龄名字命名的景点,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资料称,1941年8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游览了灵渠,在过一座木桥的时候,宋美龄的高跟鞋被卡住了。于是蒋介石出资将这一小木桥修葺成石头桥,改名“美龄桥”,并因宋美龄言“湘江分离”古碑无亭子遮挡,而修了一座亭子,命名为“美龄亭”。
英雄与美人的故事固然让人津津乐道,不过,据可靠史料考究,事实与轶事有所出入。
宋美龄到灵渠是跟随蒋介石而来的,这点没错。而且,蒋介石不止一次到过兴安。中华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白崇禧回忆录》中,有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我在桂林行营时,蒋委员长莅桂巡视,我陪他到兴安看运河……” 1941年8月,蒋介石再次来到桂林,偕同宋美龄接连两天到灵渠,这在时任兴安专署中校参谋兼保安司令张君仁的《蒋介石与宋美龄游灵渠》一文中有记载。
后来,有史料记载了蒋介石到兴安的经过:民国时期,蒋介石一行来到灵渠,到达飞来石对岸时,大家都被这奇石所吸引。飞来石是秦堤上一块状似平台的孤立石头,高出地面2.6米,围径约28米,上平如砥。而想要过河是只有便桥一座。李宗仁、白崇禧等随行的将帅们都是戎马一生,过桥如履平地,而宋美龄是提心吊胆地被蒋介石扶到了对岸。当时,宋美龄留下话语:“要修一座好一点的桥。”战乱时期,宋美龄的愿望没能实现。
也就是说,1964年以前,灵渠景区没有任何一座石桥。直到1964年,当地政府在飞来石附近修了一座钢筋水泥桥。20世纪80年代,在四贤祠附近建了一座石拱桥,之后为配合旅游,有人为之取名“美龄桥”,也算是对当年那场历史风云人物与灵渠际会的回应吧。
如今,英雄也好,枭雄也罢,那场有美人在侧的风云际会早已成为历史烟云。唯有灵渠,千百年来,依旧汩汩流淌着,看惯两岸风月,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