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桥之美
2021-03-17刘腾刘飞
刘腾 刘飞
摘要:扬州,一座古迹名城,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它是一座充斥着历史文化内涵的名城,也是一座水城。这里,河道纵横,水网密布,丰富的水文化,支撑起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扬州之桥,分布广泛,不仅为了交通便利,在构筑上也力尽其巧,充分体现其艺术美,令人赏心悦目。在运河文化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古韵气息,走进扬州城,感受扬州古桥之美。
关键词:扬州古桥交通文化意蕴古韵气息
桥梁的使用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早期交通辅助的作用到后面的园林住宅装饰,推进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审美的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质的飞跃,人文景观的发展,进而将扬州古韵气息推上了文化的前沿。
一、河多桥也多
扬州,一座水系城市,这座城市被河流“缠绕”被河流“灌溉”、被河流“滋养”。可以说扬州是通过河流将你我彼此相连,拉近了每家每户的距离。
“扬州这座城市以‘州界多水,水扬波’而著名,城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扬州水上交通主要以京杭大运河为依托,以扬州的二道河、小秦淮等护城河为内城运河主流辅助大运河漕运”®。河多桥多影响到扬州人的生活方式。人家住在河两岸,一桥担着两条街,我家住在桥东街,你家住在桥西街,两家隔河皆相望,跨过小桥是一家。旧时,每逢春日,合家租条小船去踏青,从家门口上船,一路直到平山堂。明文学家张岱描述:“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自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袪服缛川。……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跔;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
古城扬州有两条贯穿南北的城中河,一条是汶河,一条是小秦淮河。其中小秦淮河属新、旧两城间的夹河,河西为旧城,河东为新城。上世纪50年代,旧城内的汶河被填平后,小秦淮河就成为扬州城内唯一的河流。就在这小秦淮河上,就架设了许许多多的桥,诸如龙头关、如意桥、兴隆桥、小东门桥、公园桥、新桥、小虹桥、萃园桥、新萃园桥、板桥、务本桥以及大东门桥、北水关桥。用“小桥流水有人家”来形容小秦淮河两岸的风景是再恰当不过了。
汶河,扬州先民们称其为“文河”是因为汶河两岸文化积淀深厚。汶河历经时代演变,先后重新修建了多座桥梁,有砖拱桥也有石拱桥。多座桥梁贯通南北,遍布汶河中央,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小秦淮河数量相当。其中有义济桥、新桥、太平桥、通泗桥、宵市桥等,这些部分桥梁现如今已拥有新名冠之。
另外,扬州这一带,散落在市内各处还有许许多多的桥梁,有的以街巷命名,有的便以此桥历经的事件命名,一直延续到现在,实则古韵文化气息浓厚。
二、桥制形式美
在桥梁的建筑造型上,其形式各异,从独特的锁链桥转变为平稳的小木桥,又从小木桥改建为雕刻着吉祥纹样的平地小石板桥,从小石板桥再到现在运用多种形式组合的大石拱桥。可以看出每一阶段每一位匠人运用不同的审美眼光不同的审美角度去打造桥梁的美,这不仅适应了景观,更是映衬了氛围烘托了内心情绪的表达,现如今扬州的每一座桥梁都有它最美角度,都足以展示它的形式美感。
痩西湖上有座莲花桥,俗名“五亭桥”。北接莲花埂,南近莲性寺。其桥形态别致,状如莲花,故名。清巡盐御史高恒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该桥系环孔石桥,上置五亭,飞檐黄瓦,桥身四翼,下有三种不同形式的15个券洞。在建桥艺术上,桥梁整体与局部的建造宏观而又精美,不仅与周围景观协调,而旦还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成为扬州和痩西湖景区的标志。清咸丰五年(1856)桥上的五亭毁于兵火,只剩桥而无亭。于1932年重建,至1933年落成,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缮。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莲花桥在莲花梗,跨保障湖……上置于五亭,下列四翼,正側凡十有五。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滉漾。乾隆丁丑,高御史创建”。“五亭桥洞衔满月”的传说深入人心,然亲见者寥寥,或因缘分故。
