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模式小样本调查报告

2021-03-17马钰婷李佳霖王晓江

新闻前哨 2021年1期
关键词:目标大学生过程

◎马钰婷 李佳霖 王晓江

一、引言

全媒体环境极大地改变着社会发展, 并作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要素而存在着。 社会环境的极大变化导致大学生某些情况下已经不能再使用前辈人留下的 “学习模式”开展学习。因此,他们需要从新的社会环境入手,生发出适合于现代社会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学习模式。那么,这样的学习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趋势如何? 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新一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认识和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模式,也叫做“范型”,一般用来指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Zimmerman B.J.,2002)。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模式主要指信息加工过程或事物的有组织的结构。 经典的学习模式各有侧重:一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模式,注重学习者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在该模式中学习被分成机械和意义学习两种;[1]二是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者从外部环境中接受刺激, 并激活感受器再将刺激转换成神经信息这一信息进入感觉登记器,之后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通过编码转化为有意义的组织形式, 经过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一旦恢复便达到反应生成器, 之后开始激活效应器,这就产生了人们可以观察的活动模式;[2]三是梅耶的意义学习模式,[3]学习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习,促使学习者的认知改变,主要回答了如何促进学习者认知改变这一过程,更加关注知识的建构;四是鲁梅尔哈特的学习模式,[4]从图式观点看学习过程就是从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 知识来源于学习者这一主体和客体信息的相互结合, 学习并不只是知识量的增加而是获得一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去理解解释世界各种现象的过程, 是为纷繁复杂的世界现象寻求一种更加深入理解和联系的过程。 国内学者对学习模式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发展,如查有梁(2001)从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角度加以定义,意指对待学习的科学操作程序和科学思维方法;徐崇文(2001) 从学习活动与学习结构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界定,意指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具有范型意义的、 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习结构;钟志贤(2007)对学习模式进行了要素的分析与解释, 认为学习模式既可以表现为一种空间结构,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时间结构。

学习模式研究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相关, 但体现时代特点不够,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群体性学习,学习模式的建构往往重点落在物质环境层面的设想和操作层面的设计上,因而缺乏对学生学习模式应用的实证探索,忽略了学生学习模式是不能脱离学生个体内在的建构过程的这一事实,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情感层面的关注。 同时学习是一个多元化的个体成长过程,不仅仅限于学习知识,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 尤其是媒介环境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学习, 因为媒介环境构成了我们学习过程中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 学习模式中的“模式”就是指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客观规律, 也可以理解为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总结。正是因为其一再重复才可能成为学习模式。学习模式具有整体性,但就所有的学习模式而言,基本围绕五个要素展开,学习目标、学习心态、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基于媒介环境与个性化成长过程的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与内涵。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为了客观地掌握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基本情况, 运用问卷法和个案访谈法两种研究方法, 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

以大学生在全媒体环境下学习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从大学生学习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出发设计问卷, 主要针对全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如何展开学习为研究目的,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学习模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总结全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学习模式的现状, 试图分析大学生学习模式变迁的成因以及主要变化特征。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共472 名,其中男生220 名,女生252 名。 为了提高问卷调查覆盖范围增强代表性, 将研究对象的地域分布划分为东、 中、 西部三个地区, 学生人数占比为35.81%、40.25%和23.94%。 其中,文科类专业占36.86%,理工类专业占52.33%,艺体类专业占10.81%。 大一至大四学生人数占比分别为19.49%、24.36%、32.2%、23.94%。此次调查的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 回收问卷后其信度为0.798>0.6,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Bradburn,N.,2010)。

选取了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 以充分了解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以及大学生现有媒介素养与信息能力等问题为目的,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补充。本次参与个案访谈的学生共5 名, 其中中国石油大学1 名, 山西大学1名,新疆大学3 名。

三、全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模式的现状

(一)学习目标确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46%的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其中58.48%的学生目标非常明确,38.3%的同学目标不是很明确,还有3.22%的同学目标不明确。 在此基础上又对大学生学习目标设立的时长, 以及对阶段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的看法进行统计。 如果将制定时长在一个学期以内的目标看作短期目标,那么大学生更多制定的是短期目标。对于长远目标的看法则较为模糊,可能是找个好工作,其次还要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图1. 大学生学习目标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制定学习目标的学生中,有79.82%大学生表示会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他们认为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对于这些学生,我们提出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是否会改变?”的问题,得到如下结果:

图2. 大学生学习目标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除13.19%的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学习目标以外,其他86.81%的学生都表示不会改变目标或者不会改变长期目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远目标对大学生的重要导向作用。

(二)学习时间分配的现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22%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时间与学习目标的达成有一定联系,同时,57.84%的学生还表示学习时间对于保证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与规划,统计结果如下:

