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养殖中小瓜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2021-03-17张策,李莉
张 策,李 莉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池塘健康养殖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水产养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在水产养殖业中,淡水鱼的小瓜虫病被称为“白点病”。鱼类感染小瓜虫病多难以治疗,有时一夜之间全部死亡,原因是小瓜虫生存和繁殖能力极强。作为受害者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前人的经验,总结心得分享给大家,望广大渔友提早预防。
一、小瓜虫的来源
每年秋冬之际是小瓜虫暴发的时期,对于池塘养殖水体的小瓜虫大家尚可以理解,但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图1),笔者养殖的草鱼苗仍然遭受了小瓜虫的侵害,这说明小瓜虫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
图1 室内的循环水养殖系统
关于小瓜虫的来源,一种是水体携带,水产养殖用水很少能够达到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所以水体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些致病微生物。小瓜虫幼虫在找不到宿主的情况下两天左右就会死亡,所以无须纠结养殖水体中是否存在小瓜虫;另一种是鱼体携带,因为消毒不彻底会使鱼体携带小瓜虫等致病微生物,在遇到适宜的条件时,小瓜虫就会大量繁殖。
二、小瓜虫暴发的原因
鱼病的暴发与鱼的体质和水质有关,小瓜虫病也不例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水质通常会比较好,但为什么小瓜虫依然暴发?其实导致小瓜虫大量繁殖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差,所以鱼类在春秋季最容易遭受小瓜虫的侵害。
温差多大会暴发小瓜虫病?目前并无确切的数据,但笔者的养殖系统温差只有5~8℃,并且暴发小瓜虫病的鱼缸水质一直较好,其他氨氮浓度较高(总氨9 毫克/升、非离子氨0.356 毫克/升)的缸内反而没有暴发小瓜虫病。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小瓜虫病的暴发与水体中氨氮浓度并无直接关联;其二是导致小瓜虫病暴发的关键因素温差并不需要太大,在水体温度适宜小瓜虫生长的情况下(春秋季节),10℃以内的温度快速变化就可能刺激小瓜虫快速生长繁殖。
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在10 月中旬至来年6月间,即水温在14~25℃时小瓜虫最容易生长和繁殖,但结合笔者的养殖情况,最高温度可以延伸到28℃。在水温28℃以下,如果突遇阴雨天气或者昼夜温差过大,鱼产生应激体质变弱,小瓜虫也会受到刺激快速生长和繁殖,就容易导致“白点病”暴发。
造成“白点病”暴发的诱因还有养殖密度和水质。鱼的养殖密度过大容易引起水体环境恶化和鱼体间碰撞,水质恶化导致细菌和寄生虫大量滋生,会导致鱼的应激增大、体质变弱。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鱼会暴发“白点病”,甚至同时暴发其他病害,结果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三、小瓜虫病的症状
当环境温差较大,发现鱼吃食异常且略显活泼,鱼就可能被小瓜虫寄生了,此为第一阶段。
鱼体在感染小瓜虫几天后狂躁不安,似披轻纱,尾鳍乳白,常侧身迅速游动蹭痒,这是因为小瓜虫在不断噬咬而刺激鱼体,此为第二阶段。
鱼游动缓慢、周身密布白点、机体消瘦,这是因为成熟的白点已经入侵鳃部,阻碍鳃部空气正常交换,进而影响鱼的新陈代谢。当小瓜虫寄生在鱼的眼部时会造成眼球溃烂、塌陷、瞎眼,此为第三阶段(图2)。在此阶段鱼即将死亡。
图2 草鱼幼鱼感染小瓜虫(第三阶段)
四、小瓜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小瓜虫病暴发后难以治疗,多以预防为主。小瓜虫病预防的重点是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减小鱼体应激,使用鱼类保健品提高鱼的抵抗力。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缸水位较浅,更应注意温度的调控,防止水体温差过大。另外,淡水鱼种可以用浓度4%左右的盐水浸泡,海水鱼种可以采用淡水浸泡,以清除寄生在鱼体表的寄生虫,避免鱼种将寄生虫带入新的养殖环境。
小瓜虫病治疗的关键是杀死幼虫,防治二次感染。泼洒药物的浓度难以掌控,浓度低了杀不死小瓜虫,高了鱼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最直接的方法是升温。研究结果表明,28~30℃时,1%的成虫经10~15 秒形成胞囊,只有其中的8%形成幼虫,其余的直接形成幼虫,只需14~16 小时,存活率为30%,随着持续的恒温,小瓜虫病就可以控制住。笔者认为,第一阶段的病鱼通过间接升温(如6 小时升高5℃)将水温保持在30~32℃,1周内就可以有效抑制小瓜虫病的暴发,但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时小瓜虫已经大量暴发,就难以控制了。事实上,升温治疗主要有3个作用。一是加速小瓜虫的生命周期,使小瓜虫更快成熟脱落;二是幼虫是热敏的,不耐高温;三是提高鱼自身的免疫力。若遇到升温白点加重的情况并不要惊慌,升温加速了小瓜虫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催生催熟的过程。此外,可采用浓度0.015~0.025 毫升/升的福尔马林或2.0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泼洒并换水,但注意换水不要过于频繁。
工程化养殖的模式现在有很多种,当在网箱、水族箱或者流道设施中养殖鱼发生小瓜虫病后,我们很难控制水体温度,可以采用药物泼洒,间隔一定时间待虫体从鱼体上脱落后,采取将网箱移动位置、更换水族箱和流道水体的方式,避免形成胞囊繁殖的大量幼虫再次感染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