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科普动画的传播与创作转型分析
2021-03-17秦洪扬
秦洪扬
摘要:科普动画是一种能够有效直观地传达科学内涵,具有表现趣味的艺术形式,是连接科学与艺术的桥梁。随着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介的诞生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和获取方式产生重大变革,这不仅为科普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对科普动画的创作提出全新的要求。科普动画的创作要在把握新媒体多样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转型,从创作的思路与方向,内容与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着手与新的传播方式相融合,以求达到更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科普动画传播方式创作转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爆发,数字传媒的诞生对信息的制造、存储、整合、传播和获取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各个媒体不再是独居一隅,而是逐渐呈现出多种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从媒体形式上来看,传统媒体的单向渠道传播格局被打破,各种媒体在同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了跨媒体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多个维度的信息交融和信息浓缩,同时影响了大众接收信息的途径和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普作品的艺术形式、创作技术和传播途径。
科学普及作为一种依托于传播媒介向公众传递科学信息的活动,其本质便是将科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法转化为语言、文字、图像、音频等可视化或可被感知的信息,通过各类媒介将这些信息传播给大众。其中,动画是科普最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科普动画能够高效直观的传达科學内涵,通过其强大的感召力和表现趣味成为科普信息最直接的载体,也因此一直受到科普创作者的青睐。在网络时代,科普动画若要在新媒体洪流中获得长足发展,就需要全面把握新媒体平台多样化的传播特征,从创作的思路、方向、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入手,积极寻找科普动画的转型之路。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传播
当今时代,大部分的传统媒体如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平面广告等都在逐渐数字化,数字媒体将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区别将逐渐模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网络化延伸出新的传媒形式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以及由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而诞生的“新型媒体介质”如视频网站,加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联网的移动数字终端,这些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新媒体传播则是指依靠数字科技的支撑而产生的新型媒体介质来进行信息的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首先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单向传输,提高了大众与信息的互动性,使传播方式变得可移动,也令信息变得可选择可支配可操作可共享。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企业号、各类短视频应用软件等自媒体产业的逐渐成熟,媒体行业变得平民化、自主化和私人化,大众自发的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制造、编辑、发布与传播,为海量化信息铺设了一张隐形的传播网,逐步实现信息对全体受众的全面性覆盖。
同时,新的传播方式也实现了信息的多样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纸媒、广播电台、电视、音像、出版、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进行内容和功能的深度融合,这种机制下产生的新媒体信息几乎涵盖了旧媒体的所有信息形式,能够将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维度的信息进行糅合,使得大量的信息得以简练化、多元化、个性化,并展现出体积小、融合度高、易于多媒体传播、适应多平台展示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和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网站、移动电子宣传幕为代表的新媒体信息传播载体更为契合,使信息的传达更加迅捷,信息的锁定和选择更加便利。
二、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科普动画
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下,科普动画不仅要满足观众由被动观影者变为主动传播者的愉悦感,更需要应用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实现多向性和非线性传播。
首先,篇幅较为短小的科普动画短片适合在出租车载电视、地铁电视、公交广告屏、电梯宣传屏等动态平台上进行播放。这类可移动的公共传播平台具有短时间内循环播放、不受时间地点约束、受众群体集中的特点。为达到快速高效传递科普信息的效果,在这类平台上播映的科普动画必须要题材新颖、篇幅短小,还需要有简约美观的视觉效果和能够迅速抓人眼球的另类元素。这些正与新媒体动画短片的简洁化、个性化、创作自由化、富含思想性和超强表现力等特征相契合。例如,科普动画《分钟学堂》就成功地做到将科普元素融进动画短片中。每集的时间在2分钟左右,用边画边说的方式解读科学冷知识或社会热点话题。画风清新又另类,语言风趣又幽默,可以让观众在短暂等待和短途旅程中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艺术研究I艺术趋势潜移默化的收获知识。
