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东莞城区内涝特征及与降雨关系分析
2021-03-16姜晓岑莫伟强尹淑娴
姜晓岑,莫伟强,尹淑娴
(东莞市气象局,广东东莞 523086)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排水不畅导致城市内产生积水的灾害现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现有研究通过分析暴雨个例、结合气象、地理和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探讨了内涝的成因和治理方法[2-5]。天津[6]、北京[7]、武汉[8]、南昌[9]等城市根据各地的城市建设情况,通过建立数学评估模型、数值仿真模拟监测系统等方式,对内涝灾害进行了评估、模拟和预报预测。西安、湛江、南宁等城市使用内涝监测资料和降雨资料等,对内涝分布特征、积水与降雨特性进行了总结[10-12]。
东莞市气候温暖,雨量充足,降雨多集中在4—9月,年平均降雨量约1 831.6 mm,最大年降雨量达 2 710.9 mm(2008年),年平均暴雨日8~9 d,历史最多的年暴雨日达15 d(1966年)。同时,东莞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城区片(东城、莞城、南城、万江)位于西部偏北地区,强降水发生时较易发生积涝,但目前尚未对东莞城市内涝特征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使用东莞城市内涝预报验证系统提供的2017—2019年积水和降雨资料、SWIFT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广州雷达基本反射率资料,对东莞城区的内涝特征及与降雨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便为今后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参考。
1 内涝监测系统简介及内涝概况
1.1 内涝监测系统
2017年至今,东莞城区共设置了18个内涝监测点,主要通过压力式内涝水位探头、雨量计、摄像头进行自动探测,观测到雨量或积水数据时,内涝水位监测、雨量数据和现场图片每5 min上传一次至东莞城市内涝预报验证系统,无降雨时则每天 08:00、20:00(北京时,下同)进行图片上传,文中使用的积水水位和降雨数据均来自该系统。
1.2 内涝概况
以积水深度达0.15 m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30 min为一次内涝事件的标准,2017年3月—2019年9月,全市18个内涝监测点中有15个点监测到内涝事件,共163次,最多为鸿福西路的41次。由于东莞内涝监测点主要分布在城市路边或交叉路口附近,参考以往对于内涝积水阈值的研究[13-15],道路石沿高约0.15 m,汽车排气口高在0.25~0.35 m,进气口高在0.44~0.8 m,最终选取内涝等级阈值为:积水深度0.15~0.25 m为轻度内涝、0.25~0.4 m为中度内涝、0.4 m以上为重度内涝,经统计,共监测到轻度内涝20次,中度内涝58次,重度内涝85次(表1),可见东莞城区内涝发生频繁,且重度内涝较多。
内涝与强降水密切相关,东莞内涝事件发生在1、3—10月,其中,96%发生在4—9月,前汛期(4—6月)多于后汛期(7—9月),以 5月最多,有37次,其次为4月,有33次。
表1 各站点内涝总次数及各内涝等级次数
2 内涝积水与降雨的关系特征
2.1 最大积水深度与降雨的关系
由于部分内涝点监测到的内涝事件较少,所以选取内涝次数前5的站点进行最大积水深度与降雨量关系的分析(表2)。总体上,各站点最大积水深度与1 h最大降雨量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普遍在0.7以上,其次为积水峰值雨量和30 min最大降雨量,可见,与长时间降雨相比,短时强降雨更易引起积水较深的内涝。
表2 各站点积水深度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
5个站点中,鸿福西路、凯旋门、雍华庭站的积水深度与1 h最大降雨量的相关性最好,鸿福西路和凯旋门站相关系数分别达0.799 3和0.793 5,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东阳学校则与30 min最大降雨量的相关性最大;八达路站的积水深度与5 min最大降雨量的相关性较大,但是相关系数值均较小,这可能与数据偏少有关。
图1 鸿福西路站(a)和凯旋门站(b)的积水深度与1 h降雨量的相关关系
由于1 h最大降雨量与积水深度的相关性最好,所以结合1.2节中的3级内涝标准,计算得到5个站点的1 h降雨量的内涝风险阈值(表3)。可以看到,当1 h降雨量在11.8~23.0 mm时,城区大部分站点可能出现轻度内涝,当1 h雨量达27.6 mm以上时,大部分站点可达中度内涝等级,此时也已经达到短时强降水的标准;当1 h降雨量在51.2 mm以上时,大部分站点将可能出现重度内涝,这一结论对预报员发布暴雨预警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3 一小时降雨量的内涝风险阈值 mm
2.2 积水时长与降雨的关系
通过计算积水时长与30 min、1 h最大雨量、过程总雨量的相关系数发现,过程总雨量和1 h降雨量都对长时间积水有较明显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积水持续时间与过程总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平均相关系数约0.633,最大相关系数为凯旋门的0.903;与1 h最大降雨量的平均相关系数约0.430 6,相关系数偏小;一定程度上说明过程总雨量较大更易导致内涝长时间维持。同时,积水时长与最大积水深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平均相关系数约0.402 9),表现最明显的站点为鸿福西路站,相关系数为0.589 3。
