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影响下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思考与反思

2021-03-16刘星宇陈慧仪刘海彬覃倩禧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身心健康新冠疫情大学生

刘星宇 陈慧仪 刘海彬 覃倩禧

摘要:我们常说:“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身体教育也必不可缺”。但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发展,人们仅仅只需要一台手机就可以在家足不出户知天下事。但有专家称,手机的产生是21世纪的“精神鸦片”,它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种所谓的“手机病”,同时与之而来的还有身心健康问题。而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健康生活、体育锻炼”等“热词”再度回到大众视野,受人关注。

关键词:新冠疫情;身心健康;大学生

1.引言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大面积暴发,中国全面采取紧急措施,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场疫情不但为社会各界带来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更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人也隔离在家开始网上办公,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只能在家中开展线上网络学习。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早已发生改变,在如今快节奏、高强度和高压力的社会,与之而来的就是身心健康问题。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向好,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同样显示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同时,世界卫生组织把生活习惯方式列为继生物学基础、环境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之后的第四大威胁人类健康因素,而其中生活和习惯方式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是高达60%。

本课题将以新冠肺炎疫情后我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为研究对象,从新冠肺炎疫情近期来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特点来分析当今高校大学生存在的身心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和习惯改变存在不确定性等一系列挑战,从身心健康等角度进行多维分析,着力分析应对与解决之策,从而提升大众对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2.广东培正学院学生身心健康现状问题分析

本课题以我校的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校的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进行研究调查与分析。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为减少接触,避免传染,本次问卷调查全部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于2020年11月底开始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电子问卷106份,回收106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为97.2%。其中男生为44人,占总人数比例为42.72%;女生为59人,占总人数比例为57.28%。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汇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2.1锻炼动机与自身需求存在差异性

锻炼动机可以直接影响锻炼情绪和效益,也可以间接通过影响锻炼取向影响锻炼诱导情绪。在疫情期间,许多大学生的训练量和锻炼动机明显下降,导致在锻炼中大大提高疲惫感,难以坚持[1]。在疫情期间,由于受居家隔离、封路封城及网上教学的影响,大学生的锻炼场合、设备及人员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没有充足的体育项目选择,没有朋友一起锻炼,从而不能坚持每天长时间的锻炼并且完全没意识到保持健康状态所需要的锻炼量,以至于健康水平下降,同时也不断降低大学生的锻炼动机,导致不愿锻炼和被迫锻炼成为常态,不能从内心满足大学生的锻炼需求,导致的锻炼动机与自身需求存在差异性。

2.2互联网使用时间不当

据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校的学生大多都处在手机不离身的一个状态。一项研究认为,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使用的时间会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人际关系在互联网与身心健康中处于中介作用[2]。如今,网络世界日益丰富、方便快捷,相比于通过麻烦他人来获得帮助,人们更乐于在搜索引擎上找到答案;再者,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会表现出和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在现实世界中,与他人交流困难,害怕与他人相处。我校的学生大多运用平板电脑、手机的方式观看网络上的一些优质课程,针对平时的课后作业,老师也更愿意学生采用电子方式去呈现在课程方面,学校在选课的时候也会有网络授课供学生挑选,这在某种意义上,使学生在网络上使用的时间过长,导致眼睛、头部不适,身体疲倦和睡眠精神问题。

2.3信息焦虑对身心健康存在影响

疫情期间,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会夸大事实、报道不实事件。而大学生群体经常不假思索地被动接受信息、不加判断地盲目跟风转发,容易被网络环境中的谣言所影响,从而出现非理性的认知。在疫情期间,大学生群体每天接收与处理大量疫情信息,从而使其信息焦虑状况愈发突出。当大学生每日面对着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而过度分配注意力时,心理负荷会增大。出于对疫情的恐惧产生严重的信息焦虑,大学生容易形成应激障碍心理。据在“非典”时期的一项研究显示,SARS病毒对大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情绪稳定性、卫生习惯等方面均有极显著的影响[3]。所以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由于处于对病毒的恐惧,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不稳定的表现。

2.4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依据高校的体育课程安排,大多数高校大一、大二年级每周仅设置一次的体育课程;大三、大四年级则未安排体育课程,我校虽增加了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的体育选修课供学生选修,但选择体育选修课程的同学人数却略少。此外,根据培养方案(2018级)显示,体育课程的每学期总学时安排为32学时,其中理论部分4学时,实践部分28学时,但据问卷调查反馈,大多数体育课程的理论学时少于4学时。并且,依据各个二级学院的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显示,学生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公共课、专业课安排学时占比过多,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上体育课或是没有充裕的课余时间来积极参与锻炼。

