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日记写作特征,改进日记写作教学
2021-03-17何源
何源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日记写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作文化倾向。这一倾向违背了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给中小学日记写作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将其从私人性、自由性、真实性写作变成了公共性、限制性、虚假性写作。作文化倾向的出现,有着思想认识上的深层原因,亟须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并在此基础上,遵循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改进日记写作教学。
【关键词】日记写作特征,日记写作教学,日记写作作文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日记写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作文化倾向,即认为写一则日记就是写一篇作文,把写日记当成写作文来教。这一倾向给中小学生的日记写作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亟须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遵循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改进日记写作教学。这里须要说明的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语境里,“作文”是一个很宽泛的类概念,包括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将其与“日记”对举,其实是不够科学严谨的。但考虑到叶圣陶、杭世金、程韶荣、魏书生等前辈在相关研究中都是对举“日记”与“作文”,为方便讨论,本文将承袭历史惯例,沿用这样的表述。
一
鲁迅曾指出,正宗嫡派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并对像李慈铭《越缦堂日记》那种意欲写给他人看的日记提出了批评:“《越缦堂日记》近来已极风行了,我看了却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点很不舒服的东西。为什么呢?一是钞上谕。大概是受了何焯的故事的影响的,他提防有一天要蒙‘御览。二是许多墨涂。写了尚且涂去,该有许多不写的罢?三是早给人家看,钞,自以为一部著作了。我觉得从中看不见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仿佛受了欺骗。翻翻一部小说,虽是很荒唐,浅陋,不合理,倒从来不起这样的感觉的。”[1]
由于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其读者正是作者自己,所以作者可以在写作内容和形式上自由发挥,不必因顾虑他人是否看得懂以及看后的感受而受到束缚;可以在日记中畅所欲言、直言不讳、袒露心声,不必因担心秘密泄露而遮遮掩掩。概括地说,日记写作是一种私人性写作,表现出三大基本特征——私人性、自由性、真实性。作文写作则与此不同,其目的是写给他人看的,是一种公共性写作,相对于日记写作表现出公共性、限制性、虚假性等特征。
日记写作极其自由。内容上,无所不包,世间存在或不存在的一切,只要是作者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写入日记;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飘忽不定、变动不居,“总是无始无终,没有一定的结构,没有谨严的文体,也没有叙述的脉络的”[2]。因此,日记写作与作文写作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关系。比如,日记写作可以有贯穿全文的、明确的中心思想,首尾照应、自然过渡等严谨的组织结构,但也都可以没有。当作者选择前者进行写作时,日记写作在中心、结构方面与作文写作并无二致;但当作者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写作时,日记写作则不同于作文写作。因此,日记写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并非作文写作的附庸,不能强行地把日记写作定位为作文写作的起步或练笔形式,进而把日记写作当成作文写作来教。
然而,人们似乎把日记写作的自由性错误地理解成了日记写作可以随意处置,再加上对其私人性、真实性特征的忽视,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而认为日记写作与作文写作是一种固定关系,二者的精神实质相同,日记写作可以作为作文写作的起步或练笔形式。正如研究中小学日记写作的名家杭世金所谈到的那样:“日记具有灵活自由的特点,可以说想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日记的这种灵活自由的特点被教师看中了,于是就用它来训练作文。日记到了中小学教师手里,把本来是个人每天生活情况的记录变成了特殊而有效的作文训练形式。”[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上述思想认识不仅是一线教师所具有的,而且是为研究者所认同的,由此可以想见其广泛性。在这种思想认识的指导下,日记写作教学出现作文化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
根本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把日记写作当成作文写作进行教学,必然会给日记写作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1.日记写作从私人性写作变成公共性写作
在教学内容上,作文化的日记写作教学教给学生的是公共性的作文写作知识,把日记写作从私人性写作变成了公共性写作。
1978年,叶圣陶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了用日记取代命题作文的设想。据此,魏书生开展了相关教学改革实验。但仔细分析,这次实验并不是真正地用日记代替命题作文,其实质是把日记写作异化为作文写作,“所谓日记,其实也都确定题目,是命题日记,每人每天平均字数要在500以上,相当于一篇作文”[4]。也就是说,日记写作仅仅剩下了日期、星期、天气以及每天写等外在的“皮囊”,其精神实质已异化为作文写作的精神实质,学生表面上是在学写日记,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学写作文。表现之一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作文写作知识,而非日记写作知识。
