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沿途网红打卡地
2021-03-17
编者的话:穿梭于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犹如“钢铁驼队”,沿途催生不少网红打卡地,它们因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而焕发光彩,中国元素、中国色彩,是吸引游客前来打卡的亮点。
杜伊斯堡:德国的“中国城”
本报特约记者 郑颖
“杜伊斯堡”在德语中的意思是“浸水地中的城堡”。1000多年来,这座莱茵河畔的小城,一直以煤钢生产中心和欧洲最大的内陆港著名。杜伊斯堡港是欧洲最大的内河港。中世纪以来,以吞吐煤、铁矿石、石油、建筑材料等为主。如今,它已成为集装箱码头,通过水路、铁路和公路进出。德国铁路集团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德国西部小城杜伊斯堡每天运行中欧班列多达7列,因此,被称为中欧班列的“西部终点”。
杜伊斯堡文化学者布里克曼对记者说,“中欧班列”集装箱有统一LOGO标志,让人感受到“新丝绸之路”的气息。“中欧班列”四个字在当地家喻户晓。中欧班列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自拍中。许多网红还特地到杜伊斯堡港货运场站与中欧班列合影或者拍摄视频。
DIT场站是中欧班列的主要操作场站,建在克虏伯钢铁厂旧址上,也是杜伊斯堡港9个铁路场站中最大的一个。记者看到,这里的中欧班列集装箱特别多,有的堆了五层。工人们驾驶着巨型装卸车,正在将集装箱转移到中欧班列或货车上。
场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中国出发的列车装载的多为通信设备、服装、电器、电脑等日用生活为主的产品,而从欧洲出发的列车装载的则是德国的汽车、高端机械设备、奶粉以及瑞士的医疗器材、苏格兰的威士忌、法国的葡萄酒和意大利的纺织品等。
中欧班列都要途经霍赫菲尔德铁路桥,这座于19世纪70年代投入运营的铁路桥也深受青睐。它横跨莱茵河,桥边矗立着的砖石桥头堡述说着其沧桑曲折的历史。
“建造这座桥主要为了从鲁尔地区运煤。”文化学者布里克曼说,由于铁路运输量太大,1910年桥梁曾遭到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桥遭到损坏,之后修建了新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座桥又被炸毁,之后进行了重建。如今,它仍承担当地铁路的客货运任务。
另一个网红打卡地是莱茵河畔的莱茵公园,这里的沙滩向人们敞开怀抱,可以让人尽享日光浴,一览过往船只,还可远眺霍赫菲尔德铁路桥,或许也能见到中欧班列。莱茵公园周边还可以游览不少工业文化遗址和博物馆。
许多平时并不知名的景点也因为中欧班列被中国游客熟知。令人震撼的“老虎与乌龟”过山车雕塑,尤其受到摄影爱好者的喜爱。从这里望出去,人们能够将附近工业区的美景尽收眼底,也可以欣赏到森林和湖泊。
由老工业区改建的杜伊斯堡北城景观花园,曾被英国《卫报》评为世界上十大最美公园之一。公园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例如露天音乐节、露天电影、潜水、攀岩、山地自行车赛等。
建成于1902年的杜伊斯堡市政厅,是一座文艺复兴早期风格的建筑。在中世纪,这里曾是王室花园的一部分。现在,这里也常常迎接来自中国的客人。早在1982年,杜伊斯堡和武汉就成为中德第一对友好城市。2014年,中国领导人访德期间曾参观杜伊斯堡港,以推动“一带一路”项目。当年,杜伊斯堡的第一列中欧班列开启。如今,杜伊斯堡与郑州、成都、重庆、合肥、西安、长沙、义乌等10多个中国城市有中欧班列线路。
记者在杜伊斯堡采访时,不时会遇到中国面孔,中餐馆、中国公司、中国物流中心也越来越多。目前当地中资公司已经有100多个,超过2000名中国大学生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注册。中欧班列的开通,让这个城市的中国色彩更加浓郁。
从2018年起,杜伊斯堡还与杜塞尔多夫、科隆联合、轮流举办“中国节”。中国节期间,城市中心开设中国集市,市民和游客可以体验太极、功夫、杂技、书法、茶道、刺绣、中国美食,观看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表演。难怪,杜伊斯堡市长林克说:“杜伊斯堡是位于德国的一座‘中国城。”▲
贝尔格莱德有许多“中国景点”
本报特约记者 沈开来
要说现在中欧班列在欧洲最有人气的站点,非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莫属。贝尔格莱德被称为“巴尔干的大门”,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因为与中国的关系发展迅速,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中国元素,尤其是中欧班列的开通。
去年5月,一列从中国出发的中欧班列经过近18天的日夜兼程,满载290多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驶抵新贝尔格莱德火车站。由于塞尔维亚医疗物资短缺,这批远道而来的防疫用品尤为珍贵。贝尔格莱德街头甚至出现感谢标语,感谢中国的援助。许多塞尔维亚人在社交网络也为中国的善举“点赞”。
