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论视野下的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2021-03-17李乐飞
李乐飞
摘要:本文从意境理论出发,尝试以情景关系和形而上的感悟角度切入对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分析当代审美文化,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情境、氛围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境体验当代审美文化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新世纪以来的娱乐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审美文化,其中不乏有西方消费主义观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内在表达,凝结着几千来古人对生活、休闲娱乐的思考,其中“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根据“象”与“道”之间以有限表达无限的思考,从思想深处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审美趣味,产生一系列审美文化。
一、“审美经济”时代的审美泛化
1.意境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在联系
意境作为我国传统的文艺批评范畴,在20世纪初经王国维发展逐渐系统化,也越来越具有生活的意味,成为艺术对生活的观照。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玲,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按他的观点“意境”是艺术的本质,正如叶朗所说艺术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意象的生成。意境是意象的结晶体,它是一种高级意象,反映在艺术生活中就是宗白华说的“艺术意境”,它以宇宙人生为对象体验其中的生命生意,使人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因而宗白华说艺术境界是主于美的。而艺术境界在生活中的体现便是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觉解,是对这个世界的赏玩、窥见,达到一种形而上的感悟,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偏向一种审美式的体验,这种方式我们将其称作“日常生活审美化”。
周宪在《“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中从经济上分析这一情况,认为“改革开放极大地重塑了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但是一种经济或政治政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先富起来的一些富人们引领着这一时代的审美风尚,他们“小资”式的生活方式,使得較低阶层的人纷纷效仿,从而改变这一时代的生活面貌。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有特色的精英主义审美情调,他们往往倾向于略高于自己经济水平的生活方式,确保自己与他人
的不同。他们喜欢的是这一系列品牌包装下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他们消费但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审美体验,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他们有些像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张扬式的攀比消费,但又因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而略显内敛,他们与当今社会的潮流风尚紧密结合,走在时尚前端,不断塑造自己。
正如在生活中,有些人看电影一定要去电影院、吃饭一定要下馆子、喝茶喝咖啡一定要去茶馆咖啡馆,他们在这些场所中所花费的钱,是他们自己在家里看电影、吃饭、喝茶、喝咖啡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味道还不如自己在家做的。但是他们仍然青睐这种生活方式,认为这是一种有体验的生活,那么所谓的“体验”是什么?周作人在《喝茶》里说喝茶就一定要在瓦屋纸窗下配上清泉绿茶,用上好的陶器,和几个朋友共饮,在这个活动里能以半天的清闲抵十年的尘梦。当下追求的体验正是周作人所说的以半日之闲抵十年的尘梦,这种体验符合意境以有限表达无限的特点,正如马远在简单的空白之中蕴于无限的深意深情,人们在当下简单的休闲体验中品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同样的一壶茶在家里喝和在茶馆喝口感是一样的,但那一份体验却不一样,“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等氛围的塑造,赋予了喝茶一种仪式感让人们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茶馆所出售的不仅仅是一份饮品,他们卖的亦是一种氛围,人们通过购买这种氛围,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肯定。从意象“情景交融”的规定来看,茶馆营造的氛围是“景”,人处于其中获得的多种感悟是“情情景交融”构成意象。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在体验基础上加上“十年的尘梦”这种形而上的感悟成为意象的结晶品一意境,这就是一种意境式的生活方式。
这种体验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从传统的儒道角度来看,名利始终是一种低级的追求,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了解到经济利益是应当并且是必须追求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生活物质的富裕充足,同时它也塑造了与之对应的上层建筑,即随着收入的适当提高,一个有着美的追求的完整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美好的体验。同时这种体验同时反过来促进主体更好地生活,这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良性循环。日常生活在这时候不再是主客二分的世界,而是转化为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同时也是我们传统追求的物我一体的世界,人在此时与世界融为一体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获得宇宙生命的哲学体验。