其次,篇幅较长的科普动画适合以系列故事或者连续剧的形式在数字电视、智能手机、视频网站等平台播映。这一类平台的显著特点是大量的动画影片根据观众的爱好和需求进行了类别划分,观众的自主选择性强,资源足够丰富旦播放时间灵活机动。采用系列形式并且注入科普元素的动画影片,其故事的结构不应过于复杂,应该注重剧情的流畅度、逻辑性以及科学知识的严谨性。由于视频网站上的影片资源过于丰富旦更新速度快,普通的科普动画连续剧极易淹没于海量片源中,因此故事的题材、立意要新颖旦巧妙,兼顾视觉效果的美观性以迎合新媒体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以曾经在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系列科普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为例,该片以简约的画面风格、清晰的故事结构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进行艺术化的处理,片中的动画形象设计的既美观又具有辨识度,对历史知识的讲解亦是清晰明了、简单易懂。
再者,面对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休闲和娱乐时间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可移动的数字终端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信息接收渠道。以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APP等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传播平台上,日常以推送文章、短视频、图片的方式进行信息传输。在这种新型传播模式之下,信息的传输量大、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大众可以高效的整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面对这一类传播方式,在进行科普动画的创作时要有针对性的依照各大自媒体平台的特征进行动画形式的调整,比如,创作科普主题的漫画或动态漫画在科普公众号或科普网站里进行推送;或者在科普文章里加入部分GIF动画对科普文字信息进行视觉方面的补充;再者,制作风格简约、体积小、所占资源少的短视频动画对科普知识进行图式化和视听化展示等等。
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和大众获取信息方式的变更均会影响到科普动画的创作以及科普宣传的实际效果。也正因如此,新的传播方式对科普动画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科普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科普动画应该努力打破固有框架,在传统动画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这样不仅能提高科普知识的传播力度,也可以促进科普动画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科普动画的创作转型
进入新媒体时代我国的动画产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动画的生产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各类传播平台上播放的优秀的科普动画却寥寥可数。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趣味性不足、创作题材有局限、受众定位不清以及部分技术方面的原因等使得我国科普动画的发展受限。科普动画的创作应该如何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下进行提升和转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平衡动画影片的观赏性与教育性以提高作品质量
科学知识的传播讲求真实性、严谨性,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通常较为晦涩难懂,科普难度较大。如若直接以图片或视频动画搭配解说文字的方式对这些科学原理进行分析讲解,难免说教意味浓厚,出现知识门槛较高而导致观众的接受度较低的现象。相比于充斥着深奧知识的科普动画,新媒体时代的观众更容易接受趣味性和可看性更强的动畫影片。因此如何平衡科普动画的教育性与观赏性,提高科普动画的综合质量,为观众提供良好观影体验的同时达到科学普及的效果是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科普动画创作转型时要面对的重点和难点。
当科普动画片的教育内容明显胜于动画艺术形式的时候,观赏性被大大减弱,影片会变得冗长乏味以致影响科普效果;相反,若过于注重动画的艺术性往往会减弱原有的教化功能,科普信息被动画艺术形式所掩盖,同样达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传统的科普动画影片对于科学知识的阐述和宣传方式较为刻板和教条化,不容易给观众留下强有力的记忆抓手。在这一点上,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科普动画。日本动画片的最大特点是“世间万物皆可拟人化”。将抽象的科普对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加工与再创造,对枯燥的科普内容进行适当的图形化、视听化设计,再加入巧妙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便于观众理解记忆的解说词,这一套创作方法可以提升科普动画的综合质量,让观众在感受生动有趣、抓人眼球的动画影片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接收科学知识。以日本科普动画片《工作细胞》为例。以生物学为创作主题的科普动画一般较难做到兼顾影片的趣味性和知识的科学严谨性,但在这部系列科普动画影片中,人类的身体被设定为一个巨大的工厂,人体所含的上亿细胞被设定为工厂里的员工。影片主要角色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动画形象根据真实人体细胞的生物学特点而设计得十分具有辨识度,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也十分个性有趣。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向观众普及流感、擦伤、寄生虫感染、食物中毒、花粉过敏等人体从患病到治愈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知识的晦涩,再加上声优精彩的配音和通俗易懂的科普解说词,普及了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动画影片的整体观感。
2. 增加题材的丰富性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观众长时间面对各种传播渠道的信息时,对同类信息的接受率会大大降低,出现审美疲劳。新媒体传播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互动式的信息选择与接收方式,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自由选择不同题材的动画影片。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爱好的观众对动画题材的选择均不同,因此丰富科普动画的题材十分必要,这不仅能增强观众的自主选择性,满足各类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同时能够提升科普动画在整体动画产业中的竞争力。