图3. 大学生学习时长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大学生学习时间的利用主要以大块时间为主、 碎片化时间为辅。 通过随机抽取5 名大学生(理科生2 名,文科生2 名,工科生1 名)进行访谈,发现其中2 名同学明确表示不会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另外3 名同学表示偶尔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摄取新知识, 但对于系统性较强的知识则不会通过碎片化时间来学习。

手机媒介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68.86%的学生表示会出现一玩手机就忘记学习的情况,并且71.13%学生对此会感到焦虑。 根据大学生对手机软件使用时间进行的排序, 除了社交和购物这两类手机软件外,在学习、游戏、咨询、追剧及其他当中,排名第一的是使用学习软件的时间。

(三)学习态度和观念的现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4.7%的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52.54%的学生认为尊敬老师天经地义, 还有37.92%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很端正。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对这些态度非常端正的学生进行调查, 重点测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力是否更加坚定、注意力是否更加集中、情绪是否更加稳定这一问题,得到的显著相关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力、注意力、情绪状态的相关系数r 都大于0.3,呈中等程度的相关,说明上课过程中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力更加坚定、注意力更加集中、情绪状态也会更加稳定。 而对待任课教师的态度和对学校的喜爱程度与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力、注意力和情绪状态呈弱相关联系,因此学生对待老师、 学校的态度不会影响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力、注意力和情绪状态。

在态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大学生对临时突击法的理解以及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表所示结果:

表2. 相关性分析

结果发现,认同“知识改变命运”并且赞同临时突击法,认为临时突击法可以高效率复习所学内容、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中,有80.25%的人会每天安排固定的学习任务并且坚持完成。而虽然认同“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自己做不到,且对临时突击法完全不认同,认为这样的复习方法效果不好、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反而有81.82%的人会采取临时突击法。

(四)网络学习习惯

与传统环境相比, 全媒体环境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互联网的诞生。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0.51%的学生表示会每天使用网络进行学习,48.52%的学生会经常使用网络进行学习, 仅有20.97%的学生偶尔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35.59%的学生表示有问题会首先想到利用网络解决,还有44.92%的学生则是在线下资源匮乏时利用网络进行查找, 可见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询问大学生更倾向于哪种途径进行网络学习, 以及其手机上有哪些经常使用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平台,得到如下结果:

图4. 大学生学习习惯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自主查阅资料成为大学生网络学习的首要选择途径。对于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大学生是否能够注意到重要但不太明显的信息? 有71.82%的学生选择了“是”这一选项。

然而,网络资源查找也存在许多阻碍因素。从客观因素来看,网上信息过杂、网络上没有学生需要的资源、网上资源需要付费以及缺乏教师的引导, 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学习效率低的原因。而究其主观原因,大学生自身的网络技能较差、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有效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效果。

尽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 但有89.19%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不断归纳、总结、创造出新成果。

四、成因分析

(一)中长期学习目标未能着眼于社会发展,学习动机与任务难度不能有效适配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中长期学习目标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长期目标对学习的规划与引导由于显现效果较慢,在学生中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较为喜欢见效快的短期目标与学习。其次,学生短期学习目标的制定与个体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关联度较高。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倒U 型曲线呈现,也即是说,当学习任务难度为较高难度水平时,保持在中等偏下的学习动机更容易坚持下来,当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 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学习任务量的安排应当控制在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并设置符合实际的中长期目标来规划和调整学习, 如果在对自我了解和实际认知不足的情况下设立目标,则会导致脱离实际并无法实现的后果。 再次,学生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缺乏对质量互变规律的认识和应用。忽略在学习过程中量的积累,则会导致短期目标也无法实现的情况。 最后,学习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以问题为导向, 做到对知识点的真学、真懂、真会。

除了主观因素以外,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学校整体学习氛围、教师的责任心、各类社团活动等;学生家庭物质条件呈现出普遍较为宽裕的状态, 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也可能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也对学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二)以理想就业、自我发展为内驱力,成为大学生学习模式改变的主要原因

科技强国背景下,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发展趋势,以此为背景给大学生融入社会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则从理想层面给大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 在同年级学习过程中更加确定了大学生理想就业与现实就业之间的巨大差距, 而很多情况下又难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改变。从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看,大四学生回忆自己学习模式改变也符合以上判断, 学习模式从理想逐步回归到现实, 也就更加迫切需要制定若干短期目标,导致学习规划和发展规划进一步被打乱。

(三)学习自主性影响大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大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坚持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的自身意志力和学习习惯。问卷调查显示,有20.18%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放弃或改变学习目标, 仅从其对于学习过程中自主性的理解来看,学习兴趣不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对学习者而言,学习兴趣是迈出学习步伐的第一步。 不喜欢目前所学的专业、学习态度消极、目标不明确、动机不强等,都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逐步降低的内在因素。 同时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受到学习氛围、师生关系以及课堂教学方式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缺乏自律性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大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是指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管理和约束。 受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诱惑和吸引,由此耗费较多时间,不断降低减少学习时间,进而导致学习目标无法实现,最终放弃学习目标。除此之外,社团活动、大学生恋爱等也可能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