2.日常生活审美化下的审美追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下体验式的生活自古就有,是儒释道思想交融下逐渐形成的审美情趣,在宋代商品经济下表现得更为典型。正如潘立勇对宋代休闲文化的评语“市井俚俗的下里巴人之调,已与文人士大夫的阳春白雪之曲分庭抗礼,并呈现出酣畅淋漓的市井美学风采。”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相较宋人更为丰富,意境中的“情”伴随着越来越丰富的“景”变成更为“酣畅淋漓的市井美学”“因情触景,由景即情”情景结合化为“意境”这是意境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日常生活追求的美是广义的美是作为审美范畴的美,在美学中我们认为能够消解美感产生的即是美的对立面,由此我们也可以说能够产生美感的即是美。美感的特性有很多方面,但最基本的应是与真、善的统一,能够使人正确认识生活、积极对待生活并善待万物的,就是美的,这是所有美的事物的基本社会属性。正如汤用彤在《魏晋玄学和文学理论》里所讲“艺术活动的价值决定于它对于终极本体即生命本源与宇宙奥秘的揭示。”艺术的价值在于美,因而美的价值也在于对生命本源和宇宙奥秘的揭示,就是叶朗所说的“意境会带给人形而上的感悟,包括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
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还是社会美都能带给我们这种形而上的体验,我们自先秦就有比德的传统,面对植物我们会看到它的品格并影响我们的人格塑造,如屈原《橘颂》里屈原看到橘树“深固难徙”的特性就表示自己要做忠于楚国的臣子;当看到山水我们会欣赏它的深远与无限,感叹人在世间的渺小;在社会美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会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如梵高《农妇的鞋》中海德格尔看到的是其背后农妇的世界,而农妇的世界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勤恳的农妇是如何谨慎的对待生活,并努力活下去。这正是美给予人们的导向作用。
这种导向作用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就是人们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为生活添姿添彩,最终创造一个审美的人生。尤其是在当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下,人们“社畜”式的工作使的他们失去人之为人的意义,是“异化劳动”下的产物。日常生活审美
化在此时就具有与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慢慢走,欣赏啊!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注意休闲娱乐,有了“体验”生命的渴望,寻求生活的意义。他们在衣食住行中时刻注意着营造美,汽车的造型、颜色、配饰,穿着的风格、颜色,甚至是主人待人接物是的礼仪动作都体现出一个人的一种审美追求,这是美在日常生活中的泛化,并在这个过程里展现自己的生命魅力。
二、意境论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解读
1.意境论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外在表达
宗白华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怀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这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教的“空”的结合,是沉郁、飘逸、空灵的融合。表现在生活中是既有对生活深切的热爱,同时又超然而出,做天地之间的游子。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同时也是人生艺术化,苏轼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以自己旷达的胸襟和对人世深刻的爱贯彻着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神,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同时也创造着艺术的人生。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生活中表现为:人从主客二分的世界进入“生活世界”在生活中营造美的氛围,追求一种美的体验,进而产生形而上的感悟,这就是陈炎所说的“审美的关怀”。
陈炎的“审美的关怀”包括“初级关怀”和“终极关怀”。他说“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人们在一天辛勤之后,以休闲娱乐的方式,从异化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如一个人在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打开电视看一场轻松的节目、听听歌曲或者较高趣味的人会阅读一本好书,他们以这种方式保证自身心理的健康,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
“终极关怀”的层次较为复杂,陈炎说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这是一个人对待生活、自身、他人时的不同态度,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形而上的体验,不仅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还是一个哲学思考,在这过程中包含着主体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肯定。如一个人在工作之余选择一处幽静的咖啡馆看书听歌或者创作,他拒绝去星巴克而选择一处环境清幽价格又略高的咖啡店,正是为了将自己与他人作一个区别,其中包含着他对主体生命意义的体验,也有他对自身生命价值独特性的肯定。在这个活动中他享受的不仅是一份咖啡,更是在咖啡厅幽静的环境中阅读获得一种对生活的满足感,这是他区别于他人,同时抑区别于自己的活动,感受到的是自己在生活中不断进步超越昨天自己的满足。在这一活动中咖啡馆的一切事物都构成一种氛围一种“景”主体在其中感悟兴怀,产生对人生意义甚至是更高层的历史、宇宙的思考。这便是意境论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是现代人在“氛围”下确证自身独特性的价值追求,是一个由生活进入形而上哲学的体验。
