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2021-03-17陶俐言吴倩倩
陶俐言,吴倩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自2009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5%以上。建筑业影响着建材、冶金、机械、化工、电力等50多个行业,对国民经济及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据测算,建筑业营业收入每增加1亿元,将带动社会其他产业增加2亿元的营业收入。建筑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与日俱增,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1]。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安全事故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建筑业由于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施工设备的不安全性、施工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2018年全国发生的建筑安全事故数量高达734起、死亡人数达840人,与2017年相比,事故发生数和死亡人数都呈明显上升趋势[2]。因此,对建筑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并针对性地改进显得尤为必要。
任何行业的应急管理都有其自身特点,建筑工程应急管理更多的是依靠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不能生搬硬套其他行业的应急管理成果。现阶段有关建筑应急的研究也大多侧重在应急预案等方面,而在建筑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方面是少之甚少。曾雪琴等[3]针对基坑工程,用组合权重法确定影响基坑工程安全风险的因素排序;杨蕾[4]利用粗糙集理论针对具体的事故原因进行指标因素分析,这些研究都是针对事故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从企业整体的应急管理评价分析。陈威威等[5]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施工企业的应急综合能力进行分析;于伟杰[6]针对重大安全事故,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Hastak等[7]将层次分析法用于评估国际建筑项目的框架,并将风险模型化为P-I(概率-影响)分析。这些研究提供了对企业整体风险水平的评估,如何避免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待加强。
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属多级指标体系且指标因素多为定性指标,具有模糊性,本文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建筑企业应急能力进行评价,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建立评价模型,既是方法上的创新,也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状况,可为政府部门对建筑企业的监管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也能为建筑企业的自我评估提供依据,指导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为建筑企业的应急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建筑企业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根据体系构建的系统性、简明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基于建筑企业应急管理的全过程,构建了涵盖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的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在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扩充了对危险源的监控和事故处理中同政府的联系。本文将建筑企业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三个层级。其中目标层为建筑企业应急能力;一级指标层为监测预防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事后恢复能力;再对一级指标分别细化,建立二级指标层,最终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建筑企业应急能力评价体系
(二)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本文通过信度分析对应急能力评价的调查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以确保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有效性。通过向15家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以调查他们对建筑企业应急能力的满意程度,并利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进行打分。
问卷共计发放150份,有效回收128份,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到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90,一般克朗巴哈α系数大于0.8就表示量表的信度较高,问卷能够有效反映调查目的。因此,本文建立的建筑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是科学有效的。
二、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
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和体系综合评价方法这两个方面对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改进,基于此方法的模型对各方面信息的考虑更加全面,结果也更为客观准确。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一般步骤为:
1.确定评价因素集U={u1,u2,…,un}和评语集V={v1,v2,…,vm},评价因素集见表1。
2.单因素评价,形成模糊判断矩阵R,矩阵中的元素rij表示ui具有评语vj的程度。
3.确定权重向量W={w1,w2,…,wn},具体确定方法见第二部分的第二小节。
4.综合评价,利用模糊合成算子,计算综合隶属度S=W·R={s1,s2,…,sm},改进方法详见第二部分的第三小节。
(二)对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改进