在实验开展半年后,学生认为因不写命题作文,教师不再进行系统指导,可能使学到的写作知识零乱,甚至残缺不全。为革除弊端,魏书生采取了如下对策:在进行日记写作指导时,有意识地增强写作知识的全面、系统指导。他教给学生的写作知识主要包括:
中心:明确、集中、正确。
选材:围绕中心、真实、典型、新颖、生动。
结构: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过渡自然。
表达: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运用适当,符合文体要求。
语言:通顺、简练、准确、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辭方法。[5]
作文写作和日记写作的性质不同,某些作文写作知识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日记写作。比如,有一种速记型日记(又叫密码型日记),就是作者为提防他人识别,使用只有自己看得懂的一套速记符号写下的日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日记就是典型的密码日记,里面的许多词语都用字母或特定的线条来表示,而且混杂地使用俄语、希腊语、拉丁语和阿拉伯语。对于写作这样的日记,上述关于语言通顺的写作知识恐怕是不适用的。如果教师在日记写作教学中教给学生的都是作文写作知识,就必然导致学生的日记写作变成公共性的作文写作。
2.日记写作从自由性写作变成限制性写作
在教学要求上,教师常常把作文写作的一些限制性要求加诸日记写作,导致日记写作从自由性写作变成限制性写作。
例如,要求学生写日记要像写作文一样,不能写成流水账。所谓流水账式的日记,就是指一则日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罗列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言所行等,并且不分主次详略,平均用力,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在作文化的倾向下,流水账式的日记受到严厉批评,被认为是中小学生日记写作中最常见的毛病,必须避免。因此,要求学生选择值得记录的、有意义的内容来写,一则日记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整篇日记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不蔓不枝,围绕中心说深说透。然而,考诸日记文献,虽然有中心明确、集中的日记篇章,但流水账式的日记也并不少见。现仅举曾纪泽的一则日记为例:
同治九年三月初一日阴,夜雨雪
辰初起,料理拜帖等事。饭后出门,拜客谢寿,在车中温《易》“夬”“姤”二卦。午初归,看《仪礼》十叶,校《求古编》。午饭后,栗弟、竹林久谈,散步。诵《易》“蒙”至“同人”,接校《求古编》,连前共七叶。偕栗弟至箭道肄射,至上房久坐。夜饭后,温《孟子》“获上有道”章至“孔子集大成”章。习字一纸,写零字甚多。二更后在季妹室吹箫。温《治安策》一段,看小说良久。四点睡。[6]
这则日记罗列了其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对每件事都是点到即止,没有突出的重点和明确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一则典型的流水账式日记。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否认写作流水账式日记的合法性。贺玉波就曾总结出两种日记写法:一种是轮廓写法,即只把一天生活的主要事情大概地写出来,而省略次要的事情;另一种是细致写法,即不仅把一天生活的主要事情寫出来,而且把那些次要的甚至不大紧要的事情也写出来,并且两者都写得很细致,丝毫不苟。[7]这就是说,记流水账也是日记的写法之一,是否写作流水账式的日记,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因此,语文教学中禁止学生写流水账式的日记,实际上违背了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之一——自由性。
其实,教学中违背日记写作这一基本特征的要求还有很多,如要求学生给每则日记拟一个题目,每则日记都要有新意,让学生写命题日记,对一篇日记的字数提出要求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论述。
3.日记写作从真实性写作变成虚假性写作
历史研究者普遍认为日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往往把日记当作第一手史料来使用。陈左高在《中国日记史略》一书中,就用专章论述了历代日记在自然科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史料价值。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日记写作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虽然像散文随笔的写作,也强调要写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散文随笔毕竟是写给他人看的,其真情实感相对于写给自己看的日记而言,难免有所掩饰或做作,不如日记那样纯粹。例如,郁达夫曾在《穷冬日记》中叙写自己酗酒、吸鸦片等,而这类并不光彩的事情,一般不会出现在写给他人看的散文随笔中。因此,日记又被称为“心语”。
在作文化的日记写作教学中,对日记的评改采取的主要是教师评改、学生互相评改等与作文评改相同的方式。虽然有研究者认为,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教师、学生是可以阅看他人日记的,并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但作文化的评改方式会使日记写作从真实性写作变成虚假性写作。
沙叶新在其公开出版的日记《精神家园》自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日记是给自己看的,如果公开出版,给别人看,那必须在日记的主人去世之后。如果在生前就出版日记,我以为其内容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必有许多虚假和矫情……我不可能将我日记中所有的内容全部、毫无保留地发表出来,这既无必要,我也不会这么傻。我像任何人一样也有不愿公之于众的隐私,也需将一些“真事隐去”。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如今发表的日记不是全部的真实,只是部分的真实。此外在文字上也已经过加工和修饰,甚至是很大的加工和修饰。某些内容为了集中等原因也重新做了编排,做了某些技术性的处理,因而已经不像随笔式的日记,而更像是日记式的随笔了。总之,我的《精神家园》已经破墙开店,并不全是真草真花,也出售一些塑料花草了。[8]
