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奸诈的“快活”

2021-03-16刘勃

环球人物 2021年5期
关键词:杨修袁绍匈奴

刘勃

94版央视的《三国演义》,鲍国安老师扮演的曹操是公认的经典;有个很有意思的巧合,更早山东台拍摄的《水浒传》中,鲍国安老师还演过宋江。

更巧的是,曹操迷上了张绣的婶婶,因此被张绣突袭,打了个大败仗,儿子曹昂和猛将典韦都因此遇难。央视《三国演义》里,张绣的婶婶邹氏是魏慧丽老师扮演的;而在山东版《水浒传》里,魏慧丽老师还演了阎婆惜。

不妨把這当作一个提示:曹操和宋江之间有某种隐秘的联系。

《水浒传》里反复强调,宋江矮而黑,但他身上就有让江湖好汉心折的气场。史料记载,曹操个子也不高,大概长得也不好看,而曹操的气场肯定比宋江又要强大了若干个数量级。

《世说新语》有“容止”一门,讲述了众多美男子的容貌举止有多么迷人的魅力,但这一篇,偏偏是以曹操开头的: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他自认为相貌庸陋,不足以震慑远方的国家,就安排“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的崔琰来假扮自己,自己握着刀,站在崔琰的坐床边。

接见仪式后,曹操派人悄悄询问匈奴使者:“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魏王清雅的气场非同寻常,可是床边握刀的人,才是英雄啊。”

身为匈奴使者,又有如此见识,曹操自然会将之视为潜在威胁,于是派人把他杀掉了。

这个故事算是对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的生动展示。至于发现聪明人就要杀掉,表现了曹操的奸诈残忍,这是和曹操有关的许多传说的共同主题。

曹操的人物形象,从古到今发生过许多变化。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至少表面上还维护着曹操的正统地位,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就搜罗了大量曹操的负面材料。《世说新语》成书和裴注差不多同时,大致看起来,刘义庆虽然并不认为曹操是个好人,但对曹操的印象还不算坏。

“识鉴门”里记载了当时名士乔玄对曹操的评价:“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和更有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相比,这个说法对曹操更加推崇一些。

曹操不是安分的人,清平岁月,社会规则不给他折腾的空间,他就极力破坏,成为奸贼。但乱世就不同了,人人都在作乱,曹操的英雄才气发挥出来,可以将这些宵小之徒一一剪除,为安定的生活铺路。这也对应曹操的自我评价:“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作为对照,《世说新语》对刘备只收录了这样一条评价:“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让刘备待在中原地区,只会添乱,治国是不行的;但刘备要是跑到地势险要的边境地区,成为割据势力,这个能力他还是有的——这个吐槽真是精准又刻薄。

“言语门”里讲了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但细节与流行的版本有微妙不同。最重要的是,《世说新语》里曹操听了孔融的求情,就“惭而赦之”,并没提曹操设计圈套,借刘表之刀杀祢衡的事。

“捷悟门”里,杨修是频频出现的人物。曹操在大门上加“活”字,只有杨修看出曹操是嫌门阔大;曹操在奶酥盒子上写个“合”字,杨修拿过来就吃,说曹公是让我们一人一口啊……这些后来编入《三国演义》的故事,也都见于《世说新语》。

匈奴使者回答:“魏王清雅的气场非同寻常,可是床边握刀的人,才是英雄啊。”(李云中/绘)

曹操和杨修经过曹娥碑,发现背面题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说:“知道。”曹操说:“你别说,我想想。”

走了30里,曹操想明白了,和杨修各自拿出正确答案: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是个“绝”字;幼妇就是少女,少女合起来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起来是个“好”字;齑臼是腌咸菜的器皿,腌咸菜时要加入辛辣的调味料,所以齑臼经常要受辛,受辛合起来是“辤”(辞的异体)。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

于是曹操对杨修叹息说:“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三国演义》讲这个故事,变成了曹操想了许久后,让杨修说出正确答案,又删掉了曹操叹息的话,只说了句:“正合孤意!”——自愧不如没有了,甚至让人疑心,曹操其实根本没猜出谜底。

