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族传统技艺人才培育
2021-03-17董露杰
董露杰
摘要: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但后继者较为乏力。严重的供求矛盾下,催生在“文化自信”大背景下,探析融合高校、专业机构、政府、行业和人才自身等五个维度的民族传统技艺人才培育之路。
关键词: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人才培育
书画装裱作为我国的民族传统技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既用于书画、碑拓等的保护和美化,也用于古籍和古字画等的修复®。这项技艺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同时对于展示、传播和保护文化艺术的创造成果,传承中华文化起到特殊作用。
一、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人才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各种外来文化的涌入,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技艺人才的持续培养也面临新的困惑和挑战。
1. 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技艺知之甚少,民族传统技艺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
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认识不够,特别成长期间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的80、90后,对自身民族传统技艺反而知之甚少,甚至在追逐潮流中开始西方化。
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技艺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很多传统技能和民间技术是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包涵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几代人的心血,其技能的掌握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现代人甚少有人愿意长时间地去学习一门技能,这就导致我国珍贵的民族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2. 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特别是年轻的修复人才紧缺
据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根据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二千八百多家图书馆收藏的古籍藏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1/3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但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不到100人,旦绝大多数已上年纪。而按照现在古籍修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核算,一个人最多一年修100册,现有修复从业人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3.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在高校中仍属“冷门”专业
(1) 培养专业人才的院校较为缺乏
目前国内高校民族传统技艺专业仍旧较少,旦集中在高职院校,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等,数量较少。
(2)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较为匮乏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实践经验稍显缺乏。而当前所从事装裱书画的人员多数是父子、师徒传承,装裱技艺和经验多半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师傅口传手授,这些可贵的实际经验很少能惠及到高校的专业教学中。
(3)高校毕业生就业面较窄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毕业生,由于所学知识专业性强,受众面相对固定,仅面向一定的对口专业,如博物馆、文化馆、拍卖公司等,毕业生就业选择面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专业的招生和发展。
4.民族传统技艺人才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民族传统技艺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来源于对美的体会,得益于文化素养的浸润。目前,从事民族传统技艺的专业人才面临工作强度和收入等多方面压力,旦缺乏有效的继续教育培养通道或时间,从而制约了文化视野,限制了技艺的创造力。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人才培育的现实意义
1. 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民族传统技艺发展和传承的首要前提
在促进民族传统技艺发展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健全和完善民族传统技艺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旦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这是推动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促进民族传统技艺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
2. 加快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方向)人才培育,可整合社会各级资源配置,促进整个行业的提升和传承
通过联动高校、专业机构和政府等联合培育民族传统技艺人才,加快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从根本上整合了社会各级资源的配置,为古老的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不管是从美誉度的提升或是影响力的扩大,都能够极大地促进整个民族传统技艺行业的提升,有利于它更稳健地传承。
3. 着力提高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方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促进民族传统技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可以促进技艺的创新,提高技艺活力
在传统装裱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如集锦式、组合式、瓷砖式、连体式等与时倶进的新品试,大胆尝试新款式、新色调的创新,真正起到“绿叶衬红花”的作用。
(2) 可以加快适应文化市场的发展,通过创新创业,让古老的技艺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创新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民族传统技艺同创新创业结合,如加快民族传统技艺品的市场化、民族传统技艺的创意化、民族传统技艺保护的特色化等,加快适应文化市场的潮流和趋势,必然可推动民族传统技艺在发展中不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4. 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人才培育,能够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技艺人才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深切体会到我国民族文化之广博瑰丽,在根本上热爱和赞叹民族技艺,才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添砖加瓦。
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学员分析
2018年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办了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通过对来自国内15个地区50名学员的学历、职业分布、常住地等因素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从职业分布上看,学员来源主要分为3大类: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机构、传承人,因此,相应的年龄、学历和区域等也基本符合生源地规律。来自高校和博物馆等相关行业的学员,年龄普遍在30-40岁之间,硕士以上学历,区域分布大致集中在各省会城市;来自传承人的学员,年龄普遍在40-50岁之间,学历层次较低,年龄较大,区域分布集中在二、三级县市。
