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2021-03-16李承欣

种子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水稻

李承欣

摘    要:水稻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绿色生态的不断发展,水稻的种植栽培也逐渐朝着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提高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还能够保障水稻的安全性,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简要介绍了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对水稻产业的重要影响,接着从7个方面分析了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2-004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B

水稻在我国粮食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改变传统水稻栽培模式,提高水稻的产量及安全性,满足现阶段消费者对粮食多元化的需求。绿色高产水稻营养丰富、产量大,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巨大。

1   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对水稻产业的影响

1.1   符合绿色种植的理念

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稻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对我国的农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植理念,提高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不仅能够发挥肥料的最大效用,还能够减少肥料对土地的污染,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安全性。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能够契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植理念。

1.2   为水稻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南北方存在较大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差异,土壤条件也由于地理区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根据栽培地的實际情况,选取合理的水稻品种,并且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水稻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1.3   转变传统低效种植模式

以往水稻种植工作使用的传统种植模式,大部分是依靠种植人员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的,如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其在具体实施时缺乏科学依据,导致管理效果不太理想。除此之外,传统种植工作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使得成本提高,对水稻产业的长久发展有着不利影响。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可以为机械化种植提供有利条件,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率,为种植模式的转型奠定基础[1]。

2   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科学选种

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基础是优质的水稻品种。在选种时,要以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与当地土壤、气候等环境相适应的品种。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不仅可以保障水稻的成穗率,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相关调查,植株高度处于0.9~1.1 m的水稻,会有一个较为稳定的产量。如果植株高度较矮,就会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植株根、茎和叶的生长;若植株过高,则会导致水稻容易发生倒伏,降低水稻的成穗率。在选种之前,应该深入调查种植区的病虫害发生率、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抗病能力强、抗倒伏能力强的优良品种,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率。

2.2   育苗技术要点

育苗地的选择对水稻种植也有着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要选择通风朝阳、土壤深厚,并且有丰富的有机质、排灌便利的育苗地。育苗之前需要严格整理育苗地,充分进行消毒,减少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率,这对培养出强壮的水稻苗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水稻主要采用旱育秧的方式进行育苗,这种方式需要抓住时节,并且科学播种。需根据水稻的不同品种确定育苗时间,一般籼稻育苗时间为35~40 d,粳稻育苗时间为45~50 d;机械化插秧的秧苗培育时间较短,一般为20~30 d。育苗期间要对苗床的湿度进行严格管理,并且要防范立枯病的发生,一旦发现及时处理,减小病害蔓延的范围。在移栽前,为了提高水稻秧苗的成活率,需要进行灌溉工作。

2.3   种植地准备工作

在移植栽培前,种植人员需要对种植地进行翻耕处理,将翻耕深度维持在20 cm,一方面要保持土面的平整度,另一方面要做好除杂草和基肥深入工作。一般情况下,每667 m2地需要追施2 000~3 000 kg有机肥[2]。

2.4   科学移植栽培

水稻主要有3种移栽方式,分别是人工栽插、机械栽插和直接播种。不论使用哪种栽培方式,都需要将栽培进行量化,合理规定种植密度,给予秧苗充分的生长空间,避免因为定植密度过大,导致种植区的通风率和透光率受到影响。水稻品种不同,定植密度也不同。籼稻定植密度1.8万~2.5万株/667 m2,并且将水稻植株之间的距离控制在30 cm×13 cm或者28 cm×13 cm,每丛栽培2株水稻幼苗;粳稻宜将水稻种植的距离固定在25 cm×13.2 cm左右,定植密度为1.5万~2.0万丛/667 m2,每丛栽培1株幼苗。栽插时要根据种植田地的生产能力对密度进行调整。

