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工程案例”车辆专业本科教学实验改革探索
——以“空气弹簧性能实验”为例
2021-03-16魏政君姜长城李广龙李利平郑益谦
魏政君,姜长城,李广龙,李利平,郑益谦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0 引言
新工科建设浪潮下,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科实验教学内容应贴近工程实际,紧跟科研步伐,使其更具设计性、探索性、研究性的特征;实验教学模式因学生志趣而改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拓展学生实验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积极挑战学习上的难题,提升实验参与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素质能力[1-6]。
空气弹簧作为汽车空气悬架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优良性能对于提升乘坐舒适度,减少大型汽车对路面破坏起着关键的作用。空气弹簧在主要发达国家商用车中的配置率超过80%,而中国用车的配置率还非常低。空气弹簧作为减振元件已跨领域使用,如轨道交通、机械工业、防微振领域等[7]。广阔的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要求揭示了空气弹簧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鉴于此,将实际工程案例中的“空气弹簧性能实验”引入车辆工程本科实验,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正向研发为主线,借助翻转课堂,进行课前建模仿真,课中实验实施,课后总结答辩,在有限的实验课时下,将线上线下、虚实结合,促使教师主讲的课堂转变为学生实验的殿堂,将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个人能力培养的过程。
1 实验对象
空气弹簧是在柔性密闭气囊中充入压缩空气,利用气体非线性的受压恢复特性的非金属弹簧,其质量轻、摩擦少、隔振好、噪音低、高度可调,具有较好的行驶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7,8]。实验对象为某款双曲囊式橡胶空气弹簧,结构如图1 所示。其中的橡胶气囊由气密层橡胶、外表层橡胶、帘线层和成形钢丝圈硫化而成,是决定空气弹簧性能的关键部件[9-10]。
图1 实验对象
2 课前任务
实验课前任务,不能局限于狭义的实验,而是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相关的文献研读、建模、仿真、设计方案等,纵向拓展实验,增加内容吸引力、挑战度和探索性。看几十页书的学习效果不如动手完成一个作品来得深刻,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内容,更促使学生掌握现代CAE 工具,提升工程实践能力[11]。
以表1 基本参数为例,安排学生进行建模、仿真、实验准备等,明确整个任务流程。
表1 举例参数
2.1 建模仿真
根据参数,用三维建模软件,创建一个轴对称结构的双曲囊式空气弹簧数模,如图2 所示。导入Hypermesh中前处理,网格划分如图3 所示。在Abaqus 中进行设置计算,用流体单元模拟气体单元,赋予材料属性,将上、下盖板及卡环设置为刚体,利用rebar 单元模拟橡胶气囊中的帘线层,仿真过程中,固定下盖板,对上盖板施加垂向位移[12-13]。初始工作气压为0.4 MPa,初始工作高度为190 mm,定义受压为负方向,竖直位移量-30 mm~+30 mm,载荷-位移结果如图4 所示,应力云图如图5 所示。
图2 模型
图3 网格划分
图4 仿真结果
图5 应力云图
2.2 实验设计
利用MTS(Mechanical Testing & Simulation,以下简称MTS)测试仪,实验设计方案如图6 所示,空气弹簀下盖,通过设计的工装夹具与MTS 试验台下端的作动器连接。上盖通过工装与MTS 试验台的固定端相连接。压缩空气经过一系列阀门管路至空气弹簧内。在对空气弹簧垂直拉压循环下,传感器获得位移、压力,气囊内部压强等信号,由MTS 测试仪采集与处理。
图6 实验方案
3 课中实验实施
实验实施是实验课程的核心,将课前虚拟仿真与课中空气弹簧实验相结合,扬长避短,相互促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在实验中学习,在疑问中提高,在争辩中内化。
3.1 实验过程