2019年10月,中欧班列专列“齐鲁号”首达贝尔格莱德时,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自到新贝尔格莱德火车站迎接。自那以后,许多塞尔维亚人和中国游客到新贝尔格莱德火车站时,都会特地看看中欧班列的场站。
这样被关照的“中国景点”还有不少。像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旗舰项目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其连接布达佩斯至贝尔格莱德。去年,当亚泽蒙至巴塔吉尼卡段通车运营时,吸引许多当地人去体验“中国速度”。
中塞合作的增加,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访。中国游客从新贝尔格莱德火车站或贝尔格莱德机场来到市区后,都会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旧址看看,缅怀牺牲的英雄。1999年,北约对当时的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轰炸,致使超过上万人死伤。当地许多政府机构、工厂、医院等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这其中也包括当时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在中塞两国政府的努力下,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上正在建设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它建成后将成为西巴尔干地区首家中国文化中心,面积达6000平方米,包括教学培训场地、图书馆、展厅等。虽然正在建设中,但已经有当地人和中国游客来这里自拍。值得一提的是,贝尔格莱德郊区甚至还有一家大型中国购物中心。
由于来贝尔格莱德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两年前,当地还曾引入“中国警察”巡逻街头。尽管中国警察没有执法权,只是当地警察与中国游客之间的联络人,且只是临时工作,但却引起全球热议。按现在的发展速度,贝尔格莱德未来很可能成为中国游客最多的欧洲城市之一。▲
汉堡:爱讲与中国的故事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德国北部港口城市汉堡被称为“汉人之堡”。早在18世纪,汉堡就与中国展开贸易往来。如今,“欧洲第二大港口”汉堡港1/3的集装箱与中国生意有关。汉堡还是欧洲中欧班列第二多的城市。现在,汉堡与中国多个城市每周有30多趟中欧班列。
汉堡中欧班列的EUROKOMBI场站也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EUROKOMBI场站与汉堡港集装箱码头融为一体。在这里,一辆辆巨大的装卸吊车正在辛勤地工作。游客们惊叹,这里的集装箱数量和运转的有条不紊。场站经理托斯滕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汉堡中欧班列可以借助汉堡港的有利条件,作为中转站把中国货物通过铁路、海路和公路运到北欧、东欧和西欧国家,反之亦然。
从EUROKOMBI场站越过易北河,其斜对面即是著名的圣保利区。圣保利区的东面是世界文化遗产——汉堡港的仓库城。这一带是红砖建筑物的天下。仓库城的创建,要追溯到130多年前。当时,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让汉堡放弃自由贸易的特权,作为回报建立了世界首创的“自由港”区,并建立一个免税仓库城,这里曾是世界最大仓库,2013年起,“自由港”正式载入历史。转型后的仓库城,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方地汉堡港毯仓库,还有许多建筑则被改建为办公楼、旅馆、剧院、演奏厅和博物馆等。这里颇具特色的博物馆有不少,比如,拥有“全球最大的铁路模型场景”的汉堡微缩景观世界;世界上唯一的香料博物馆;位于港口海关原址的海关博物馆以及汉堡地牢、阿富汗博物馆、盲人对话馆、汉堡艺术馆等。
仓库城的南端就是汉堡乃至德国的全新文化地标——易北爱乐音乐厅。它是在旧的码头仓库基础上加盖而成的,底部保留了原有的砖墙结构,上部则新建了如奔腾浪花般令人惊叹的玻璃幕墙,完美将古典风格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易北爱乐音乐厅还曾举办过“丝绸之路”音乐会。
1897年启用的汉堡市政厅则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市政厅”。这座建筑象征着汉堡的财富和繁荣,也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1945年5月3日,纳粹指挥官就是在这里向英军投降。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重要人物都曾到此访问。市政厅周边是汉堡最繁华的区域。
每隔两年,市政厅广场及城市各处还会举行盛大的“中国时代”活动,以向广大公众集中展示其对华交往成果。每届活动围绕中国主题举办超过100场面向公众的活动,其中包括音乐会、讲座、展览、研讨会、电影、美食之旅和朗诵会等。
圣保利区首饰街曾是德国唯一的唐人街。至今,街口还有一块纪念牌,讲述德国汉堡唐人街和纳粹迫害华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