2.5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施肥管理和灌溉管理。水稻绿色高产栽培在栽培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绿色栽培的理念,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料,辅以适当的化肥。此外,肥料要在测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后再进行配制。基肥中以完全腐熟的农家肥占比较高。在栽培的5~7 d后,水稻进入分蘖期,此时应该仔细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追加8 kg/667 m2生物肥。在栽插的50 d后,水稻进入穗期,此时需要施加5 kg/667 m2生物肥,如果水稻生长较弱,应该适当加大肥料用量。在水稻进入抽穗期后,为了防止水稻生长过快而导致营养不足,可以使用三唑酮和磷酸二氢钾的混合物对叶面进行喷洒,以提高光合作用,使得水稻可以累积更多的营养。

另外,合理的灌溉也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往采用大水漫灌的模式,无法满足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很容易灌溉过度。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会结合水稻不同发育阶段的需水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灌溉,始终坚持“寸水返青”的灌溉原则。为了加强水稻根系的生长,水稻移植栽培后,需要始终保持田间的寸水层,加快水稻幼苗的成活速度,一般寸水层需要维持7 d。进入分蘖期后,需要保持田间的湿润度和浅水层,在水稻达到分蘖标准时,要及时排水。进入孕穗开花期后,水稻田要维持寸水层,促进水稻籽粒的生长,加快水稻结实的速度。在水稻进入灌浆期后,不能大水漫灌,要对水稻田间歇性地进行湿润灌溉,将水稻田维持在一个湿润的状态。在水稻收获前15 d,需要及时排水晒田。

2.6   水稻病虫害防治

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始终坚持“农业防治为主”的原则,灵活应用稻田养鸭或稻田养鱼的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还可以辅助应用化学防治手段,减少病虫害的蔓延速度,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科学地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基本工作。在种植水稻时,要合理安排定植密度,并定期做好施肥管理和排灌管理,保持水稻良好的群体结构。种植人员要定期地对水稻进行监测,如果发现患病的水稻植株,应该立刻拔除病株,以免病菌传染給其他健康植株。与此同时,只有水稻田发病率和虫害为害率达到药物防治的标准,才能进行化学防控,选择特定的药物清除病虫害,不能随意使用化学药剂。

稻鸭种养模式对于水稻绿色高产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稻鸭种养不仅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通过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水稻绿色、可持续的种植模式,还能获得额外收益。稻鸭种养模式需要在水稻成活之后进行,选择成活率较高、生长速度快、有较强适应能力、产蛋量较高的本地水鸭投放到水稻田中,投放量需要在12~15只/667 m2。稻鸭种养模式需要在投放鸭苗前,在田埂上修建鸭舍,使鸭舍高于地面,以免鸭舍受潮。在对病虫害进行化学防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高残留的农药会对鸭子产生威胁,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3]。

稻鱼种养模式对于水稻绿色种植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疏松土壤,提高水稻根系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促进水稻高产,还能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稻鱼种养模式需要选择生长速度较快、适应能力较强的淡水鱼,如草鱼和鲤鱼等。为了不影响水稻生长,需要将放养量控制在10 kg/667 m2。要发展稻鱼种养模式,首先需要加固水稻田,将田埂高度维持在0.5 m以上、宽度保持在0.4~0.5 m,维持水层在20 cm,以保障鱼类的生长。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水稻田间开挖鱼沟,保证鱼沟之间是通畅相连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鱼从田间游走,需要在田埂的入口处安装拦鱼网。

2.7   适时收割

要在水稻完全成熟时进行收割,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水稻的质量。水稻收割完成后不能在阳光下暴晒,避免稻米发生断裂,影响稻米的整精米率[4]。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水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不仅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障水稻产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还能改善水稻种植区周围的生态环境。为了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稻种植水平和稻米的质量,需要不断推广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加强水稻管理的各个种植环节,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 1 ] 王飞,彭少兵.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8,30(10):103-110.

[ 2 ] 任向进.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推广实践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9(23):94-95.

[ 3 ] 徐海荣,易光亮,张美仙.以项目为依托——提升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推广[J].农民致富之友,2018(20):164.

[ 4 ] 孟斌.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实践[J].乡村科技,2019(36):93-94.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水稻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