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的历史沿革和当前发展

2021-03-17兰良平

江苏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

【摘 要】大体上说,课堂话语研究经历了互动分析、话语分析、教育分析、会话分析和认知分析五个发展阶段,这五个阶段折射出人们对课堂认识的逐渐深入。韩佩玲老师的研究团队基于对小学英语优质课视频的分析,从话语的整体面貌、反馈语、组织语、讲解语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体现了最新的研究发展趋势,表现了研究者深刻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代表着教师自觉提升课堂话语意识的倾向。

【关键词】课堂话语;历史沿革;话语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8-0018-05

【作者简介】兰良平,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硕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近年来,韩佩玲老师及其团队一直关注课堂话语研究,他们探索、研究优质课堂话语的整体面貌及反馈语、组织语、讲解语的具体特点,传达出三方面令人鼓舞的信息:第一,以往课堂话语研究基本上是大学教师的专属研究领域,而她们以一线工作者的身份来研究课堂话语,关注小学课堂话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第二,她们基于优质课视频以及作者自己开设的公开课视频(如吴琼老师)开展研究,不满足于对课堂话语现状的描述,而是总结理想的课堂话语的特征,带有引领性和指导意义。第三,不是从数量上,而是从质量上对课堂话语给予关注,顺应了课堂话语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往国内的研究大多注重课堂话语的量化描述,而不是理解师生如何通过交流来创造和改变局部交际语境的。

国内外对课堂话语进行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该话题,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话语研究的历史沿革作一番梳理。

一、课堂话语研究的历史沿革

1.互动分析注重课堂行为的量化统计。

最早的课堂话语研究出现在20世纪60到70年代,有代表性的是互动分析,弗兰德斯系统就属于此类。其具体做法是对课堂中的教师提问、反馈、学生话语、时间、姿势等互动特征进行界定,然后对其进行编码和量化统计,找出课堂互动特征的分布情况。

互动分析有两个优点:第一,可以通过对一堂课的整体描述,迅速地把握和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第二,由于分析趋于程式化,可操作性强,有助于对大量的课堂视频进行编码统计,可以了解一个时期、一个地域的课堂话语整体面貌。但互动分析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第一,由于只是关注课堂的表面行为,往往孤立看待课堂中的师生表现,忽视了话语行为之间的联系,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由于对学习内容缺乏关注,因此对课堂中具体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第三,课堂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如果不了解教材、教法、課程标准、教学材料和师生特点,不关注课堂行为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就很难获得深入的理解

2.伯明翰话语分析关注课堂互动结构。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伯明翰学派提出了课堂话语的基本结构——IRF(I是指提问,R是指回应,F是指反馈),关注师生交流中的衔接关系,摆脱了孤立研究课堂话语行为的不足,有助于克服以上互动分析的第一个缺陷。后来,他们将课堂互动的结构分为多个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分别为:行为(act)、话步(move)、交换(exchange)和交际(transaction)。这个学派非常注重话语行为之间的联系。也有学者对基本交际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课堂话语的基本结构更接近QRE(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还将IRF进行细分研究,包括话轮分配、教师提问、教师反馈、话语修补等。

这类研究偏向于对课堂话语的结构本身进行描述,有助于把握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这类研究的缺点是:第一,该学派需要先产生一个框架,然后按照这个框架套用数据,自上而下地进行研究。第二,和互动分析一样,此类研究不大关注话语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

3.教育学视角下的课堂话语分析注重自上而下的演绎。

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课堂话语研究非常关注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主张从广为接受的教育理论或话语理论出发,来制定有效话语的标准。Nunan指出,课堂话语应该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应该在课堂话语中创造出和真实生活语境中一模一样的沟通。程晓堂基于交际法、任务教学法和话语理论,指出课堂话语应具备真实性、互动性、逻辑性和规范性。王永祥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提出了主体间性的课堂话语模式,强调对话的重要性。

这类研究逐渐跳出了语言本体描述,关注课堂话语背后的教育功能,对课堂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过,Seedhouse指出:第一,不是只有课堂外的语境才是真实的,课堂语境本来就是真实的,是真实的教师和真实的学生为了教学目的所创造出来的教育语境,课堂里的教师语法讲解、学生非正式交流、师生开玩笑等情形都可能出现。第二,这种研究由于事先规定课堂话语属性,排除了课堂中的当事人——教师和学生自己的想法,忽视了师生是如何为自己的话语赋予意义的。第三,和前两种课堂话语研究存在共同缺点,就是将课堂视为单一语境,忽视了师生互动可以创造出多重语境,缺乏对师生所设定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关注。

4.会话分析注重课堂互动中自下而上的语境建构。

21世纪初期,会话分析学者指出,课堂中存在多重微语境,是师生在交流中创造出来的。在具体的微语境中,随着教学目标的改变,师生的互动策略也随之改变。他们借助课堂录音研究师生如何在课堂互动中建构微语境。Seedhouse提出,课堂中存在四种微语境:形式和准确语境、意义和流利语境、任务导向语境、程序语境。Walsh使用“话语模式”(discourse mode)代替微语境的说法,提出了管理模式、技能和系统模式、材料模式、课堂情景模式。

相比之下,这类注重局部规律的研究更为具体,探讨教师在各种语境中采取的互动策略,有助于提炼出一套教师习惯使用的、符合具体微语境的局部话语规律,并能用于教师的课堂反思,找出实际的和理想的课堂互动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尽管如此,这类研究也存在缺点。第一,缺乏代表性。会话分析的研究由于非常注重细节,经常会对一些片段进行细致分析,但这些片段在总体样本中也许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第二,虽然对于前四种来说,这类研究已经真正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明显的进步,但仍然有待深化。如Walsh提出的“系统和技能模式”涵盖了语音学习、语法操练、词汇学习、阅读技能训练、写作技能训练等诸多方面,仍显得过于宽泛。正如Seedhouse所说,课堂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教师和学生会在实践中彼此顺应,自行创造出交际规则,应该对不同微语境下的课堂话语规则进行深入挖掘。

