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着佛歌感悟佛心
——兼评当代原创的佛歌作品
2021-03-17张海东
◎张海东
佛音淼淼,佛心悲悯。
佛教,佛学的传播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佛教文化中有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佛教音乐。佛教音乐,简称佛乐,是指一切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佛乐可分为“梵呗声闻”、仪轨音乐、参禅悟道类的“禅乐”。佛教音乐原本是没有佛教歌曲的。佛教歌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些具有先进文化理念的佛学传播者,将佛学思想与我们民族文化和现代音乐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佛教文化或具有佛学理念的新文化表现形式。
伴随着佛歌走进大众,走进人心,这是人类传播心学的一大手段。佛教音乐,佛教歌曲的诞生,是顺应了人之本心这一规律的。也即“一切发乎于心”。
佛学讲相由心生,声由心发。佛教音乐,歌曲的缘生缘起,无不与佛教讲经说法的佛事活动有关,无不与乐器的发生发展有关。
佛教音乐起源于大悲之心,成就于音乐乐器的发展。明代大儒王阳明,儒释道皆通,也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创立了《心学》,提出了“心即理”。一切皆是通心的,不能进入人心,不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只能是摆设而已。所以,佛教音乐从一开始就是发乎于人那颗本心,那颗悲悯的人心,也就是良知。当然,佛教音乐与民族的乐器是不可分割。而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出现比较适合演奏这种大慈大悲的佛教歌曲。诸如笙箫丝弦,钟鼓钵磬。木鱼是佛教音乐普遍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它除了具有佛家戒律的象征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适合佛教念经的节奏。由此可见,佛教音乐也好,佛歌演唱也罢,统统是和着心的节律而流淌。
佛歌的发展,是随着大规模佛事活动而应运而生的。佛事活动庄严而神圣,在那大慈大悲的氛围下,感天动地音乐,佛歌让人进入一种境界,让心灵得到净化和抚慰。比如,参加超度亡灵的佛事活动,就要唱《大悲咒》。绕佛的时候就要唱《阿弥陀佛》。一声声悲悯盖天,一圈圈动人心魄。这就形成了佛教音乐、歌曲的特质:悲悯,感动,感悟,感奋。佛乐通常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可以说,佛乐是佛陀教化的殊胜之音,是音乐百花园中粲然绽放的一株清净莲花。
佛教歌曲既是佛教音乐的一部分,同时也有别于传统的佛教音乐。它是将佛学思想与当代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通俗一点说,它更接近与普通大众,更亲民,更接地气。以往的佛教音乐是一种特殊用处的音乐,普通大众由于不懂佛教文化而不一定那么接受。而佛教歌曲却不同了,说到底它是歌曲,歌曲的表现形式可民族,可流行,这就大大地拉近了佛教文化与民众的距离,让人们对佛教歌曲更加喜闻乐见。从而达到通过歌曲让人们感受“真、善、美”的真谛,通过歌曲让人们了解佛学思想,也通过歌曲来传播佛学文化的目的。可以说在新时期,佛教歌曲让佛教音乐重新焕发了生机。作为一种既具有民族艺术和道德审美,又具有雅俗共赏的音乐,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欢迎。
佛歌原创歌曲必须合乎这种特质的要求,才能进入人心,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才能为佛教界(大德高僧)所认可。