3.广东培正学院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应对之策

3.1提高并明确大学生的锻炼动机

大力提高体育锻炼益处的宣传,让大学生有意识无意识的认识到锻炼的好处,提高锻炼动机及兴趣。在校开课,增加体育项目不同时间段的选择,提高学生与体育项目的匹配度,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不仅要把体育锻炼的实践课作为必修课,还要增添体育理论知识课,才能让大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好处,提高大学生居家锻炼动机,明确其锻炼目标,树立小目标,明确锻炼的方向,避免盲目锻炼,这样更加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坚持性[4]。學校应增加奖励机制来提高学生的锻炼动机,如冬季长跑,荧光夜跑等活动项目。参与项目完成任务者可以增加综测分及第二课堂积分的奖励。设置长久的任务,让锻炼习以为常,即使活动结束也能让学生继续坚持下去。

3.2开设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如果说第一课堂仅限于教学知识层面,那么第二课堂则是将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互相配合,构筑教育整体。目前我校对第二课堂的要求在4个学分,8个模块。但由于学生基数大,其举办活动所需名额过少,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存在学生对其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的现象,这和学校开设第二课堂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对此,学校应当加大活动参与人数,提高学生活动积极性,在活动中和同伴交往、学习。如此,才会让学生从网络中走出来,融入集体,从而减少其手机使用时间。同时,活动负责人可以举办更多的活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做到活动内容的导向型、广泛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再者,可以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兴趣[5]。

3.3正确对待和处理焦虑恐慌心理

稳定的心理情绪和平和的心态是抗击疫情的“稳定剂”,是抗击疫情的心理武器。主动寻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积极寻求心理援助,避免心理失控。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理性认识和看待自身的心理问题,努力改善自身状态[6]。在疫情期间,适当关注疫情报道的强度,每天适量阅读疫情新闻报道。如果每天持续挖掘过多疫情新闻,会增加内心的恐慌,生存威胁会过度放大。因此需要通过可靠及时透明的官方渠道获取信息,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家人之间的沟通来缓解自身的恐慌焦虑心理。由于疫情的原因,增加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陪伴家人的时间变多。所以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此次与家人相处进行积极沟通,巩固家庭关系。

3.4设置明确的体育课程结构

依据2014年6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的规定,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体育课两年的课时总数应不少于144学时,据2017年的一项对广东普通高校执行《基本标准》的研究显示,在19所高校中,仅有5所高校能够达到《基本标准》中所规定的144学时要求,8所高校为136学时,4所高校为128学时,2所高校不足124学时[7]。而我校对体育课程课时安排,两年的课时总数为128课时。对此,学校应加大体育课程的比重,调整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学时安排,达到其《基本标准》所规定的相应课时要求,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加强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在体育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建立一套规范正确的考核评价体系。

4.結论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但过去一年多来,我国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尤其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如期实现奋斗目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而身为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我们,更是要听从党的指挥,响应国家号召。做到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不聚集。此外,在做好防护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锻炼以保持身心健康,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身心健康教育,做好身心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得到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且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但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同时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从而导致慢性病患病或发病仍呈一个上升的趋势,而其中6-17岁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更是达到了19%。由此可见,重视青少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身心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拥有健康的安全意识、具备强健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我们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提升身心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疫情总会消散,万物终将向阳。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在无数共产党员前头开路、攻坚克难、不怕牺牲、努力奉献下,我们党终将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战胜疫情,漂漂亮亮地赢下这场“大考”,继续迈步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力前进。

参考文献

[1]杨林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状态关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0.

[2]薛振朋,刘剑波,操小兰,陈阳霞,卢建平.人际关系在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身心健康的中介作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01):46-50.

[3]陈莉,付春江,李文虎.在“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学生焦虑状况和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01):46-48.

[4]姜媛,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情绪效益的影响因素[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03):328-333.

[5]丁丹,王之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2):103-105.

[6]杨嬛,宾朋,和经纬.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基于武汉四所重点高校学生网络调查的研究报告[J].治理研究,2020(2):59-74.

[7]尚振波.广东地区普通本科高校执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7.

作者简介:刘星宇(2000-),男,本科,广东培正学院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陈慧仪(1999-),女,本科,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刘海彬(2000-),男,本科,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覃倩禧(1999-),女,本科,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广告学;

指导教师:吴丽萍,女,讲师,硕士研究生,广东培正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30)

猜你喜欢

身心健康新冠疫情大学生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