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籍图式在釉下五彩瓷中的应用
2021-03-16荣韬
荣 韬
(醴陵新世纪艺术馆有限公司,新世纪艺术馆,醴陵,412200 )
0 引言
古籍善本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国家传承文明和凝聚智慧的使命,他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造纸术、印刷术、书籍版式与装帧、字体、书籍美学、古籍鉴赏等内容均涵盖其中,这座巨大的文化宝库有待我们保护和传承,更值得去开发和利用。通过“汲古慧今”的方式,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成为历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以“哲匠精神”为使命,探索古籍文化元素和醴陵釉下彩陶瓷工艺相融合的可能性,尝试将古籍文化元素应用在醴陵釉下彩陶瓷上,在挖掘古籍文化当代意义的同时,丰富醴陵釉下彩陶瓷艺术语言。
1. “古籍”的概念及在当下的社会价值
1.1 “古籍”的概念
“古”是相对于“今”而言的,只要是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古籍,亦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是指书写或者印刷于1912年之前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样式的存世纸质文物、文献、书籍、资料等[1]。据《中国古籍总目》[2]记载,我国古籍存世总量大约20万种,可谓浩如烟海。根据传统的分类标准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它不仅涵盖了中国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也包括其他特种文献,如简册、帛书、金石拓片、舆图等。
1.2 对“古籍”的初认识
曾记得大学时,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藏书之家》走进校园活动,让我初识风雨天一阁的飘摇境遇,也读懂藏书人范容的坚守和信念。2012年,我关注了匡时天价拍卖,包含了海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在内的近五百册过云楼藏书,堪称“宋代大百科全书”,让我领略了宋版古籍寸页寸金的文物价值和文献学术价值。不久前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引发海内外一波“典籍热”,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个节目通过试听媒介等创意普及的方式将“古籍”的语言转化成了“大众”的语言,做到了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大众重新接受古籍文化的滋养。
1.3 “古籍”在当下的社会价值
长期以来,国内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古籍的藏与用之间的矛盾,绝大多数将其存放在库里,因为历经数千年的古籍非常脆弱,经不起翻阅等直接接触的摧残。古籍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献,在其流转储存的过程中难免会遭受纸张自身老化和脆化,以及外部环境如火、水、虫等因素的损毁[3]。一旦损毁,所记载的内容将发生不可逆的消失,文化传承将随之中断,所以在当下,古籍善本难得一阅。
当代中国科技文明飞速发展,依托现代数字化技术,建立了古籍书目数据库和古籍书影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共享了部分古籍文化。那么在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度里,古籍该如何发挥出他应有的价值?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中,提出了一个让当代文化人关注的命题,即如何让束之高阁的古籍“活”起来?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古籍善本在当下的社会价值和美学意义?
2. 釉下五彩瓷的特征
醴陵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素有“瓷城”美誉,醴陵釉下彩瓷是在长沙窑的基础上再创造成多色的釉下彩绘,突破了唐代长沙窑釉下单一彩绘和元代景德镇青花或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从而进入五彩缤纷的釉下世界。醴陵釉下彩是利用特制的高温釉下彩颜料在高白泥釉成型的素坯上彩绘后,再次施釉入窑经1380 ℃高温烧制而成[4]。高温使釉下颜料中的熔融物与熔融状态下的坯釉融合,让瓷质呈现白润光泽。釉下五彩瓷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由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决定,釉下五彩瓷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画面花色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古籍元素应用于釉下五彩瓷,有利于让古籍文化和图式更好的流传和传播。 (2)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能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有类似玉的润泽和光彩。
