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敷衍,实践中认真
2021-03-17
《商界》27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财经记者。他们被称作“商业模式观察家”,不断提问、交流、总结,试图在碎片化的商业故事中逼问出可复制的方法论,让这些报道能打败时间,战胜变化,找到企业行稳致远的底层逻辑。
吊诡的是,这些“专家”中有不少人放下笔杆出去创业,但成功者寥寥。在真实的商场,他们似乎并不比普通创业者高明多少。
一个问题呼之欲出:商业理论重要还是经验重要?学院派和野战家对垒,哪个胜算更大?
走出观念的丛林
组织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营销和服务、资本市场、会计和信息系统这6个基本商业元素,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商业实践版图,也让商业观念的水位不断提高,成为大家通用的商业语言。
对创业者来说,了解这些理念对指导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毕竟单纯的商业机会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企业家必须依靠对商业规律的洞见和扎实的管理谋求生存与发展。
然而,商业理念的碰撞,商业哲学的争鸣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症候。这让企业家普遍处于迷惘与纠结的困局之中。很多中国企业家都存在困惑,为什么思路清晰的战略布局,在实施的时候会遭遇挫折与失败?为什么长期辛苦经营建立的基业,却经不住环境变化的冲击而摇摇欲坠?
我们认为,这陷入了“唯哲学”“唯理论”的误区之中。
这才是创业者真实的状态:成百上千次的心有所得,成百上千次的付诸行动,成百上千次的无功而返,凝结成一点小小的体会。商业模式践行中的奥义,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写不出来的。能形成商业模式的智慧里,一大半又暴露漏洞,逻辑无法成立,或不能以预想的方式成立。我们见多了这样的情况后,当我们再获得“顿悟”,或者听到别人未经严格论证和检验的商业模式,就不会轻易相信,也就没有那么多遗憾。故事能不能说通,逻辑是不是自洽,真实的商业世界才是试验场。
事实上,创业者之所以迷信各种印在畅销书上的商业智慧,更像是一种对确定感的追逐。我们都明白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个人资源禀赋各有长短,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极高。但这些印在书本上的商业理念给混沌的商业世界带来“负熵值”,可以给纸上谈兵的人带来一种虚假的掌控感。
曾经,我们迷恋过速成的商业理念,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捧红过无数流行的商业模式:P2P、长租公寓、共享经济等等。然而,我们在风波之后再看他们,会发现其身上有浓重的 “to VC模式”与“to IPO模式”色彩。他们的调性、定位、模式、打法,似乎都是为在路演台上征服投资人而量身打造。
一系列的失败宣告了这种“速成理念”的破产,但商场如战场,时机的把握往往关系着一家企业的生死。显然这种短期哲学依然有存在的价值。这就难免让人陷入理念的悖论:我们如何在观念的丛林中寻找出路,借别人的思想和方法来催化蛰伏在我们自己语境中的知识。
兵者,诡道也?
满嘴理论的“学院派”,是最容易在哲学上陷入纠结的人。他们总是被别人的思想拉扯着关注别人感兴趣的问题,试图在别人思想里寻找自己的方法论。
但这些印在书本上的理论,有着先天的缺憾:
碎片化。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言:关于中国公司的所有判断与结论往往建立在一些感性的、个人观察,甚至是灵感性的基础之上,而没有一个系统的,有历史纵深感的深描。创业者被这样的结论牵着走,很容易陷入误区。
片面性。思想家福柯曾说,话语即权力。有些商业理念也是一种由部分大公司掌握的话语权,他们通过对某些事情的定义和运作,便有了主导它的强制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家平日接收到的信息充满了虚假与伪饰,与企业家交往的人都会选择性地展示他们特定的一面。他们并非中国企业的全景图。因此,这些大企业践行的商业智慧本身带有局限性。于是,企业家就会困在虚假信息所构成的洞穴之中,看不到商业的真相。
滞后性。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与企业的困境,大多数企业家总是习惯于用过去的经验解决现在的问题,应对未来的挑战。他们未能领悟到的是,过去的知识与思想恰恰是企业当前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剧变的商业世界,“学院派”的行动空间正在变得相对狭窄。经验总结、趋势预言等话语要么隔了一层,要么晚了一步。而很多创业者所采用的“商业野战”似乎更胜一筹。
对于出身草根,在真实的商业战场上求生存的“非主流”商人而言,支撑他们打赢一场场战斗的深层逻辑,其实是活下去的本能,而非教科书上的刻板方法。
笔者曾听河南质佳检测负责人高守庆对其公司战略的反思。起初,该公司提出的“渠道之王”建设必胜论,要很快把渠道建到全国,成为行业的一个巨无霸。结果两年快速的扩张,碰到了行业没有市场化而导致的区域政策的壁垒。自己连而不锁、连而不强的问题愈发突出。
第二个阶段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有了深刻理解,产生了概念。该公司在粗糙的加盟商模式上,亏了钱,跌了跟头,然后走向于智能化建设。这个过程就是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和总结经验,逐步验证渠道建设在检测行业的重要性的理论,是否可行。
高守庆认为,企业家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唯理论”。例如质佳检测只研究“渠道之王”理论上多么牛,在各个行业里都是验证过的。坐而论道,空想,不去检测行业去通个实践验证,那么绝对不会成功。
第二个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经验论”。我们在渠道建设上有过七八年的经验,想着照搬到检测行业也一样可以,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创業者巧用商业理论在商业丛林中腾挪、跳跃的身影。先打游击战生存,再用阵地战扩大版图,遇强风时蛰伏,遇甘霖时野蛮生长,正在成为更多初创企业的生存方式。
哲学上敷衍,实践中认真,或许是更适合创业者与内心对话的方式。因为我们必须依循经验的路径,对种种不同的商业理念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探索之路需要我们一一走过,脚踏实地地去全部完成,没有捷径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