1.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利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模糊比较判断的一种更为准确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定义1若三角模糊数M表示为(l,m,u),其中m表示当x=m时,x完全属于M,l和u分别为M的下界和上界,在l和u以外的完全不属于模糊数M。其隶属度函数表示为:
(1)
定义2设有两个模糊数为M1(l1,m1,u1)和M2(l2,m2,u2),则M1+M2=(l1+l2,m1+m2,u1+u2)
本文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的具体步骤如下(以计算一级指标的权重为例):
(1)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专家利用模糊数(M1-M9)来表示他们的偏好,通过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到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由此构建模糊评判矩阵,并将模糊评判矩阵中相应的专家模糊数进行整合,得到最终的模糊矩阵。
模糊数表示的相对权重及含义见表2。
表2 模糊数表示的相对权重及含义
(2)
(3)将初始权重去模糊化,得到最终权重。
设M1(l1,m1,u1)和M2(l2,m2,u2)是三角模糊数。用三角模糊函数定义M1≥M2的可能度为:
(3)
(4)
本文将一个模糊数大于其他模糊数的可能度作为这个模糊数的最终权重。
一个模糊数大于其他k个模糊数的可能度用公式表示为:
V(M≥M1,M2,…,Mk)=minV(M≥Mi),i=1,2,…,k
(5)
(4)归一化处理得到最终权重,记为Wcm。
设最终权重为(Wc1,Wc2,Wc3,Wc4),则标准化的方式为:
利用相同的方法,得到二级指标的权重Wi,则总权重为:
TWi=Wcm×W′i
(6)
2.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客观权重的确定
本文利用粗糙集理论确定客观权重的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决策表。收集原始数据,由于粗糙集理论只能处理离散型数据,所以要对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以建立决策表。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作为决策表中的条件属性集C{c1,c2,…,cn},目标层和一级指标层分别作为与条件属性相对应的决策属性集D。
(2)计算属性依赖度。决策属性集D对条件属性集C的依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7)
其中|U|表示集合的基数或势,是有限集合表示集合中所包含的元素个数。POSC(D)是根据条件C,判断论域中肯定属于D的对象所组成的集合。
依次将条件属性ci剔除后,分别计算决策属性集D对条件属性集C-ci的依赖程度,用γC-ci(D)表示。
(3)计算属性重要性。对于决策属性集D和条件属性集C{c1,c2,…,cn},条件属性ci的重要性用公式表示为:
sigD(ci)=γC(D)-γC-ci(D)
(8)
(4)在步骤(3)的基础上标准化地计算出各条件属性的重要性,得到各属性的权重,记为ZWi。
3.组合权重的确定
设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分别为TWi和ZWi,则组合权重Wi表示为:
Wi=αTWi+(1-α)ZWi
(9)
其中α为调整系数,表示决策者对主客观权重的偏好程度。α越大,表示决策者更倾向于主观经验,α越小,表示决策者更重视客观数据。
(三)对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
为了避免信息的缺失,本文采用相乘相加算子和加权平均原则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将评语集设为V={优、良、合格、不合格},以百分制划分,0-60分为不合格,60-75分为合格,75-85分为良,85-100分为优。
加权平均原则的计算公式如下:
(10)
其中,sj表示评价对象对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gj表示第j级评语分数范围的中间值。
三、案例分析
本文以浙江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例,通过专家访谈和调查项目的实际情况对该企业应急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得到如下资料。
(一)主观权重的确定
选取6位专家建立评估小组,按照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评估,以一级指标为例给出模糊评判矩阵,将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到表3所示的最终整合结果。
表3 一级指标的最终模糊矩阵
由式(2)、式(4)、式(5)计算,在得到各一级指标初始权重的基础上,将其去模糊化,得到各一级指标的最终权重为:
d(C1)=0.469 9;d(C2)=0.639 4;d(C3)=1.000 0;d(C4)=0.281 5;
将各权重归一化处理后的结果为:
(WC1,WC2,WC3,WC4)=(0.196 5,0.267 4,0.418 3,0.117 8);
利用相同的方法,可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
(WC11,WC12,WC13)=(0.502 6,0.176 3,0.321 1);(WC21,WC22,WC23)=(0.348 7,0.399 8,0.251 5);
(WC31,WC32,WC33)=(0.232 1,0.343 6,0.424 3);(WC41,WC42,WC43)=(0.443 9,0.338 1,0.218 0);
由式(6)计算,得到总权重为:
TWi=(0.098 8,0.034 6,0.063 1,0.093 2,0.106 9,0.067 3,0.097 1,0.143 7,0.177 5,0.052 3,0.039 8,0.025 7)
(二)客观权重的确定
本文以确定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客观权重为例,利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一级指标为决策表中的条件属性集,即C={C1,C2,C3,C4}={监测预防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事后恢复能力},决策属性集D={建筑企业应急能力}。通过对企业项目数据的研究,建立离散化处理后一级指标的评分决策数据,再将数据分别按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进行等价划分得到的结果为:
U/IND(C)={{1},{2},{3},{4},{5},{6},{7},{8}};
U/IND(D)={{1,3,4,6},{2,7},{5,8}}。
从原始评分决策表中剔除条件属性C1,可得
同理,可得到其余各条件属性对决策属性集D的重要程度分别为:
最后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一级指标的权重为:
(WC1,WC2,WC3,WC4)=(0.272 7,0.181 9,0.363 6,0.181 8)
利用相同的办法,依次求出条件属性Ci相对于决策属性D的客观权重为(k=1,2,3,4;i=1,2,3):
(WC11,WC12,WC13)=(0.230 8,0.384 6,0.384 6);(WC21,WC22,WC23)=(0.222 2,0.444 4,0.333 4);