五亭桥造型独特,融汇南北,自成一格,精巧而又壮观,是中国古桥建筑史上的孤例。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提到扬州的五亭桥,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典范”因为在早期,这座桥梁的作用是辅助交通的便利,与之相结合的作用是以观赏性的实质存在。类似这样桥梁的典范,还有很多,建造它们的最大目的就是供人欣赏和使用。扬州的园中桥,美感与实用相统一,给园林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另外,在园林住宅区也会浮现艺匠们建造的平地桥一景,这种别样的桥梁建造,实质性是观景用途,增加园林住宅想象空间,运用不同的景观建造方式,再现园林的气势之宏伟的特色特点。这种景观,往往是将石头层叠,造成假山之景,与园中池水、草木相结合,形成一种“山水相涧”静谧之感。引水、布桥、造景,方才必有洞天。桥与水密不可分,桥与涧紧密相连。
三、古韵文化深
桥梁的发展,与之古韵文化积淀的深厚,从简单的使用转到审美意识的提升,技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古桥的文化内蕴逐渐提升,这不仅映衬了扬州是一座故城,还足以展现扬州的古韵魅力所在。
扬州是座月亮城,人们常常把桥和月联系在一起,扬州古桥,桥形似月,桥洞含月,桥月相通,意蕴深远。旧时,扬州古禅智寺有“竹西八景”,“月明桥”为第一景,可见此桥的美丽与魅力,唐代大诗人张阔曾有诗日:“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扬州的古桥与明月紧密相连,景区之桥、园林住宅这些地方桥梁的桥洞往往建造的形似一轮圆月,园内主人良辰登桥赏月,一缕幽思油然而生。
扬州是座文化名城,许多古桥都以文化占长。扬州的桥,桥名优雅,楹联匾额,一应倶全;远眺桥洞,移步换景,舟船桥洞,波光粼粼;桥上存诗,桥中有诗,桥下吟诗,诗意浓郁,堪称“诗桥”。痩西湖上有一座古桥,名日“红桥”。红桥由木板所建,建造形式有韵律之感,无论是木板的层数还是柱子的数量,皆有数字的匹配,辅以红色栏杆围挡,命名为“红桥”。曾王士祯邀请众多的名人于红桥之上修禊,作《冶春绝句》:“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众人赞不绝口,开一代诗风。一时间,“虹桥齐唱冶春词”“冶春赋后修禊,遂为广陵故事”。
桥梁的形态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从古木桥到石桥的修建,无不体现着桥梁建造的进步性,在结构上从平步桥到拱桥,在建筑上从无凉亭到文人修禊的凉亭,在空间组合上,错落有致,变化有度,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并济的特色形态,还有些桥梁有纹样的装饰,这些桥梁形成的背后一定有它的艺术魅力,文化价值的体现以及艺术价值的影响,给桥梁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魅力形态。
四、桥多故事多
扬州的每一座桥梁都在“诉说”着过去,它们的形态、材质、功能等,每一“角度”都与过去的历史故事相关,数不尽的沧桑,道不尽的言语。了解过去的故事,触及桥梁的每一个部位,不禁让人意味深长。
痩西湖内有一座新建的观赏桥,名日“甘四桥”。此桥建于1990年,并非古代遗存的二十四桥,而因其美丽颇受游客青睐,可称为“印象之桥”。新建二十四桥为单拱石桥,长24米,宽2.4米,上下均为24级台阶,上围24根白玉栏杆,暗合24数,并由山涧栈道、单孔拱桥和听箫亭一并组成“二十四桥景区”。
古二十四桥有着扑朔迷离的身份,众说纷纭。一说是指一座桥,于大业年间所建,宋人赵公豫称“桥在大业间,今日已倾圮”。及至唐代,二十四桥已成为扬州的一座名桥,大诗人杜牧曾有诗吟道:“清水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南宋大词家姜夔也在他的千古绝唱《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③”确指二十四桥为一座桥,并且桥边有芍药生长;一说二十四桥是指二十四座桥。北宋科学家沈括,他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描述到扬州曾在繁盛的唐代时,其中的二十四桥,分述了与现在不同的二十四桥,分别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洗马桥等二十四座桥梁,这些桥在早前,基本作为交通出行使用。有关二十四桥,众说纷纭,还有多种说法,不一而足。其实,杜牧在诗中称为“二十四桥”,只不过是诗人们常用的一个数字词,并非实指二十四座。民国年间,有一位文化学者来扬州专门寻访二十四桥,被黄包车夫忽悠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缪称二十四桥故址,令其大失所望,归来记录于笔记小说之中。由此可见,关于二十四桥的解释和芳踪,至今没有定论。