不过,会话分析学派不是要研究某种会话结构在整体数据中的代表性,而是要描述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互动能力。何为能力?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最佳状态下体现出来的最大潜能。

我们可以将互动结构当成是一种连续体,需要一步一步地实现。教师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在课堂中逐步运用和优化互动结构,一步一个脚印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互动能力。

5.认知科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关注微观话语和宏观语境的有效结合。

21世纪初期,课堂话语分析研究领域逐渐将重心转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电脑存储能力的扩展使得人们对知识的记忆变得不再重要,而通过思辨进行知识重组和创新则变得十分紧迫。2015年出版的Socializing Intelligence through Academic Talk and Dialogue一书,推动了认知科学和课堂话语研究的有机结合,该著作的核心观点是:(1)知识只有经过有序的组织才能得到充分运用,碎片化知识很难在大脑中保存和在学习中迁移。(2)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社会交往的过程,包含着辩论和质疑、假设和论证等活动。(3)思维发展和文化氛围密不可分,有必要建立富有挑战性的智力环境,培养对话探究的课堂文化。而开展具有结构性、目标聚焦的对话十分重要。互动结构可以折射出人的认知结构,精细复杂的互动结构模式,能够将交际者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处。

该趋势有三个要点:第一,要求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让自己的推理过程清晰明确;第二,注重对话步的描述,研究哪些话步有助于推动思维发展,在教学中就鼓励师生反复运用这些话步,以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注重在教学中抓重点,也就是需要将微观的课堂话语和宏观的教学大纲中的目标结合起来,做好顶层设计,指向重点,而不是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边边角角的知识上。

总而言之,这五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从语言本体到教育功能,从课堂行为到认知发展,从微观话语到宏观语境的良性发展。对课堂的认识逐渐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

二、课堂话语研究的方向

韩佩玲老师及其团队研究的重点是具体的互动策略。这四篇文章居于以上课堂话语研究的第三和第四类之间,对第五类也有所涉及。

韩佩玲老师《小学英语教师优质课堂话语的样子》一文,体现了上述第四种会话分析的思路。韩老师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课堂话语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大胆地描述了优质课堂话语的面貌,包括语言输入、互动话语和语言功能类型。最后,她提出了优质课堂话语形成的路径,这为一线教师的课堂话语质量提升指明了道路。今后,可以继续对各种教学微语境,如词汇意义推断、文章结构分析、段落大意概括等互動话语进行研究,找出互动模式规则,并且像文中提出的那样,指出如何参照互动模式引导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郁红霞老师探讨了课堂反馈语的策略,这是属于第四类注重语境的课堂话语研究,且这篇文章已经关注如何通过反馈来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体现了以上课堂话语研究第五种思路的雏形。课堂话语的奠基人Cazden指出,课堂话语不能只是用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而要推动学生的发展,要求学生论证自己的观点,解释自己答案的理由,给出自己推断的原因。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问题,有助于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让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未来可以研究在反馈语中,如何围绕着特定的主题设定对话链,让师生对话逐渐深入,获取对文本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深入理解。

陈冰老师研究了课堂组织语,课堂组织语一直以来被认为等同于课堂话语,清晰的指令能够让课堂组织有序。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具体的活动,如小组活动、辩论活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等,对这些活动中的组织语进行研究。

吴琼老师的文章探讨了优质讲解话语的特点。讲解就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清晰地、有逻辑地阐述,以便学生能够获得清晰的理解,这种讲解往往带有独白的性质。通常情况下,教师讲解知识点,让学生保持注意力是很困难的,Slavin指出:超过三分钟的倾听,人就容易走神,难以集中精力,除非是对方在讲故事、做表演等,这也许是为什么教学中提倡课堂互动的原因之一。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某些语法讲解、策略培训、故事讲述所使用的互动结构,以发现可以反复运用的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1]CAZDEN C B.Classroom Discourse: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M]. Portsmouth, NH:Heinemann,2001.

[2]MEHAN H. Learning Lessons: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Classroom[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3]MEHAN H, CAZDEN C B. Classroom Discourse:From Recitation to Reasoning[C]// RESNICK L B,ASTERHAN C, CLARKE S N.Socializing Intelligence Through Academic Talk and Dialogue. Washington, DC: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015:13-34.

[4]NUNAN  D.  Understanding  Language Classrooms:A Guide for Teacher Initiated Ac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9.

[5]RESNICK L B,ASTERHAN C,CLARKE S N.Socializing Intelligence Through Academic Talk and Dialogue[C]. Washington, DC: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015.

[6]SEEDHOUSE P.The Interac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A Conversation Analysis Perspective[M]. Malden, MA:Blackwell, 2004.

[7]SINCLAIR J,COULTHARD M.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8]SLAV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M].Boston:Person Education,2006.

[9]SOTER A O, WILKINSON I A, MURPHY P K. What the Discourse Tells Us:Talk and Indicators of High-level Comprehen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8, 47(6):372-391.

[10]WALSH S.Exploring Classroom Discourse:Language in Action[M].London:Routledge,2011.

[11]WALSH S.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Teacher Development[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2013.

[12]程曉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3]兰良平,韩刚. 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互动交流性视角[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14]王永祥.外语教学课堂话语对话性研究——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353500589269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
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特点分析
温水小手拳研究
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GIS在贵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大陆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历史沿革脉络
党内监督机构和体制的历史演进
中药白及名称沿革考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文化历史沿革研究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