与沙叶新的心理类似,当学生知道日记写完后要给教师、同学评改时,他们必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顾虑,从而使用一些虚假的写作方法来写日记,遮掩一些“真事”,修饰一些表述,使日记写作只能达到部分真实或基本真实的程度,真实性大为弱化。此外,教师和同学是从他者的视角出发对日记进行评价的,如果学生按照他们的建议修改日记,日记写作就难免带上虚假的色彩。
三
要扭转日记写作教学的作文化倾向,把日记写作从作文写作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关键是要遵循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在思想认识上真正将日记写作视为“牧养言语生命野性”(潘新和语)的园地,进而改进日记写作教学。具体而言,可以从端正认识、提供保障、避免问题等方面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学生能够真正遵循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来写日记。
一是展示丰富多样的日记样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国近现代日记大量出版。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日记丛刊》,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中也有不少日记。教学时,可以从这些文献中选取面貌各异的日记作为样例,并加以结构化的编排(示例如下)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阅读并与作文写作经验进行比较,发现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
二是自评自改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为学生遵循日记写作基本特征进行写作提供保障。为保证学生能够遵循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写日记,在技术手段上不宜采取教师评改或学生互相评改的方式,而应放手让学生以自己看得懂为目标进行自评自改。但这种评改方式是有隐患的,即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和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有效指导。比如,当学生在日记中不断记录自己的负面情绪,且不能积极应对和解决,又得不到他人帮助时,就极易沉浸在痛苦中,引发心理和生理问题。《新科学家》杂志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英国心理学家称:习惯写日记容易生病》的文章,文章认为写日记的习惯可能会让人经常回忆起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从而遭受头痛、失眠、消化不良和社交恐惧症的困扰。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唐一源表示:“日记对健康的影响不在日记本身,而是确实存在一个分水岭,那就是你记录下来的是什么内容以及你对所记录下来的内容所采取的态度和处理方式。”[9]因此,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在采用自评自改方式的同时,还需要配合使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已经公开的、同样具有负面情绪但应对方式不同的日记案例,运用跨学科的思维,借助健康教育课程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三是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为遵循日记写作的基本特征,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日记写作中老调重弹。但长此以往,刻板乏味的记录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写日记的兴趣。郁达夫就曾谈到过这种心理:“回国之后,做了些编杂志和教书的事情,中间虽也不曾断过记日记的习惯,可是刻板生活的记载,就是自己看了,也要生厌。”[10]为了保护学生对日记写作的兴趣,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学生老调重弹的原因,立足原因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老调重弹。学生在日记写作中之所以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一方面是学生生活单调、枯燥使然,另一方面則是因为学生对生活不够敏感,难以发现生活的趣味,正如朱光潜所说:“如果有相当的敏感,到处留心,一日之内值得记的见闻感想绝不会缺乏。一番家常的谈话,一个新来的客,街头一阵喧嚣,花木风云的一种新变化,读书看报得到的一阵感想,听来的一件故事,总之,一切动静所生的印象,都可以供你细心描绘,成为好文章。”[11]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借“双减”的东风努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文、古诗词等,培养他们敏锐的心灵。
总之,对日记写作教学进行拨乱反正,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艰辛的工作,还要能够承受改革的阵痛,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新宇,周海婴主编.鲁迅大全集·第四卷·创作编·1927-1928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81.
[2][10]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第十一卷·文论(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13,216.
[3]杭世金.日记百题解答[M].太原:希望出版社,1997:227.
[4][5]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76,81.
[6]刘志惠整理.曾纪泽日记·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19.
[7]贺玉波.日记文作法[M].郑州:文心出版社,2020:65~66.
[8]沙叶新.自由的笑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43~244.
[9]霍霞.习惯写日记真的容易生病吗[N].北京科技报,2004-9-22.
[11]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