2.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生活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哲学体验从“意境”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上来说,生活中的景是有限的,凝结于其中的情是无限的,这份情会结合一个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宗教等因素产生对宇宙、历史、人生独特的感悟,是他在生活的体验中结合自身经验产生的关于时间、宇宙的思考。同时在这个体验过程里,在当一个人的精神与天地同一时会获得一种神圣感,就是所谓“天人合一”“与物冥合”的感受,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在生活中极少触发,因为从主观上来说对于宇宙、历史的思考首先就需要有一定的审美积淀和哲学积淀,进入高层次的体验,有一定的审美门槛。在当代社会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哲学家也没有那么多的诗人,最为普通的老百姓在生活中触发的是“初级关怀”是关于个人人生的思考,包括一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具体表现在一个人追求幸福审美的人生。
叶朗说“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和爱的人生。”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创造那他的生活必然是精彩的,当一个人的人生又充满着爱,那这个人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美满的,我们追求审美的人生就是追求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和爱的人生。在追求诗意、创造和爱的过程中会创造情境,在这个情境里人参与进去成为情境的一部分,融入生活从而产生对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具有着完整的情景关系,引领者人在真善美的道路上远行。它与社会紧密联系,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因地理环境、民族文化、个体性等差异的原因,使得意境的内涵“情”具有特殊性、丰富性,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归根结底是人自身情感的固有表达,情感的内容虽然在不断变化,但因为人本身的生物性,从一个物种种族的方面来看情的类型又具有稳定性、规律性。
古往今来人的情感不断丰富,不在于情感类型的变化而是情感表达方式的增多。一般来说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压力,都需要舒缓自己的情绪,古人对于生命的思考在于生存,那时的压力往往来源于外部环境,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存危机,进而才能思考关于审美娱乐的内容。今天与以往不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场、艺术场逐渐从政治场的管制下解脱出来产生新的活力,在审美文化上表现出一种张力,由80年代的青年亚文化的突围与张扬到90年代新新人类、“小资”们的内敛,到现在多种文化个性的整合产生当代丰富的审美文化。
与古人相比虽然今天的外部生存压力较小,但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这时的社会压力是由内而外的压迫,迫使人们去寻求新的解压方式,人们会在生存之上寻求更高的精神抚慰,于是当代社会便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注重一些节日(非民族性节日),告诉自己今天与昨天的不同,追求生活的意义。在娱乐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会比较“文雅”听古箏音乐喝茶看书消解压力,有些则比较“粗犷”在KTV等歌厅大展风采释放压力,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在生活中自觉地创造氛围、情境,来使自己区别于昨天的自己同时区别于他人,这就是体验下的审美人生。
结语
周宪讲到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不应做任何单一的评价。但我们从意境论的情景关系这一角度出发,以情景关系及形而上的感悟为依据探究当代审美文化不失为一个有益的角度。
我们通过意境论对其进行解读,从体验这一行为上了解当代消费主义中凝结着的关于这个时代的审美倾向。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并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倾向由改革开放以前的政治主导逐步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与这个时代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三方面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当代的审美倾向,共筑为审美文化。这个审美倾向是主体情的一部分,它受审美文化的影响,它与客观生活中的景发生作用并结合主体的其他因素生成美的体验,产生形而上的感悟,获得对历史、宇宙、人生的觉解,在人生之路上走向诗和远方。
参考文献:
[1]陈炎.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汤用彤.理學.佛学.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潘立勇.休闲文化与美学建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04750058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