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娘
2021-03-16张中行
张中行
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批注1:这里对汪大娘进行外貌描写,“四十多岁”“中等身材”“朴实”等词勾勒了一个老实的中年妇女形象,“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可见汪大娘应是一个做事刻板单一、不知变通但脚踏实地的人。“很少嘻笑”可见她是一个矜持且稳重的人。短短几句话,我们看到了汪大娘身上具有一个用人所需要的性格特征:做事认真、朴实、稳重、脚踏实地、勤快。】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李家是汉族,夫妇都是进士之后,门第不低。不过不管门第如何高,这出身总是旗人下的皇帝所赐。而今,旗下人成为用人,并且依世俗之例,呼家主人夫妇为老爷、太太,子为少爷,女为小姐,子妇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
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批注2:汪大娘的这种行为看起来有一些蛮横无理,但正是因为汪大娘固执的坚持,才为李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这种“铁腕”可以看出汪大娘的正直憨厚。不过她的这种正直憨厚也一下子提高了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孩子们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惧她三分。这为后文写大少奶奶对汪大娘的评价作铺垫。】
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批注3:李家长媳张玉婷的话似乎有些前后矛盾,前半段是在抱怨汪大娘的严厉和“爱管闲事”;后半段则话锋突然一转,说她“人真好,一辈子也没见过比她更直的”。实际上细细品来,就会知道这段逻辑不通的话都是在夸汪大娘,夸她严厉、心善、正直。】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解救之道同于应付高考,是抓紧时间温习。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批注4:从这一准备过程如同应付高考一般,可见一家人对这件事的重视。从家中几乎所有人都动员,可见一家人的团结及对汪大娘回答不出来的担心。这一段话的表达也很巧妙,所用句子都较为短小,给人以特别短促而心急的感觉,让读者也能真切感受到一家人的着急。】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渡过了。
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渡过了。
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批注5:“一晃十几年”可见时隔之久。从对汪大娘的情况的种种猜测,可见“我”对汪大娘的担心与思念。这种思念而不得见的心情是很忧伤的,作者在表达情感时用的是“不敢去”,因为害怕去了后见不到汪大娘,或者听到了关于汪大娘不好的消息,所以宁可不去见,也不愿知道汪大娘的真實情况,因为“我”真的不想再接受“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批注6:文章的最后以一个问题结尾,相信许多读者会有所深思。“读书明理”在汪大娘这里似乎并不成立。实际上,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符合“读书明理”呢?古有王衍、杨再思、冯道、蔡京、秦桧、严嵩等;今也有许多高学历但道德严重不过关的学者和官场之人。据此看来,读书人也不一定明理。】
(选自《语文读本》,有修改)
生活中,常有一些普通人,给我们的生命留下了不普通的痕迹。刚来深圳时,我和父母一家三人蜗居在龙岗城中村一间四十多平米的房子里,十分压抑,家境并不富裕,因对城市的各种不适应,家里争吵不停。我无法忍受,经常逃走,要么去公园,要么就是去楼下热干面小馆。热干面,是我对家乡的记忆,这家店做得十分正宗,我一周至少来三次,每次都能见到老板。据了解,他也姓李,湖北荆门人,十分祥和。时间久了,彼此都很熟,常常聊天,他明显不把我当小孩儿,什么话都说,我感觉我们是跨了年龄却心境相同的哥们。2017年,家中似乎所有悲伤的事儿都聚集在了一起,我没能坚强地应对,伤心时还是会选择来这吃面、聊天。老板的笑容似乎一成不变,像是被刻上去似的——但又是那么真诚。虽然我点的只有热干面,但他一般都会再送我一小碗高汤。温暖,沁人心脾,我现在的积极乐观,可能有他很大一份功劳吧。后来我和家人搬来宝安,很久都没见过他。这个暑假末,因一些事回到龙岗,我看到面馆仍伫立于此,好像我永不倒的避风港,一进门他就认出了我,谈会儿天,告诉他我的现状,他回馈我的仍是笑脸、热干面、高汤……
那些人
李骏辉
我们永远都无法忘记
那些人
用手臂和苹果
围成一片岛屿
还将所有的黑夜
都拽进手心
毛孔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温暖
又缓缓汇成圣洁河流
打湿你看似无法愈合的伤痛
让你相信世界心跳的存在
你才能在深沟中
遥望一望无际的夜空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李骏辉、王诗雨、刘紫若,指导教师:朱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