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群体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差异的实证研究

2021-03-17彭玲艺

科学咨询 2021年7期
关键词:转学适应性流动

李 叶 彭玲艺

(1.湖南省涟源市七星街镇仙洞中学 湖南娄底 4171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科院 湖南长沙 41020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城的农民工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也是逐年增加。据教育部发布的2009—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统计发现,随迁子女人数从2009 年的997.11 万人增长到2019 年1 426.69 万人,已经超过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1]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权益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他们的受教育权益备受社会和教育界关注。论文通过选取长沙市4所农民工随迁子女较多的几所城市小学为调查对象,发放《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现状》调查问卷,从性别、学段、出生地、流动时间、转学次数等方面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能真实反映不同群体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差异,为进一步促进他们适应城市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展开研究。在调查工具设计上,问卷选用了尚伟伟的《流动儿童教育融入调查问卷》。教育融入共分为学业融入因素(1-6 题)、心理融入因素(7-15 题)、文化融入因素(16-22 题)和交互融入因素(23-27 题)4 个维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选取了长沙市岳麓区农民工随迁子女较多的4 所城市学校3-6 年级学生进行现场集中发放问卷,填答问卷的都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共发放问卷300 份,实际回收283 份,获得283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33%,有效率100%。在数据统计上,首先把所有原始数据录入EXCEL 形成源数据库,然后导入spss22.0 软件中进行差异分析。

三、不同群体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的特征

(一)女生显著比男生更能适应

为了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不同性别情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分析。满足方差的齐性假设,均值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女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城市教育适应性现状都显著要高于男生。这说明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女生比男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与儿童的教育发展规律有关,在小学阶段女孩比男孩更成熟使得女孩更容易融入新的教育环境,对环境和个体的认知更加成熟化,在学业、心理、文化、交往方面比男孩适应得更快。这就要求城市学校、教师和随迁子女父母要对不同性别随迁子女进行个别化对待,给予男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表1 不同性别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二)高年级显著比中年级更能适应

为了能够更充分地了解不同学段情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将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合并为小学中年级学段,将五年级、六年级合并为小学高年级学段。数据分析显示: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在学段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小学高年级显著高于小学中年级,且基本随年级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在迁入城市生活、学习的时间增加,随迁子女逐步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能够逐步的融入城市教育。另一方面,随迁子女年龄增加,心性日渐成熟,对于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因此他们在城市教育适应性上的困境将会逐渐减少。

(三)流入地出生的显著比在流出地出生的更能适应城市教育

为了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不同出生地情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分析。满足方差的齐性假设,均值检验结果显示: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在出生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流入地长沙市出生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情况明显要高于流出地出生(即随迁子女农村家庭所在地或户籍地)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长沙市本地出生的随迁子女在长沙市生活的时间较长,在城市学校就读的时间更长,与当地的环境与人员融入更加紧密。因此,在长沙市本地出生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教育适应程度要高于非长沙市出生的城市教育适应程度。

(四)在城市流动时间越长越能融入学校教育

为了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不同流动时间情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分析。通过总体方差是否相等的F 检验,满足方差的齐性假设,均值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整体在流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流动时间在3~8 年和8 年及以上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于城市教育的融入状况明显要高于3 年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入状况;除心理融入不受流动时间长短影响外,学业融入、文化融入和交互融入三方面都随着流动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表2 农民工随迁子女各维度城市教育适应性状况在流动时间特征上的差异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动时间的增加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他们对于学校学习与生活有了更好的体验感,能够通过努力更好的融入城市教育。

(五)转学次数与教育适应程度呈负相关

为了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不同转学次数情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分析。均值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在转学次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转学次数越少的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情况更好,转学次数越多的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情况越差;随着转学次数的增加,随迁子女在心理、学业、交互、文化融入四个维度都出现了不同水平的下降。由此可见,转学次数会增加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于城市教育适应的难度。

表3 农民工随迁子女各维度城市教育适应性状况在流动次数特征上的差异

四、实效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的建议

(一)政府深化随迁子女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

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保障随迁子女接受公共教育服务的权益是各级政府应有的担当。第一,政府深化户籍改革,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户籍制度是流动人口子女无法接受公平教育的主要原因。[4]政府需要通过深化户籍改革,给农民工群体更多的福利与政策,为随迁子女进入城市享受均等的城市教育提供保障。第二,政府要加强随迁子女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教育合作。政府需要打破城市和农村的义务教育资源的界限将二者进行整合,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平衡双向交流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权利。像2016 年提出的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实现“生均经费可携带”政策为促进两地教育的合作共保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权益作出了贡献。

(二)学校包容和关照随迁子女的发展

城市学校是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场所,对随迁子女适应城市教育产生直接的、关键性的影响。接纳包容农民工随迁子女应该成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城市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接受随迁子女的城市学校应该有多元化办学理念。更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强化公平教育,调整学校管理方式,能够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与契机。因此,学校应该树立多元化的办学理念,营造和谐、愉快的环境氛围,不仅强调师生之间的尊重与融合,更要能够强调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合作的关系,要通过引导与建设逐渐消除不同背景学生的排斥与孤立现象。第二,学校应该加强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加强心理环境建设,营造一个积极温暖的校园心理环境非常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对于校园安全、校园活动安全、课堂活动等方式为随迁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与成长环境,提高随迁子女对于学校的认识和学校活动的参与度,增强其对于学校的认可与归属感。

(三)家庭关心自身子女的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调查结果显示转学次数不利于孩子对城市教育的适应,因此作为家长应尽可能给予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尽可能减少工作或工作区域的变换,让孩子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场所和学习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随迁家庭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成长。“如果流动儿童在父母处获得的信任、关怀和支持越多,他们在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的状况也越好。”[5]因此,随迁子女家庭一方面要增强对孩子学业的辅导与学习的关注。父母多参与孩子的学习,不仅是关注他们日常的作业完成情况,而是能够对他们的学习有一个期待、陪伴与鼓励。另一方面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与思想成长。华德( Colleen Ward)认为,在新的文化环境下获得良好心理健康和满意度是心理融入的标志。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孩子的生活细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给予孩子正确的思想引导,及时排解孩子城市教育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烦恼,能够以一个快乐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

猜你喜欢

转学适应性流动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我也转学了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转学的烦恼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