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捕风者
2021-03-17
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现象纷繁复杂,观念众说纷纭。身居其中的我们,常有“不知风往哪个方向吹”的困惑。
每个企业家都试图成为捕风者。察势观风,见微知著,是企业家的生存之道。所谓察势观风,就是在大时代里既要先知先觉保持敏锐,还要努力更上一层楼,把自己的镜头从对手和伙伴的身上慢慢往上提,放大格局。以此顺势而为,响应时代号召,围绕变革的潮汐、时代的风口调整航向;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要在微时代里,留心每一个细微的消费习惯变化,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适应能力。
由此,创业者成了最喜欢学习的群体之一。他们忙着参加论坛。出席活动,开车时、跑步中永远不忘放上一段混沌大学或者得到App的音频节目。知名企业家做直播,他一定准时出现在直播间。他们想靠着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们跑,就能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
这现实吗?
排斥还是吹捧
跟风,有两种形式。一种跟商业动作的风,别人搞共享你也做共享,别人做社区团购你也跟进。还有一种是跟思想和理念上的風。
最近,一款“互联网黑话生成器”的网页在网络走红。据页面介绍,这是一款能熟练应用“赋能、抓手、闭环、沉淀、打通”等词汇的文章生成器。这些词汇,正是互联网行业热衷使用的行业话语。
据说,曾有人开玩笑说大boss喜欢聊宇宙话题,正事聊着聊着就开始漫长的讨论哲学观点,底下的同学为了跟上脚步不得不把自己的思维上升到很高的层面,而这个思考层面真正理解与否、实用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让boss觉得你和他思维匹配,气味相投。可见,这些流行话语中,不乏“伪概念”“炒概念”等乱象。满篇满口的时髦词藻,看似高深莫测,实则空无一物。
商业社会需要的,不是这样空洞的词汇堆砌和心灵鸡汤,而是真正从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方法论,只有经得起不断敲打和质疑的知识和理论,才具有硬度。
此外,很多热闹的理念和方法论,是从其他人独特环境下生长起来的,这些概念生产和理论建构是依附性的。跟随在“他者”的后面,鲜有主体性的自觉。
对于创业者而言,很可能成为另一个陷阱,即以强者为中心的知识陷阱。在大公司丰富资源和管理上生长出来的理论和方法,能不能从其前置条件和具体环境中空降到自己的语境中来?这个问题值得三思。
试问,腾讯发展得好,我能再造一个腾讯吗?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条件,最后成功的企业,都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最终渐进演化出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完全不是可以设计的,也不可复制。
真正做过企业之后就明白了,一个公司最后的样子,不可能是创始人按照他的理想捏出来的。一个公司最后形成的秩序,是很多人在漫长的时间中,一个个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演化出来的秩序。这个秩序,远远高于个人的智慧。
企业不应该排斥新的理念,但也切忌片面地追逐理念的潮流。要更多关注适合自己的方法论,重新建立起主观商业模式与客观商业环境的动态平衡。
以自己为方法
所有的商业理念都在试图回答3个问题:什么是正确的事情、有哪些正确的方法、还可以做什么新动作。
当今社会,企业家和研究者开始不断发明词语和理念,试图把握这个难以把握的世界。有人说尊重常识,有人说要有反常识思维;有人说要坚持长期主义,有人说要小步快跑。这些理念常常互相“打架”,每个人也都在具体的语境下找到各自的道理。这样一来,这些相悖的商业理念常常形成一种张力,也构成了商业话语的灰色地带,让人难以在这些话语表面找到商业的打开方式。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理性的立场,揭露体现在大众认知中的理念冲突。有助于观念的沟通和互补,从流行概念中发现有分量的思想。
知名人类学家项飙所著《把自己作为方法》,成为2020年相当火爆的一部作品。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体现出一种反思性的趣味:我们在学习这些理念的时候,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借助对这个理念的认知、理解,反思更深远的意义。
这种理念对中国企业家群体尤为重要。观察中国企业的发展可以发现,到了一定阶段,创业者或者企业家自身就会变成最大的障碍。他原先的某个特质,可能是当初成功的诱因,也在决定他能走多远。而且,在实际生活中,经商者的商业理念的由来是先验性的, 带有很多人云亦云的痕迹和模仿性。正因此,反思是必要的,不然就很难再往前了。反思是创业者应有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告别盲目的相信,实现自我纠偏和纠错。
而当我们把自己当做方法,我们就能“身在此山中”的同时,与其拉开一段距离观察,这就需要一种极强的反思能力。
任何企业家都都有特定的家庭出身,接受特定的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拥有自己的生活、生命经验及创业与经营经历。于是,每个企业家都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这是商业文明中最具生命力的成分。
现实世界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真实立体的世界提出的问题永远是有血有肉的,活泼生动的,这是我们思考的本源。
没有哪个古老的权威能够解除你的困惑。创业者可以小心翼翼地去权衡考量,但说到底都得冒险一试,在行动中自我肯定。这背后,考验的是眼力、魄力、定力,关系着视野、格局和定力。
尼采曾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面对喧嚣的意见社会,或许我们更理性的态度是不盲目相信概念的炒作,不掉进词语的深渊。在考察一种理念时,找到概念背后的语境和维度,而非被概念裹挟和绑架。这是企业家最需要的信念感、确定感。
希望这种确定感能给尚在挣扎的创业者装上一个“后视镜”,可以为企业的业务探索和战略方向提供方向性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