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连接工装、管路等,实验现场如图7 所示。在台架上调整空气弹簧至工况要求的初始工作高度,设置空气压缩机输出压力,打开阀门对空气弹簧充气至初始气压,并检查压降,确保气密性。
图7 实验现场
在MTS 测试软件中,编制静态、动态下的特性测试程序。静态特性实验,采用位移控制模式,压缩为负方向,控制传动器以5 mm/min 的速率缓慢在-30 mm ~+30 mm 之间垂直循环拉压。动态特性实验,激励振幅为2 mm,激励频率为0.5 ~18 Hz,步长为0.5 Hz,在不同频率下进行垂直振动。MTS 测试系统采集循环过程的载荷、位移、压强信号并处理。
3.2 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不仅仅是验证,也是正向设计,或是研究模型获得参数的重要途经,如需要的空气弹簧有效面积、面积变化率等结构参数主要靠实验直接或间接获取。通过实验明确参数对性能的影响以正确指导空气弹簧设计,减少反复试制,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结果如图8 所示,在工作压力0.4 MPa 下,随初始高度降低,其有效的气体承载面更大,即空气弹簧的有效面积更大,故承载能力增大。迟滞回线在极限位移处均存在尖角效应,190 mm 的工作高度的曲线迟滞损耗较大。对比190 mm 初始高度下的静态刚度仿真与实验结果,整体斜率偏差较小。有限元法获取的仿真结果的迟滞效应不明显,而试验法实验结果呈现明显的迟滞效应,这是仿真中忽略了橡胶气囊的材料非线性,此时弹簧载荷主要由压缩空气反作用力决定,载荷-位移趋于一条直线。
图8 静态刚度
空气弹簧支承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囊内气压与有效面积。根据测得囊内气压,间接获取有效面积,见图9、图10,空气弹簧内部气体压力在初始气压0.4 MPa 附近变化,在压缩行程,压力逐渐升高,在拉伸行程,压力逐渐降低。初始工作高度为190 mm 的气压曲线随位移的变化更为明显,非线性更强。这是由于较低的初始工作高度使空气弹簧内部体积量较小,其调节压力波动的能力较弱。从图10 可知,有效面积随则压缩位移的增大而增大,空气弹簧的承载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与图8 结果具有相同的趋势。当初始气压相同时,初始工作高度越低,其有效面积也越大。
图9 囊内气压
图10 有效面积
动态刚度具有明显的频率相关性,实验结果如图11所示,动态刚度要大于静态刚度,不同的初始工作高度,其动态刚度量值虽然不同,但其整体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大,动态刚度量值逐渐增大。在汽车正常工作频率18 Hz 范围内时,动刚度整体的平稳缓慢增加有利于保持较低的固有频率,以获得更好的隔振性能,提高乘坐舒适性。
图11 动态刚度
4 课后总结拓展
4.1 总结答辩
课后,教师与学生都要进行总结、评价、反思,形成有效的闭环反馈。学生总结报告涵盖课前、课中的内容,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并以答辩的形式结课。课程评价注重整个过程质量监控,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达成情况。
4.2 实验拓展
必修的第一课堂完成,顺势而为地引导学生进入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学以致用,深度科研,进一步锻炼自己,最终结出果实。
(1)研究附加辅助气室对空气弹簧隔振性能的影响。不同辅助气室体积下、在空气弹簧与附加气室之间设置阻尼装置,研究其对动静态特性影响。
(2)用试验法、有限元法、图解法等,研究影响参数变化下的性能变化,如:不同初始压力、不同帘线角、帘线层数、皮囊长度影响下的空气弹簧载荷-位移关系,动态刚度的变化情况。
(3)研究空气弹簧在空气悬架实验台架上的高度自适应调节的原理,进而拓展到刚度调节、阻尼调节等主动控制方面的实现方法。
5 结语
将工程案例实验内容引入车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借助翻转课堂模式,沿着工程正向研发的逻辑顺序,进行课前建模仿真、课中实验分析、课后总结答辩,强化学生工程意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实验准备更充分,使其更能在课堂中得心应手,树立自信,更加主动学习实验探索。在有限的宝贵的课堂时间里,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验机会,探索更多的知识,进行更深的交流,有效锻炼其工程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