来自高校的修复人才最迫切的需求是增加其实践机会,渴求与行业的合作;来自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机构的修复人才,希望能够接受系统的理论指导,渴求获得艺术熏陶;而作为传承人的修复人才在获得感和认同感普遍较低,因此,对于进一步的学习提高、与同行交流的需求也最为迫切;但因为地处二三级县市,培训培养的机会和通道并不多,焦虑感便油然产生。“不知道自己这样的修复技法到底在哪个层次了,目前行业是否有新的动态”等,这些都是困扰传承人的普遍问题。
四、“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傳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人才培育路径的思考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探寻民族传统技艺人才的培育之路,不仅是当前文化事业建设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迫切的文化需求。
1. 高校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学徒制”②深入发展“产教融合”③。
对于高校育人而言,理论教学是其优势,实践教学则是它致力弥补的短板。特别是在培育民族传统技艺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人才方面,更应从教法、学法上进行改革,加快和行业企业中的资深“工匠”、“大师”合作,发挥现代学徒制在教学中的应用,深入贯彻产教融合,推行校企“双育人”和“双导师”制。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天然拥有实现现代学徒制和产教融合的优势,高校专业建设要注重与行业的对接和融合,将能工巧匠和传承大师请进课堂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思考“教学”和“产业”的相融相通,共同发展,形成以产促教、以教优产的双赢格局。
此外,针对毕业生就业面较为狭窄的现状,高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展开合作,深入贯彻“现代学徒制”和“产教融合”,建立招生到招工一体化办学模式,与对口单位建立定向培养的长期合作关系,破解就业难题。
2. 专业机构方面,多渠道拓展修复人员的提升通道,并在时间和金额上予以支持④。
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机构,应有意识地开展各项活动,对馆内的修复人员进行全方位提升。用高校资源,为馆内修复人员提供中短期的知识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特别是与艺术审美、艺术史、艺术理论方面的素养培养,提高修复人员的理论功底及写作能力。通过一定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不仅“知其美”而旦能够准确描述出“为何美”。
(2) 省级单位加强与县市单位的对接和培养。一方面,省级博物馆、美术馆的专业修复人员可到下一级单位挂职,从而指导当地的书画装裱和古籍修复工作,乃至帮助其完成专业工作室的建设。另一方面,省级单位每年吸收下一级单位的修复人员到本单位进行阶段学习。
(3) 不定期组织同行的交流、学习活动。加强省内外相关机构的联系和交流,组织修复人员去外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开拓艺术视野,加深不同流派技艺间的切磋,促进书画装裱南北技艺的交流,为相关人员组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
3. 政府机构方面,做好对传承人的扶“贫”扶“智”工作,重视传承人继续教育问题⑤。
政府机构应关注传承人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一方面,在财政支持上有所倾斜,使传承人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技艺提升的途径,展示才华的机会,从根本上增强传承人对技艺的信心,继续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在新时代中创新发扬。
4. 行业方面,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增强民族传统技艺的宣传度和传播力,缩短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书画装裱、古籍修复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也应注意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解锁新鲜的玩法,如有趣的公众号宣传、线上线下的互动、全媒体多角度的深层融合等,增强传统力度,扩大公众对它的认识,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缩短与人民群众间的距离,获得更为健康、持续的发展。
古老的故宫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样板进行学习借鉴,书画装裱和古籍修复行业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应主动拥抱时代,制作符合当下审美、旦易于传播、更为年轻人所接受的宣传形式,如短视频、动图等形式新颖的表现形式,来获得社会对本行业的关注和认可。
5. 人才自身,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各种文化交流碰撞。民族传统技
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其根本特点就是民族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技艺人才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本民族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体现大国历史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艺术的创造也离不开时代背景,每一件艺术品从思想到形式,都会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在民族技艺的传承过程中,也要融合时代大背景,勇于尝试,大胆突破和创新,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中汲取养分,从各民族艺术中寻求灵感,敢于继承和借鉴,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新时代下将民族传统技艺更好地延续下去。
结语
林风眠在《中国绘画新论中》说:“民族文化之发达,一定是以固有文化为基础,吸收他民族的文化,造成新的时代,如此生生不已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新时代,民族传统技艺必将有新的创造,而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更加离不开人才的培育。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和美学的追求进一步扩大。如何让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光彩,是所有艺术工作者都值得思考的命题。
注释:
① 中文百科在线.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DB/OLj.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77950.2010-09-13.
② 黄品品.典型职业教育模式下现代学徙制的形态与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
③ 张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二题[J].当代职业教育,2019(1).
④ 方燕群.谈基层博物馆人才综合素质现状与对策[J].客家文博,2017(3).
⑤ 吴悠然.文化强国视野下的“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问题探析[J].艺术评论,2018(6).
⑧顾兆贵.艺术经济学[M].北京:二联书店,2013.
⑦林风眠.林风眠谈艺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注:本文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17年院级课题:“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研究(YB201702008);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方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编号124)。
352650190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