(3)釉下五彩色彩呈现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等特点,可以根据古籍元素的版本、样式、装帧等要求,丰富其色彩表现,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3. 古籍图式在釉下五彩瓷的应用
古籍图式的应用和表现与醴陵釉下彩绘有着重要的契合点,例如白描法、书法、汾水法、堆釉法,都有着高古脱俗的气质。无论是从概念表达,媒介的运用,还是技法的拓展都是符合古籍的文化气质。作为传统工艺美术,釉下彩陶瓷从创作的视觉经验上与传统纸上绘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温润如玉的立体瓷胎上呈现的图式更具仪式感和现代性。为了使作品更好地达到形式和内容、技术和艺术的融合统一的效果,需要专门进行器型设计和画面设计,在创作内容和工艺技法上反复斟酌。特进行如下归纳:
(1)关于器型设计
陶瓷的器型是纹饰和色彩的载体,同时兼具独立的审美价值。陶瓷作品(见图1)选用醴陵釉下高白泥为原料,采用翻模注浆的工艺制作泥坯,设计开发成系列造型形态。以古籍中的分类“经史子集”相对应设计成瓶身饱满,两个瓶口处束形如茶杯,张弛有度,开合有度。瓶口的杯型处施以高温青釉,强化真实的艺术观感。
图1 作品效果图
(2)关于创作内容和画面设计
根据中国古籍的分类方法,按“经史子集”四部 ,整理不同器型所要表达的对象,例如子部,首先查找古籍分类关于子部的有关诸子百家、艺术、宗教、医学等方面的资料,搜集图文资料。通过虚实处理、黑白对比,不同版别、不同刻本、不同字体,经过艺术处理,达到心中的期望。为了使作品风格和谐统一,先设计后彩绘,对于作品空间进行大胆布置,精心剪裁。通过对古籍元素有意识的提炼、设计、打散、错位、重组,构筑出一座带有构成意味的“书山”形式,营造一种重置经典图式视觉机制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从传统古籍中汲取的偏写实的技巧来塑造实物感虚设真实,同时隐含对图式选择的主观性和设计性,传达对当下问题的思考。
(3)关于工艺技法
彩绘赋予釉下五彩瓷灵魂和生命。色彩是作品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醴陵釉下彩最独特的施色技法就是分水工艺,它与中国的工笔画中的三矾九染的渲染理念相同,可以达到细腻而厚重的色彩效果。在古籍的封面,题签,书法碑拓等画面中多处都会用到分水工艺。分水部分需要用笔触渲染,再调复色以积水法、罩染法和接色法薄汾多遍,层层叠加,营造出既有厚度又有微妙变化的高古的艺术效果,使高温釉下颜色和温润如玉的瓷胎融合统一。古籍的装帧样式和排版格式需要用特制的油墨线和颜色线来表现,它具有在瓷胎上阻水的功能,为颜色汾水之用。但在勾勒之时依旧要把握节奏感和韵律感,讲究“骨法用笔”,摒弃死板呆滞的线条。古籍的版刻书法、文人书迹、书法碑拓、篆刻等元素,都要求做到深入的研究,并且掌握篆书、隶书、楷书、魏碑、篆刻、雕版体等多种字体的书写状态。尤其是在制作书法碑拓效果时,逆向思维对特制油墨书写创作,再以汾水工艺平铺施色,高温烧成后油墨挥发,形成了黑底白字的碑拓效果,增添了画面的艺术价值和人文趣味。
4. 古籍图式融合釉下五彩瓷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4.1 艺术特色
陶瓷作品表达了古籍文化蕴含的的自内而外的独特美感,散发着一股优雅的书卷气息。古籍文化以“经史子集”四部,分别对应不同的陶瓷器型,分开创作又合而为一。古籍元素始终贯穿于创作中,对于古籍元素的表达并非机械的拿来和照搬,而是理解消化的有意味的艺术化应用。在构思创意上,大胆处理点线面带来的节奏感,营造一种有意味的“书山”的形式。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审美要求,建构了一种游弋于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性的艺术趣味。在工艺表现上,立足醴陵釉下彩陶瓷的工艺特色,综合融入分水、白描、色釉、堆彩等多种技法和中国书法的多种表现形式,拓宽了醴陵釉下彩工艺表现的多样性。在色彩运用上,利用釉下彩艳而不俗的色彩优势,赋予作品古而新的文化厚重感和现代感,既有质朴大气、古典厚重之美,又兼具现代审美意识。
4.2 艺术价值
通过以古籍文化元素为题材的醴陵釉下彩陶瓷的创作,突出了笔者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传播和彰显了古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及醴陵釉下彩的艺术魅力。深入挖掘古籍文化宝库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价值,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效整合。将现代审美意识和情感融入工艺表达,突破传统工艺美术在艺术表现上的局限,激活古籍善本新生命,彰显非遗文化新气象。通过对古籍文化元素的汲取应用,醴陵釉下彩陶瓷找到了借鉴和表达传统古籍文化的端口,对于醴陵陶瓷在传统美学精神传承和文化格调升华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5 结语
中国传统的古籍文化元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整理和提炼中国传统古籍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陶瓷烧制技艺和工艺特色,旨在传播和彰显中国古籍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精神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烧制工艺,同时也表达作者的艺术创作风格。还能召唤身处信息高速化、数字化状态下的被媒体、图像、视频包裹着的人们,找寻那份渐行渐远的书卷气息,重拾久违的带有人文情怀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