纵观当代新创作的佛教歌曲,大多都遵循了这一创作原则,而且呈现出向大型演唱会发展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应当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因为,时代的发展,传播佛学思想已不仅仅停留在佛教场所,而且面对的人群也不仅仅是那些皈依的佛弟子,而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甚至是有着科学思维的学者。所以佛学应该站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创作一些为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歌曲。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近几年推出的几首佛歌作一评点,以飨读者,以鼓励更多的作者进入这一领域。
首先,从歌词内容上看,遵循了大慈大悲的内涵要求,听后让人能进入佛学的至高境界。这是令人欣慰,值得肯定的。
1.歌词的宏阔性
歌词都能紧紧围绕佛学的至高境界,紧紧把握佛学的精髓,引人向善。如徐春政作词的《阿弥陀佛颂》:“你那神圣祥和的目光,融化了多少积雪冰霜;你那博大精深的思想,驱散了多少迷茫雾障。”在如王建平作词的《我佛心中住》,秦冲作词的《佛光普照大光明》,既歌颂了佛祖的伟大,又契合了佛教的主要思想及其清规戒律;既触及了个体灵魂的切肤之痛,又引发了人们的普遍思考。
2.歌词的通俗性
歌词是人学,是心灵的呼唤。值得一提的是曹龙的《心生菩提树》。歌词呼之欲出,直指人心。“总是匆匆赶路,灵魂丢在了身后远处,风雨兼程,太多酸楚。越贪图快乐,越荒芜”。“每当浮华落幕,孤单上演十面埋伏。”然后一转“跟随佛菩萨脚步,放下思想包袱,心生菩提树,走出那凡尘贪恋的苦。”这首歌揭示了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状态,有相当的普遍性。
3.歌词的地域性
有一首佛教歌曲《天下玉佛》广为流传,这是歌颂鞍山玉佛寺中七彩玉佛的歌。鞍山有天然的弥勒大佛,有举世闻名的七彩玉佛,《天下玉佛》的歌词作者以这种特殊的素材进行创作,不仅宣传了鞍山佛教圣地的独特性,而且有效地宣传鞍山的旅游产业。为了弘扬佛学精神,原玉佛山管委会王雪松主任,副主任田忠武和词作家徐春政集体创作了《天下玉佛》。歌词在全体员工中讨论修改,并召开了有专业水平的专家参加的研讨会。歌曲制作音乐后在玉佛寺举行的大型晚会上演唱,获得了佛教界和公众的一致好评。
其次,从音乐艺术上看,在遵循佛教音乐总体特性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是难能可贵的。
1.音乐旋律的灵动性
多数歌曲的旋律都特别注意吸纳佛教音乐悲悯情素,使之像佛歌。佛歌中流传甚广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颂,旋律悠扬,感天动地。王建平创作的《唵阿吽嗡阿吽》,借鉴了六字真言颂旋律 ,让新词的音乐旋律富有积极向上的情怀,值得肯定。《阿弥陀佛颂》高潮反复唱“南无阿弥陀佛”让人们对阿弥陀佛有了敬畏之心。
2.音乐旋律的流行性
曹龙作词作曲并演唱的《心生菩提树》,是一个大胆而又成功的创造。这是第一个把流行音乐引入佛歌的尝试,旋律的起承转合非常自然,清新流畅,很适合当代年轻人传唱。配器上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了流行音乐元素,使得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表现更加丰富。
3.音乐旋律的严肃性
佛歌有大量的抒情味道,但那种悲悯的情调不容有丝毫的亵渎。作曲家们都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进行创作,在这方面青年作曲家张海东的作品比较严谨,旋律张驰有度,格调高雅庄重。特别是《天下玉佛》,堪称上乘之作。
佛教歌曲在近年的发展是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它既保留了传统佛教音乐、民族音乐的精髓,也吸纳了流行音乐的元素,逐步形成了以“远、虚、淡、静”的音乐特征。佛教歌曲越来越受到佛教本身的重视以及大众的青睐,成为中国佛教音乐的一部分。
平心而论,上述几首作品的作者,年纪都不算太大,几位年轻的作曲家能步入佛学这个至高的境界,学佛,尊佛,体会感悟佛,可喜可贺,值得点赞!但是,这就像初初学语的孩子,显得稚嫩。不揣冒昧提出来与大家共勉。要不断汲取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让佛的精华思想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我们在这方面依然有一定差距。再就是要不断汲取佛歌、佛教音乐的元素,使之娴熟化,不是简单地往上贴,而要在浑然天成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