我国现阶段的科普动画大多倾向于普及偏实用的、更生活化的或相对更浅显易懂的知识,例如普及气象知识,健康知识或公共安全知识等。这样的题材对于每天面对海量信息的观众来说,难免欠缺了吸引力。因此,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科普动画应该走出舒适区,积极探索并拓展动画创作题材的边界。在这方面,有许多优秀的科普动画值得借鉴。例如,广受好评的科普动画《飞碟说》以独具艺术特色的动画形式让知识变得生动又有温度。其科普过的知识涵盖了社会事件、生活常识、安全健康防护、体育竞技、动物生存、两性关系、旅游攻略等等题材,可以号称是一部囊括了各类题材的生活百科全书。尤其是影片特色鲜明的画面风格和诙谐幽默的解说词受到众多新媒体时代观众的青睐,以此收获大量好评。
3.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来确定创作方向
要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对公众进行全面性、全方位的科学知识普及,就需要对公众进行准确的分类定位以确定创作的方向,再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接收能力和接受特点,制作出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地域和不同职业受众群体观看的科普动画,这也是我国科普动画发展与创作转型的重中之重。
以对受众群体进行年龄划分为例,首先需要分析各年龄段受众的特点。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科普动画片,精彩的画面和知识的趣味性是必要的。这一类受众群体的求知性较强,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应使用一种简单易懂的形式来解读科学知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以成年人为受众的科普动画来说,娱乐性和吸睛程度很重要。这一群体普遍认知能力较强,信息接收的渠道较为广泛,因此知识的严谨性和画面的精准性同样重要;对老年群体来说,影片题材和内容的实用性更为重要。这类群体对视觉体验的要求不高,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是他们看中的特质。如果对受众群体的年龄定位不清,很容易出现创作初期的预判和播出之后的反馈效果出现偏差的现象。例如黑色幽默动画《快乐树朋友》最初的创作目的是作为儿童安全宣传教育短片使用。该片整体偏向于卡通风格,画面色彩鲜艳,角色形象亲切可爱,但是其剧情内容却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等元素,与其清新可爱的画风格格不入。创作者本想以此片向儿童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暴力血腥的元素并不符合儿童观众的审美需求。单从这一点来看,《快乐树朋友》并不能算作成功,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本片因为其夸张、个性的创作手法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意外收获了不少成年观众的青睐。
除了按照年龄来划分,职业特征和地域差异也是科普动画从业者对受众群体进行分类的依据。职业的差别决定受众的认知、视野、素养、兴趣爱好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可能导致观众对信息的接收时间、接收能力、接收范围和接收途径都有所不同。只有掌握了不同类型受众群体的特征之后,科普动画的从业者才会拥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来指引日后的科普创作。
当然,对受众群进行绝对的类别划分可能会造成科普动画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科普动画创作者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因为相对于大多数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科普动画来说,也有一些优秀的科普动画做到了满足各职业群体的需求,并且适合全年龄段观众观看,当然这样的科普动画对于动画题材的选择和创作者的技术能力要求会更高。例如日本科普动画《生命的诞生物语》,这部充满温情的科普动画短片以人体生物学知识普及为主题,将生命诞生之初精子与卵子的相遇变为一场美丽的邂追。影片兼具了艺术性、趣味性、教化性、科学性等各种观看需求,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这是一堂性启蒙教育和生物学课程;成年人观看会觉得画面真实细腻富有质感,并且创意十足,充满新意;老年人观看可能会感受到满满的温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4.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创作突破
新媒体时代科普动画的发展需要依靠数字化与多媒体技术的支撑,在创作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随着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主流化,动画制作的流程化分工越来越容易,各种细分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层次的改变了大众的传统娱乐观念,增强现实和虚拟体验将成为电影和动画吸引观众的优势之一。现在,这种虚拟体验技术已经从高端转为普通民众的一种娱乐形式,在博物馆和大型展会上经常会见到利用各种体感交互装置供人们进行体验尝试的数字体验项目,以此提升观众的参与性和展馆的趣味性。这些都为科普动画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动画可以借助这种交互式技术进行更多的创新与尝试,例如,尝试制作触摸交互式科普动画,调动观众的主动参与性;或研发科普类型的游戏动画来满足观众的娱乐性需求;或利用AR技术将真实世界的信息与虚拟信息进行整合、叠加制作遥控体验动画,为观众提供全新的感官体验等。
结语
新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了多维度信息的融合,对传统科普动画的艺术形式、创作方向和技术以及传播渠道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为科普工作者调整创作思路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全面把握各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从创作的各个方面着手,积极寻找科普动画创作的转型之路,更好地适应各类新媒体的传播是我国现阶段科普动画发展的重点。只有加大对科普动画的研究力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打破科普动画固有的框架,使其在新媒体浪潮中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炅.新媒體多格漫画创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2]李四达.新媒体动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许建康,刘凯.当前科技创新推进动漫产业发展表现分析[J].艺术百家,2015(4).
[4]王睿,成均保.新媒体背景下科普动画教育发展研究[J].青年记者,2018(5).
38295019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