2.3 积水深度与降雨的时间变化关系
对163次内涝事件统计发现,积水一般滞后降雨约5~30 min出现,平均滞后时间约20 min,出现积水时,累积雨量在0.6~64.6 mm,平均累积雨量为17.8 mm。积水峰值要滞后于5和30 min;积水峰值平均滞后5 min雨量峰值约34 min,滞后30 min雨量峰值约22 min;与1 h雨量峰值同时出现或提前于1 h雨量峰值出现,未表现出明显的滞后。
由鸿福西路监测站2019年4月20日11:40—16:45积水深度和降雨的时间变化曲线(图2),可以较明显地看出积水深度曲线的峰值落后于5和30 min降雨量峰值,而与1 h降雨的峰值则几乎同时出现。
图2 鸿福西路站的积水深度与降雨量的时间变化
3 致涝暴雨个例分析
2017年9月1日02:00 1716号台风“玛娃”在台湾西南部海面生成,前期路径曲折,但整体以西北行为主,3日21:30前后“玛娃”在广东汕尾陆丰市沿海登陆,受其环流影响,东莞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图3a),3日20:00—4日 20:00全市自动气象站观测到最大日雨量220 mm,城区最大日雨量191.6 mm,2017年已建的8个城区内涝站点中6个站监测到内涝事件,且均达中度以上内涝等级,5个达重度内涝,位于城区强降雨中心的港口大道站(图3a,编号12)监测到了东莞城市内涝的最大积水深度1.67 m,凯旋门站(图3a,编号3)监测到最长积水时间13 h 40 min。
分析该次过程的大气环流场发现,台风“玛娃”200 hPa辐散中心位于其西南侧,925 hPa强辐合中心位于其中心附近,随着“玛娃”向东莞靠近,4日08:00—14:00东莞位于 200 hPa强辐散中心、925 hPa强辐合中心附近,500 hPa东莞主要受台风环流控制,850 hPa受台风切变控制,垂直抬升条件好;4日在台风环流影响下,700、850 hPa湿度明显增大,水汽充足;广东南部海面最大CAPE值维持在2 700 J/kg以上,近地面西南风持续向陆地输送暖湿气流,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图略)。地面瞬时风场上,4日08:00—11:00珠江口附近南风加大并向东莞汇合(图3c),08:00—09:00城区附近多波动,促进了局地强雷雨的发展,09:00—11:00时受偏北、西北气流影响,城区附近波动长时间维持,利于局地对流发展的同时也利于广州一带雷雨云团南下影响东莞。
4日04:30前后“玛娃”靠近东莞,东莞市境内的雷雨云团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发展,07:30起城区附近降雨回波加强并南压,08:12—09:00强降雨中心回波值达55~60 dBz(图3b),各内涝点普遍在 08:05—08:55之间、滞后降雨约20~30 min出现积水(图 4a),08:20—09:00间最大5 min降雨量11.4~18.4 mm、30 min降雨量达35.6~97 mm,短时强降雨导致各内涝点积水迅速达中、重度内涝等级;09:00—11:00城区的雷雨回波强度维持,同时广州一带发展起来的强雷雨回波持续向东莞境内移动,持续的强降雨使09:00—10:00间各内涝点1 h降雨量达峰值(图4b),其中4个点达100 mm以上,最大值为鸿福西路的116.4 mm,各站点的积水深度在1 h雨量峰值前后约5~15 min内也普遍达到峰值;11:00后降雨强度渐趋减弱,直至20:00后台风中心远离,降雨趋于结束,期间总雨量相对较小、降雨持续时间短的东阳学校、八达路和雍华庭站的积水在11:00前后逐渐退去,总雨量大值中心附近、降雨持续时间较长的鸿福西路、凯旋门和港口大道站的积水则长时间维持(图3a、图4)。除了降雨因素外,内涝也受地理位置、排水系统建设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港口大道站出现内涝后较长时间的维持在重度内涝等级,与其所处位置地势较低(海拔高度0.56 m)也有关。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该次致涝暴雨在台风影响的有动力、水汽和热力环境下,局地波动长时间维持,促进局地对流发展,使降雨具有累计雨量多、小时雨强大的特点,导致城区出现中、重度内涝。与统计特征表现一致的是,短时强降雨使城区内涝积水较深,过程总雨量大导致内涝积水长时间维持。
图3 2017年9月3日20:00—4日20:00累计雨量(数字为表1中站点编号,单位:mm)(a)、9月4日08:48广州雷达1.5°仰角基本反射率(单位:dBz)(b)、9月4日09:00地面瞬时风场(单位:m/s)(c)
图4 9月4日07:35—21:55不同站点的积水深度(a)和1 h降雨量(b)的时间变化
4 结论
1)东莞城区内涝发生频繁,重度内涝较多,内涝事件多发生在前汛期(4—6月),以5月最多。
2)与长时间降雨相比,短时强降雨更易导致城区积水较深的内涝。表现为最大积水深度与1 h最大降雨量的相关性最好,其次为积水峰值雨量和30 min最大降雨量,与累积雨量的相关性稍小。
3)1 h降雨量达27.6 mm以上时,城区大部可达中度内涝等级;1 h降雨量在51.2 mm以上时,城区大部将可能出现重度内涝,对发布暴雨预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过程总雨量和小时降雨量都对长时间积水有影响,但过程总雨量较大更易导致内涝长时间维持。积水一般滞后降雨约5~30 min出现,平均滞后约20 min,出现积水时,平均累积雨量17.8 mm。积水峰值平均滞后5 min雨量峰值约滞后34 min,滞后30 min雨量峰值约滞后22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