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岁施平:立于历史的潮头

2021-03-17口述省人社厅离休干部91

银潮 2021年3期
关键词:苏北团委领导

口述>>>省人社厅离休干部 (91 岁)

撰文>>>蓝薇薇

我是一只土拨鼠,长着有力前爪的土拨鼠,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东拨土、西拨土、种鲜花、去杂芜。

——施平

我是扬州人。1949 年4 月,扬州团市委调我前往苏北团校学习。大军渡江的第二天,我向苏北团校报到,学习三个月后,调苏北青年委员会工作,当时的苏北青委书记就是38 岁的施平。

刚刚和施平接触时,我对他的过去完全不了解,只感到这个青委书记英气勃勃,有担当,有智慧,身上还有一股亲和力。后来我慢慢了解了他的传奇经历。

从领导学生抗日到入党抗日

1941年施平在苏中抗日根据地

施平出生在1911 年的云南大姚。1936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26 年初,施平离开大姚时,这座古老的山城正处于民国军阀统治下,“弱者饿殍载道,死于沟壑;强者当兵卖命,或铤而走险,沦为匪盗”。

“童年以不同深浅的烙痕,始终在我的生命旅途之中、之旁、之下、之外,跟随着我”,最终让施平确定了以井冈山的遥远灯光,为一生行动的指南。读书期间,施平先后担任浙大农学院“学生抗日会”主席、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杭州市学生联合会主席和全国学联执委兼特种委员会主席。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浙大农学院率先成立全院性的学生抗日会,施平被选为主席,他带领杭州市两千余名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1935 年,华北告急。在北平,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发动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就此掀起高潮。施平所在的浙江大学首先响应北平学生的学潮运动。12 月11 日,杭州市学生联合会成立,施平当选为市学联主席。

1936 年,施平在杭州以共产党员嫌疑被捕入狱,斗争七天。施平曾回忆:“第七天上午,牢门开了,又被带回审讯房间。那个两次对我凶相审讯的人呢,突然变得客气了,说了声请坐,随后向我宣布:‘现在对你予以释放,你虽不是共产党员,但思想是危险的,逮捕你是给你一个警告,帮助你纠正思想。’随之他把我的手提箱交给我,说我自由了。可以走了……”

在国民党的大牢,施平像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样,经受了考验。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施平被派到浙江地区从事统战工作。1938 年1 月,施平口头申请,并经同志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施平入党后,随即转战大江南北。抗日战争初期,他主要从事宣传工作,还曾任党领导的国际新闻社记者、国际新闻社敌后上海工作站负责人、香港分社采访部主任。1941年8 月,他进入新四军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1946 年至1947 年任南通县委书记、县警卫团政委。

华中青委的好领导

1948 年10 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施平在中共中央华中工委,负责筹建华中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华中民主青年联合会。

也就是那段时间,施平成为了我的领导。我初出茅庐,什么也不懂,这时候,施平分配我到团委资料室做资料管理员。当时资料室什么也没有,施平不知从哪里搜集到两大箱图书,并订了几张报纸。

团委机关就设在一个逃跑的地主家里,前后三进院,后院还带了个假二层。有个炊事员给我们做饭,每次吃饭前,施平都带我们唱歌,《新四军军歌》《八路军军歌》《解放区的天》,唱完了排队打饭。那时是供给制,每个人一个月25 斤粮、半斤猪肉,炊事员常常煮一锅饭,烧一锅青菜,两个桶放在地上,我们每个人拿着洋瓷碗去盛。没有地方坐,就站着吃或蹲着吃。偶尔,炊事员给我们包菜肉馄饨吃,大家吃得别提多香了。

青委的气氛非常活泼,这和施平的领导方式很有关系,我很少接触到这样随和的领导。团委里有个泰兴人有次回老家,带了山芋过来,揣在怀里,兴冲冲地跑到楼上。大家知道了,一哄而上,他怀里的山芋掉了一地。施平听到动静后就跑上来,乐呵呵地调侃:“你们干啥呢?飞机丢炸弹啊。”

我是1947 年入党的,到了苏北团委后需要转正。十几个人开支部会,施平靠坐在门口。大家向我提意见,有个同志觉得我“清高”,评论:“你不知道怎么和同志们打成一片,有点‘领导架子’……”只听施平慢悠悠地说:“领导架子也不坏嘛。”大家哄堂大笑。

