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红螯螯虾与青虾轮养创高效
2021-03-17原居林顾志敏
刘 梅,原居林,顾志敏,何 兵
(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 湖州 313001;2.德清县钟管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浙江 湖州 313220)
青虾具有养殖周期短、市场价格高等特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颇得消费者青睐。目前,稻田养殖青虾已是比较成熟的种养模式之一,但是稻田养殖青虾在夏季高温季节时水位较低,易引起青虾应激发病。生产实践中往往是采取一季早稻、一茬青虾的养殖方法,即每年8月开始放苗,12 月开始捕大留小,至次年2 月底结束,但该模式仍存在产量低、经济效益有限的问题,不能带动种粮户的养殖积极性。为了既稳定种粮面积,又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户收入,亟须寻找一种提高稻田养殖效率、增加养殖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养殖模式。
红螯螯虾具有生长快、含肉率高、外形漂亮、发病少等优势,并具有耐低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目前,其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其中稻田养殖为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红螯螯虾稻田亩产量可达40 千克以上,当年平均规格达到50 克/尾以上,收购价格可达60~100 元/千克,经济效益较好。但是红螯螯虾不耐低温,不管是虾苗还是成虾,养殖水温在10℃以下均会死亡,在我国大部分区域均不能自然越冬。稻田养殖红螯螯虾一般在5 月放苗,10 月开始捕捞上市,11 月捕捞结束,平均规格可达60克/尾左右。若想进一步提高养殖规格,可在养殖环沟内搭建一定面积的土棚,提前至4月放苗。
根据青虾和红螯螯虾的养殖季节和养殖特点,结合大棚标粗,可完美实现错峰养殖,有效提高稻田养殖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种粮户的养殖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大面积推广。
一、养虾稻田的选择与准备
1.稻田选择 应选择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田埂无渗漏的稻田,面积10~20 亩较为适宜。
2.稻田准备 水稻收割后,在稻田3个侧边开挖底部宽2~4 米、深60~80 厘米的环沟,环沟内每隔20 米放底增氧曝气盘1 个,预防天气多变、温湿闷热时水体缺氧。将稻田一侧的环沟加宽(3~4 米)以方便搭建土棚,该侧环沟约占总环沟面积的15%,开沟土用于加高、加宽田埂,开沟总面积约为稻田面积的10%。养虾稻田的进排水口应对角布置,并用密眼网防逃,其中进水口设置两层60~80 目过滤绢网,以防止野杂鱼或鱼卵等敌害生物进入。同时在稻田田埂四周设置防逃围栏,围栏高度应在40厘米以上。
3.温棚搭建 将加宽环沟用钢筋或者竹竿搭建大棚框架,外部用塑料膜全部覆盖,并做好加固措施,大棚两侧通过放置装有沙土的加厚尼龙编织袋进行堆砌,以保持大棚内水体与环沟内其他水体隔离,用来进行红螯螯虾和青虾苗种标粗养殖。大棚内每隔5米放底增氧曝气盘1个,底增氧设施距离池底20~30厘米。
4.稻田消毒 在种草前将稻田和环沟内注入适量河水,保持土壤湿润并有一定水分,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对水溶化后趁热均匀泼洒整个稻田和虾沟,以杀灭稻田中黄鳝、水蜈蚣等敌害生物及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有害病原体,同时补充稻田中钙离子,为青虾和红螯螯虾生长及蜕壳提供所需钙质。
5.虾沟种草 于3月在虾沟内种植一定量的水草,随着水草生长,逐步加高水位,其中耐低温的水草(马来眼子菜、伊乐藻等)和耐高温的水草(苦草、轮叶黑藻等)混合搭配种植,保证全年有草。种植比例为1∶1,点状分布,种植面积约为虾沟面积的30%。这样可为低温季节的青虾和高温季节的红螯螯虾提供附着嬉戏和躲避场所,同时又能吸收水中部分营养物质,防止水体过肥,并且提供部分植物性饵料。
二、红螯螯虾温棚标粗与养殖管理
1.红螯螯虾苗标粗放苗 棚内虾苗放养前5~7天,采用氨基酸、有机肥等进行肥水,以培养充足生物饵料。在4月初选取天气晴朗的早上9:00-10:00,棚内水温在15℃以上时投放体质健康、活力好的1.0~1.5 厘米红螯螯虾苗,密度为200~300 尾/米2(换算成稻田投放密度为2 000 ~3 000尾/亩)。
2.红螯螯虾苗标粗养殖 投放虾苗后每隔2~3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量为1/3。投放3天后投喂对虾开口饲料,早上5:30 和傍晚6:30 进行投喂,日投饵量占虾体重的3%~5%,以虾苗幼体1~2 小时吃完为宜。因红螯螯虾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早上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30%左右,傍晚占日投喂量的70%左右,早上投喂应离岸边稍远些,傍晚应离岸边近些。