(四)知识碎片化学习和时间碎片化学习正在逐步形成

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利用多以大块时间为主,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形成知识点碎片化学习和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新模式。 学习正在从单任务学习逐渐走向多任务的同时学习, 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并且个别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迁移能力大大增强。

(五)课堂教学的教育引导方式仍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授课方式, 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进行更有效的交流、互动与反馈。 教师的教学情绪、 教学方法、 教学态度等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态度在时间和空间层面都更加明确, 而越明确的态度就越容易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情绪, 从而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学习兴趣。其次,教师的言传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能够更及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让其根据自身的情况树立学习目标,规划大学生活。原有的课堂教学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逐渐形成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个性化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引导模式。

(六)认知失调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不一致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Leon Festinger,1999)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当二者存在冲突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理紧张, 而个体为了解除这一紧张就会采取各种方法来重新恢复平衡。大学生对于认知失调的表现在于,他们会为自己行为寻找各种借口,最终形成“成绩关乎毕业、就业等一系列重要事宜,因此我不得不采用此种学习模式”的认知方式。 其次,存在“低付出,高回报”的惰性心理。 一方面,临时突击式的学习方法能够让部分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来应对期末考试, 并最终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正向强化其“低付出,高回报”的惰性心理。另一方面,这一学习方法还可以让他们避免挂科、 拿不上毕业证等消极结果,负向强化其“低付出,高回报”的惰性心理。再次,缺乏过程性考核导致期末考试效益明显。 期末考试的学习氛围是最紧张的, 所有的学生在期末考试效益的影响下全情投入复习,从而获得心理安全和分数安全的实际效果。

(七)手机媒介既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又成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新基建的开始,5G 网络+AI+手机终端的移动学习正在进一步得到普及和应用。 学生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 学习体验进一步得到改善, 更加符合学习者自身的特点。 而媒介素养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等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会出现 “检索即分心”“推送即分心”“社交即分心”的现象。

五、大学生学习模式变迁及发展趋势

(一)国家战略、社会发展正在逐步融入大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明确提出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促进青年在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全面发展,同时要促进青年终身学习,要求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

(二)“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进一步适应并推动学生学习模式的形成

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模式,“线上+线下”的融合教育模式,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既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 又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中增加了媒介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特征。通过便捷的反馈渠道,学生的数字画像会在第一时间呈现在教师面前, 每个学生在媒介化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化表达,学习行为方式等都以精确化的数据表达形式汇集在了一起。

(三)学习模式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自我发展“学”为中心转变

全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学习模式逐渐由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进行自主式、灵活式地学习。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和帮助者,起着建议或提示学生发现问题的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丰富的媒介资源推动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多样化

全媒体环境的课堂教学, 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突破了“此时此地”的时空限制,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地自主性和灵活性。 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也更依赖网络,呈现出一种“遇到问题就首先利用网络进行解决”的惯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建议与讨论

从学生主体角度来看, 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 通过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观念与动机,构建高效的自主学习策略;同时,大学生还要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抗周边诱惑,提高自控能力;除此之外,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辨别、理解、评估以及创造能力。从学校和教师角度来看,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学校都应尽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同时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技能的教育,积极开展网络培训课程等。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变革, 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也在其中寻找着各自的变化方向, 从五个要素的表现方面来看, 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的变化最为明显,这是对全媒体时代变革的积极回应,大学生看待学习时间从固定走向了分散, 从集中走向了多元, 从整体走向碎片, 这既是一种变化又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准备;大学生看待学习目标更加聚焦于眼前目标的实现,同样突出了个性化的特征,这就使得迈向理想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实有力。 而这些变化背后的积极引导也变得格外重要,既包括宏观政策的引导, 也包括微观教学过程中的循循善诱。只想享受媒介技术带来的便利而不愿意承受媒介素养不高等因素带来的媒介诱导与畸变,只想一味地凭借兴趣爱好驰骋在学习的原野而不愿意从理想责任担当的角度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都是一种非历史的幻想。 我们只有勇敢地经受全媒体时代带给全社会乃至教育的巨大影响和变革,积极主动寻找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学习、促进新的学习模式养成的路径,才有可能走向美好、壮丽的未来。

注释:

[1]Frances Ouellette. FACILIATING CLASSROOM LEARNING:THE AUSUBEL MODEL[J]. Nurse Educator,1986,11(6)

[2](美) 加涅:《累积学习原理与<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选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3]毛伟:《意义学习与教学设计:梅耶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

[4]王尧美、张学广:《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 年第6 期

猜你喜欢

目标大学生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