苏北青委初步建立,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地去往基层,到工厂、学校建团。我不断地被调动。不久后,施平派我去泰州中学任初中政治教师。从来没有做过教师的我很忐忑,不知该从何入手。施平说:“从毛主席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始。”看我心里没数,他提出帮我备课。我晚上八九点就到他的宿舍里,听他讲课。第二天,我再把自己学习到的现学现卖地教给学生们。我这个政治教师就这样当了半个学期。

青委要办《苏北青年报》,施平又派我去做记者。我哪干过记者啊,两眼一抹黑。施平说:“学问就是‘在做中学’,顾丕扬是老记者,你向他学。”顾丕扬是启东人,他刚从中央团校调回来,做过《启海大众》的记者,我就跟着他采访。第一次是到面粉厂采访,第二次我单独采访了一名女乡长。我们四五个人就把《苏北青年报》办起来了。我既做记者,又做文艺编辑,还任美术编辑。

那段时间,我和顾丕扬互生了情愫,他后来成为了我的爱人。

苏北青委搬到扬州后,施平又让我帮助扬州市委建立青年联合会。我服从命令,致力于将工商青年、华侨青年、少数民族青年联合的工作。其间,我看到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广告,动了心。我向施平提出,我要去读书。施平同意了,并请团委转关系,发给我一笔路费。当我辗转到了华东区党委组织部,他们却告诉我报考的时间已经过了。我哭了,不愿离开,大家建议我先到华东区团校学习。过了一年,1950 年,我又回到苏北团委,此时施平已调到苏北农委,我们共事的经历就到此为止了。

成长的道路上,是施平启蒙了我。施平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领导,也是最好的领导,他对他的下属一视同仁,真心实意。

探索教育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施平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党组负责人、党委书记和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将半生的工作生涯无私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1954 年,他随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观考察了莫斯科各高等农业院校,并拜访了苏联教育部。回国后,他在教育部机关干部大会上汇报他们搬来的经验,在全国得到普遍贯彻。

1957 年,他卷入“反右”运动,被审查、批斗、下狱。“文革”结束后,施平方得以平反。

1978 年7 月28 日,施平从中共中央华东局农村工作办公室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当时名为上海师范大学)任党委第一书记,抓的第一件大事是平反冤假错案。

1980 年12 月27 日,教育部确定华东师范大学试点领导体制改革,当年年底到1982年9 月,施平带领学校进行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

革命者热忱的生命底色

上世纪80 年代初,施平奉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常务副主任,兼任秘书长、党组副书记。这时候他已年逾古稀,但他仍全身心投入人大工作,直至1985 年年底离休。

我和施平共事的时间不长,但我们从此一生都是师生关系。这么多年来,无论施平在哪里,我都和他保持着联系。我去北京开会,会打电话告诉他,他就乘车来看我。我在南通工作,他到南通出差时,也会来看我。

施平有五个孩子,但他作为革命的老同志,对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特殊照顾,五个孩子都做着普通的职业。几十年来,他一直住在一幢五层楼的顶楼。我每次去上海都到那里看望他。施平喜欢养花,也喜欢拍摄花卉,我去的时候就给他带一盆,他会高兴半天。晚年的施平和他的小儿子及儿媳妇住在一起。

他的大儿子在河南开封遭遇了车祸。这个大儿子有个孩子,在国外学成后,施平让他回国服务国家。他就是现任西湖大学校长的施一公。

施平终其一生站在历史的潮头,风雨兼程,不屈不挠。他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的同时,无论在职期间还是离休后,都笔耕不辍,发表熔经历故事、人生哲理与历史反思于一炉的作品,贯穿了他对历史的冷峻审视,对民主精神和科学理念的执著追求。晚年的施平迷恋摄影,跑遍祖国名山大川,还远涉重洋,拍摄对象以花卉为主。

我的书房里挂着他送给我的一幅秋树的摄影作品,色彩绚烂斑驳,仿佛是老一代革命者热忱的生命底色。在我眼里,施平是一个热情的革命者,一个平易的领导者,一个哲学家,一个诗人……一个自然的人。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首任馆长布封在《论风格》一文中曾说,“诗,历史和哲学都有一个极伟大的对象,那就是人和自然”。在施平身上,这种风格得到了完整的统一。

猜你喜欢

苏北团委领导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工委)”名单(共三百一十二个)
市领导会见
“西芹”老太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称职”办公室主任
爱你有罪
永远不说再见
文化扶贫榜上有名
批评艺术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