(WC31,WC32,WC33)=(0.307 7,0.384 6,0.307 7);(WC41,WC42,WC43)=(0.333 3,0.250 0,0.416 7);
各二级指标相对于企业应急能力的总权重为:
ZWi= (0.062 9,0.104 9,0.104 9,0.040 5,0.080 8,0.060 6,0.111 9,0.139 8,0.111 9,0.060 6,0.045 5,0.075 7)
(三)组合权重的确定
在得出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后,本文取α=0.5,利用式(9)计算综合权重,最终得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别为:
W1=(0.234 6,0.224 7,0.390 9,0.149 8);
W2=(0.080 9,0.069 7,0.084 0,0.066 9,0.093 8,0.064 0,0.104 8,0.141 6,0.144 5,0.056 4,0.042 7,0.050 7)
则最后的各二级指标权重如下所示:
(WC11,WC12,WC13)=(0.344 8,0.297 1,0.358 1);(WC21,WC22,WC23)=(0.297 7,0.417 5,0.284 8);
(WC31,WC32,WC33)=(0.268 1,0.362 2,0.369 7);(WC41,WC42,WC43)=(0.376 5,0.285 0,0.338 5);
(四)建筑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价
为了计算方便,本文中单因素评价根据专家打分得出,根据他们的评分得出各评价因素隶属于各评语的比例,构成评价矩阵。以C1下的二级指标为例,可得:
同理可得:S2、G2、S3、G3、S4、G4。
S=W·R=(0.234 6,0.224 7,0.390 9,0.149 8)·R=(0.295 7,0.522 5,0.160 7,0.021 1)
根据式(10),最后综合分数为
为了进行比较,本文利用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的评价隶属度为(0.380 5,0.408 4,0.125 2,0.085 9),可以看出该模型得出的“优”和“良”的隶属度差不多,说明该企业员工对企业应急能力的主观感受比实际情况要好很多,如果单单使用主观权重确定法确定权重,得出的结果会使企业忽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改进后的模型综合考察了主客观因素,评价后的结果能更加反映企业应急能力的真实现状。从改进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该企业比较重视其自身的应急管理,应急能力整体评价等级为良,企业还需对应急管理做出进一步的完善。
(五)结果分析与建议
综合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应急处理能力的权重最大,其次是监测预防能力,这两方面能力对于建筑企业综合的应急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两个能力也是案例企业相对薄弱的环节。针对该企业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具体的建议。
1.事故的监测预防
实地调研发现,员工缺乏系统的培训,施工现场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农民工,他们对仪器设备的技术不熟悉,安全意识薄弱;企业的应急预案没有及时更新,形同虚设,更不用说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为了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在员工培训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关培训制度,强化全体成员的风险意识,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覆盖,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确保员工掌握必要的设备应用技能,避免因人的不当行为造成安全事故。在应急预案和演练方面,企业要针对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危险源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要根据企业的预防重点制定应急演练计划,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并根据演练和检测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建筑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事故的预防、避险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技能。
2.事故的现场处理
调查发现,该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救援小组,一旦发生危急情况,大多数先由现场人员实施自我引导,再上报领导听从指挥,在员工没有接受应急培训的情况下,其中的时间差导致现场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协调,容易发生二次事故。
由于建筑企业人员对现场的情况最了解,事故救援应以建筑企业为主力。因此,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应急救援小组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情况进行协调指挥,组织抢救伤员和财产,在救援过程中要执行有关救护规定,严禁违章指挥,同时要保护好事故现场,做好标识,排除二次险情,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此外,事故发生后,建筑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将事故具体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以尽快取得上级部门的援助,同时要疏通出一条通道专门用于救援人员的进出。
四、结论
本文构建了建筑企业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急能力评价模型。有效解决了专家对因素之间的判断过于绝对的弊端,使判断矩阵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本文引入粗糙集理论进行客观赋权,对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进行修正,克服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各指标的权重对企业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实证分析,建筑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证实了该模型的可行性。通过评价结果,针对该企业的薄弱环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该评价方法与策略对建筑企业应急管理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