3.棚内红螯螯虾苗外放 经过约1个月的棚内标粗,红螯螯虾苗长至3 厘米以上,成活率在70%以上。虾苗规格较大、外界水温较高、抵御外界能力较强、死亡率低,一般小于10%,此时将大棚内的隔水袋取出,与外面环沟水体连通,使红螯螯虾自行爬出。投喂管理基本同棚内标粗,采取岸边和浅水处多点均匀定时、定量投喂策略。
4.红螯螯虾稻田养殖 红螯螯虾对水质要求较高,要每10 天换水1 次,高温季节每两天换水1 次,每次换水量在1/3 左右并保持水位稳定,可边排边灌。每半个月施生石灰1 次,浓度为15 毫克/升,保持整个养殖周期养殖水体氨氮<0.2 毫克/升、亚硝酸氮<0.1 毫克/升、pH 7.5~8.5、溶氧4毫克/升以上。
5.红螯螯虾捕获 9月开始夜晚放地笼进行诱捕,清晨收笼,收笼后将50克/尾以下的虾放回稻田中继续养殖,至10 月中旬前排干虾沟内水体,起捕干净。然后均匀撒生石灰消毒,为10 月底青虾标粗苗放养做好肥水消毒准备。
三、水稻的种植与管理
1.早稻种植与管理 早稻播种前7~10天,一次性施足基肥,基肥为完全腐熟的有机肥(鸡鸭粪、猪羊粪等),按照200~300 千克/亩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翻耕耙匀。选择抗倒伏、抗病害、生长周期短的水稻品种,在4月中下旬采用直播的方式播种,每亩播稻种0.5~1.0 千克。稻田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不施碳酸氢铵和尿素。
2.水稻病虫、草害防治 稻田养殖红螯螯虾时严禁使用除草剂,通过调节水位防治草害,杂草过多时可进行人工除草。红螯螯虾对敌百虫和除虫菊酯非常敏感,严禁使用该类农药。虫害严重时可采用生物农药控制,用药时间选在晴天的早上或傍晚,阴雨天不宜施药。一般在施药的前一天晚上排水,将虾诱入虾沟,施药后及时加注新水。
3.水稻收割 7 月将水位降至田面以下10~15 厘米,待田面表土干实即可收割水稻。水稻收割时切碎秸秆,后期可作为红螯螯虾高温季节遮阳栖息的地方。水稻收割后逐渐加高水位,淹没稻田深度为60 厘米,以增加红螯螯虾生长空间,有利于红螯螯虾快速生长,减少自相残杀概率。
四、青虾温棚标粗与养殖管理
1.青虾苗大棚标粗 8月底将大棚内的环沟用沙土袋与外部水体隔开,棚内水体用水泵抽干,并将棚内环沟的红螯螯虾全部转移到外部环沟及稻田中。在红螯螯虾转移后适当收割多余水草,用水泵抽入外部环沟水体,水深80~100厘米,静置2~3 天。在确保水质良好情况下,投放体质健康、活力强的0.5~1.0 厘米青虾苗种,密度为400~600 尾/米2(换算成稻田投放密度为4 000~6 000 尾/亩)。青虾苗标粗过程中,由于温度较高,应将大棚两端全部打开,确保通风,同时将大棚上部2/3面积用遮阳网进行覆盖,防止太阳光直射水体而导致水温过高引起虾苗死亡。
2.青虾苗大棚养殖 水质管理同红螯螯虾苗标粗过程。投放3天后投喂青虾专用开口饲料,早上6:30 和下午5:30 进行投喂,日投饵量占虾体重的3%~5%,早上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40%左右,下午占日投喂量的60%左右。其他管理同红螯螯虾。
3.青虾苗外放与养殖 经过约两个月的棚内标粗,青虾苗生长到1.5~2.0 厘米,即在红螯螯虾收获后的10 月底将标粗青虾苗放到虾沟内,稻田水位保持在40 厘米左右。投喂管理同棚内标粗,采取多点均匀定时、定量投喂策略。
4.青虾稻田养殖 秋冬时期连续阴雨较多,青虾容易缺氧浮头,要注意开启增氧机增氧,换水、调水同红螯螯虾养殖管理。秋冬季水温逐渐降低,青虾觅食量逐渐减少,投喂量按青虾体重的2.5%标准进行。
5.青虾收捕 12 月下旬用虾笼开始捕大留小,分批起捕上市,春节前后捕虾完毕。每亩稻田可产上市青虾20 千克以上,由于临近春节,青虾价格较高,一般在100元/千克左右。
五、示范结果
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6亩稻田,红螯螯虾苗种放养时间为4 月16 日,规格为0.5~0.8 厘米,放养密度为2 000尾/亩(稻田面积),5月15日从温棚放出去,体长在3 厘米以上,至8 月8 日规格在51 克/尾左右,至9 月中旬平均规格达到75 克/尾,总产量250 千克,单价70 元/千克,养殖产出1 7500 元,除去苗种费5 000 元、分摊半年租田费600 元(去掉补贴)、用电和饲料等3 400 元,净利润8 500元。9月1日将青虾苗按照密度5 000尾/亩(稻田面积)投放到环沟温棚内,10 月24 日从温棚放出去,体长为1.5厘米以上,12月开始进行捕大留小、分批上市,至1月底全部售完,青虾累计产量120 千克,平均单价为100 元/千克,养殖产出12 000 元,除去苗种费1 500 元、半年租田费600 元、用电和饲料等2 400 元,净利润7 500 元。最后再去除挖沟及搭棚每年分摊费用约2 000 元、增氧装置等每年分摊费用1 000元、生石灰和解毒抗应激等水质改良剂1 000元,水产品每年净利润为2 000元/亩。
综上可见,通过温棚标粗后在稻田内实行红螯螯虾和青虾轮养,实现了两种虾的错峰养殖,与传统单稻或者是养殖一种品种相比,可提高稻田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极大地带动种粮户的养殖积极性。另外稻田未施用任何农药,仅采取物理方法人工除虫,稻虾的品质和安全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且环沟中种植水草,水质一直在地表水Ⅴ类以上,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