另有部分城市中的桥梁用途是为了划分各个区域范围,如汶河上有一座桥,名日“文津桥”,这是一条串连城市的河上桥,桥东为新城,桥西为旧城。可惜此桥今已不存,今有桥上之阁,名日“文昌阁”。文昌阁是扬州的地标性建筑物,每于节庆之夜,阁下游人摩肩接踵,阁上彩灯辉耀街衢,繁华似锦,热闹非凡。
阁为八角三级砖木结构,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相似。四面辟拱门,与街道相通,阁之二三层,四周虚窗,皆可输转。重檐呈圆形,应“天圆地方”之说。登楼远眺,西见唐代石塔,北望四望亭,远近街景,尽收眼底。《万历扬州府志》载:“文昌楼在街东文津桥上,祀梓潼神。”惜此楼十年后毁于大火。
《万历江都县志》载:“文津桥,在府学东,跨市河。弘治九年,同知叶元造,储靖有记。万历十三年巡盐御史蔡时鼎建文昌楼于上。二十三年毁于火,明年,知县张公宁复之,规制益宏丽,为城郭之大观。”由此可知,今日之文昌楼,乃万历二十四年江都知县张宁复建的新楼。
康熙《扬州府志》载:“文津桥,在府学东首,跨市河,上有文昌楼。”张宁重建后的文昌楼,不再具备祭祀功能,只是桥上的一座景观建筑物而已。
古代文人雅士游览扬州无不都以登阁一游为快,留下不少动人的诗篇,如清代诗人阮充《早夏过文昌阁》诗云:“瑞启图书崇王祀,分奎壁镇扬州,茭蒲夹岸飞苍鹤,藤蔓當阶卧紫虬,敢说各心销却尽,夕阳何恨独登楼”。又见清代诗人陈宁余在《文昌阁即景,兼祝僧寿》诗中吟道:“嵯峨杰阁出城头,极目烟花春水流,带雨人家种蔬菜,隔堤杨柳系渔舟,风帆隐隐窗间落,塔影层层苑外浮,羡尔山僧消永劫,蒲团坐老不知秋”。
结语
桥梁作为扬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在交通要到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桥梁的建造带动了盐商经济的发展,它不仅在交通枢纽中起着通行的作用,同时在运河文化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桥的遗存与保留,代表着扬州城历史文化的积淀。除了这些辅助交通作用的建筑桥梁以外,还有私家园林住宅的宅邸,也同样有小平桥梁的浮现,富裕的盐商亦或是官员在自己的园林中建造山石小桥,如何园的水心亭,片石山房,个园的小石桥梁等,这些桥梁均有一大特色就是低亚近水,通水不通舟的梁式平桥或步石。这些历史上的桥梁代表均能体现出扬州桥梁的发展盛况,从古至今,贯穿着从过去到未来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建材上的选用还是艺匠手工技艺的精湛,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桥梁就是前人知识与力量的结晶,更是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度。
我们从古桥能了解到扬州城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魅力,如今在这灿烂的扬州城,辉煌背后经历了不少的风雨的洗礼,古桥的更替与变化,足以能够看到背后的辛酸与痛楚,从功能与形态上面,我们看到的是古桥的本质性的作用与形态,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看古桥,从方方面面折射出当地百姓社会生活的美好景象,展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味。
扬州,这是一座古韵文化深厚的城市,古桥的发展,与时倶进,从辅助交通的使用到装饰意蕴的过渡,这不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底蕴,更是这座城市的民族之魂。伴随着古桥的美感气息,随之而来的却是扬州故事的延续,当踏上这座从古至今承载无限力量的桥梁,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历历在目的“扬州城”。
注释:
① 褚蔚霖,刘成富.最扬州——扬州历史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② 王晶晶.刘方明.扬州八怪的传承人[J].环球人物,2015(24).
③ 贺万里,韩士连.薛永年与扬州八怪研究[J].美术大观,2015(4).
316550058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