尤其是《世说新语》没提曹操杀杨修的事,因此这些就都成了轻快的小品,曹操也显得心胸挺宽广的。

“夙慧门”讲,开创魏晋清谈风气的学者何晏,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何晏父亲早死,曹操娶了他的母亲(网上所谓“曹魏爱人妻”,这是重要案例之一)。何晏小时候就漂亮又聪明,曹操非常喜欢他,给他的待遇和曹丕一样,甚至想收他做自己的儿子。7岁的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正方形,自己待在里面。人家问他干什么,何晏回答说:“何氏之庐也。”意思是,这是何家人的房子。曹操知道了,也不强求,就让何晏住回外面,但对他还是很好,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个小故事里,曹操虽然好色,但既爱才又体谅人情,非常大度。

清平岁月,社会规则不给曹操折腾的空间,他就极力破坏,成为奸贼。但乱世就不同了,人人都在作乱,曹操的英雄才气发挥出来,可以将这些宵小之徒一一剪除,为安定的生活铺路。

“假谲门”里,则一口气讲了5个曹操使诈的故事,第一个是: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曹操和袁绍年轻的时候,一起去抢人家的新娘子,逃跑时却迷了路,袁绍摔倒在荆棘丛中,动弹不得。曹操故意大喊:“偷新娘子的贼在这里!”袁绍吓坏了,瞬间被激发出最大潜能,一跃而起,好像是把自己扔出来似的。

这个故事表现了曹操的机警和袁绍的笨拙,并且好像预示着未来官渡之战的结局——可以想象,袁曹之争如果最终胜利者是袁绍,这个故事留下来的,一定会是另外一个版本。

如果站在新娘子的角度,这次劫持是个非常恐怖的事件,她最终命运如何,没有人知道。如果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人问一句:“那个可怜的女孩儿后来怎么样了?”是一件非常扫兴的事情。相反,像易中天老师这样,讲完故事再评论一句:“男孩子小时候不调皮捣蛋,将来没出息。”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世说新语》编撰者的想法显然和易老师类似。在他眼里,这个故事是“假谲”(虚假欺诈),夜梦杀人是“假谲”,望梅止渴也是“假谲”……如果站在道德立场上,这个故事和夜梦杀人都应该批判,而望梅止渴不妨作为“善意的谎言”加以赞美。但《世说新语》根本没打算做这个区分。“假谲门”里还收入了王羲之(其实不是他)假装烂醉骗过王敦的故事,温峤用玉镜台成就姻缘的故事,谢安用小赌怡情的方式帮助谢玄改掉女性化生活习惯的故事……总之,这些骗人的故事都很有趣,什么道德、意义,还有历史正确性,都随它去吧。

曹操以奸诈著名,于是大量或真或假的奸诈故事,就都堆积到他身上。但这算不算是一种丑化,却有点难说。因为除了受害人本人,作为读者来说,看各种奸诈故事,把自己代入那个作恶者,有时甚至会有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这个体验和道德无关。当历史书被当作文学阅读的时候,这一点就变得格外突出。文学是“道德悬置的领域”,读者可以更加无拘无束地表达这种喜爱。

《世说新语》是注重趣味的书,并没有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曹操的义务。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演义》看待曹操的态度,与此一脉相承。当然罗贯中心目中,曹操要坏得多,但他塑造曹操,也是挑有趣的坏事写。比如虚构了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后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细节,这话一听就特别震撼。但对曹操真干过的一些暴行,他描写的兴趣却不大。

现代人读那段历史,最覺触目惊心的,恐怕是曹操杀戮平民时手段之凶暴。在徐州“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是最著名的,此外屠城、杀降的记录还有很多。而且可以肯定,史书记录远远少于实际屠杀次数,因为曹操制定了这样的规则:“围而后降者不赦。”所以有一次攻破围城后没有屠杀,《三国志》特意当作正面案例记了下来。换言之,曹军的屠城,是走流程的事,往往不必留痕。

然而落到纸面上,不但《世说新语》里不聊这些事,《三国演义》写到曹操屠城,也一样很敷衍。所以《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凶暴,实际上给人的印象远不如正史深刻。后世有人只强调小说中曹操的某些劣迹并不存在,或许可以套用这个著名的笑话:

曹操:“我要杀死十万徐州人和一个杀猪的。”

陈宫:“为什么杀一个杀猪的?”

曹操:“我就说没有人关心那十万徐州人。”

猜你喜欢

杨修袁绍匈奴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眼力与气度
袁绍其实不无能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飞将军抗匈奴
浅谈杨修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