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渔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对广东的启示
2021-03-16吴锦辉
吴锦辉
(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广东 惠州 516081)
日本坐落在太平洋北部,四周海洋包围,是典型的海洋国家,国土面积37.8万km2,在国际上排第61位,而其专属领水海域面积位居世界前6位,总产量排世界第4位,为4.8%[1]。日本的陆域资源相对贫乏,但海洋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其产量占日本全部渔业90%以上,因此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产品是日本国民饮食中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品在日本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
1 日本渔业产业发展概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其渔业产量也大幅度提升,特别是远洋渔业产量增长快速,日本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沿海渔业产业也随着发展起来[3]。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渔业产量约为1261万t,占据世界渔业第1位。然而从20世纪80年初开始,日本实行370.5km专属经济区制度、捕捞水域受限,以及渔业劳动力老龄化等现象,日本的渔业产业开始出现下降趋势,随后日本将渔业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到近海,并开始鼓励发展养殖业,促使日本海水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但整体产量及产值仍处于下降趋势。
1.1 捕捞业与养殖业
日本的海洋捕捞产业十分发达,曾占据世界第1,约占世界渔获量的1/6,大部分水产品供应都来自捕捞。因此,日本更加注重捕捞业在渔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捕捞为主的产业结构上百年来始终未发生改变。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渔获量急剧下降,已从1980年间的年均1059万t下降至2018年的336万t(图1),全球排名第8位。主要捕捞区域在太平洋西北部海域,捕捞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6.02%。从捕捞种类看,主要是贝类(占57.16%),中上层鱼类(占40.62%)为次的捕捞品种结构。从捕捞到的品种产值分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是贝类,其次是底层鱼类,中上层鱼类价值最小。在日本渔业经济领域中远洋渔业曾经是效益最好的领域,伴随着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的恶化与减弱以及各国专属经济区的划定,日本远洋产业受到极大冲击(图2)。
图1 2013—2018年日本捕捞业产量
图2 2013—2018年日本远洋渔业产量
日本水产养殖业在渔业产业体系中处于辅助地位,近年来,养殖业产量在100万t左右。其中,鲷科鱼、蚝、紫菜、贝类等5个品种,约占总养殖产量的80%。2018年日本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100万t,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1.92%(图3)。其中,鱼类产量24.95万t,同比增长0.75%;贝类产量35.11万t,同比增长13.47%;海鞘类产量1.20万t,同比减少了39.09%。虾类养殖0.15万t,同比增长9.16%。
图3 2013—2018年日本养殖业产量
依据《日本白皮书》数据,2013年日本海洋渔业总产值为14396亿日元,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了215亿日元(2%)。海洋捕捞的产值为9480亿日元,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了322亿日元(4%)。从品种上看,银鱼以及长鳍金枪鱼等品种的产值呈下降趋势,而鲑鱼以及鱿鱼等水产品的产值呈上升趋势。海水养殖业产值为4059亿日元,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73亿日元(2%)。从种类上看,紫菜、裙带菜等的生产价值下降。至2018年国内海洋渔业总产值为15579亿日元,比上一年度下降482亿日元(图4)。海洋捕捞产值下降235亿日元,至9379亿日元;海产养殖业产值下降191亿日元,至5060亿日元;淡水养殖业产值下降56亿日元,至1141亿日元。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饲料的主要原料鱼粉受市场进口影响较大,价格也有很大变动,在日本海水养殖业中饲料费用占总成本的60%,养殖过程中饲料成本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成本。随着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在日本渔业中不可缺少的燃油成本约占总成本20%,对渔业经营者来说影响也很较大。
图4 2013—2018年日本海洋渔业产值
1.2 水产品加工
水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人体中所需的优质动物蛋白质来源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水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水产品的质量容易受生产、加工、贮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给老百姓膳食生活中提供健康、安全、高品质的水产品,是水产市场建设者和管理者重要的职责。日本政府及国民非常重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日本的水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不但体现在其对水产品的深加工上,还体现在水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上,大大提高水产品综合价值。
1.3 水产流通贸易
全国各地的水产品都是由直接或经过加工后销售到消费地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及零售商后才送到消费者手里。在水产品的流通中,需要经常冷冻冷藏保存新鲜度,同时对各种各样的渔获物质量上进行细致的评价。由于要对渔获物进行分类,所以流通成本较高,同时也促进了日本的第二产业发展。一般来说,被捕捞的水产品首先是在临近海港的产地批发市场收货,通过按品种、大小、质量等分类后出售给产地发货商和加工商等。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日本水产品批发市场和中间商的总数量在减少。部分消费者也直接通过互联网平台从渔业者中获取,这种市场外的流通方式在不断增加。
1.4 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是渔业的新兴产业,在全球非常流行,日本大约有7亿垂钓者从事休闲渔业活动,其中包括与休闲有关的利用沿海渔业资源[4]。休闲渔业不仅能推动渔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人民身心健康,因此休闲渔业产业在各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在全球产量可观,在一些区域,休闲渔业的渔获量已超过商业渔业的渔获量,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渔业在经济和生态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5]。休闲渔业在日本非常受欢迎,根据日本《休闲白皮书》及网络研究的数据估算,2013—2017年休闲垂钓的人数从640万人增加到986万人。2015年对年龄在15~79岁的1000人进行调查,其中海洋垂钓者占48.7%,内陆海域垂钓者占33.6%,池塘垂钓者占17.7%。在不含鱼塘的天然水域,海洋钓鱼量为4875条(59.2%),内河水域钓鱼量为3360条(40.8%)。在垂钓的鱼类种属中,大马哈鱼占最多,其次为鲑鱼、鲈鱼等。
2 渔业资源保护
为了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措施,对渔业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在渔业资源管理中,必须通过资源量评估来估计资源丰度、渔获强度、水平和趋势,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1996年日本出台了《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控制法》法规。1997年1月,基于该法的总允许捕获量制度(TAC system)开始适用于6个物种。对于非TAC鱼类,要对其持续不间断地发布资源评价结果并召开审查会议,以期到2023年,80%的渔获量将受TAC制度的制约。为了促进渔民自觉遵守渔业资源管理,从2011起,国家和地级政府制定了资源管理指南并实施了资源管理制度,渔民及其团体制定并实施了资源管理计划,政府还引入了一些资源管理和稳定收入(目前是稳定渔业收入)的举措。1989—2018年,日本成立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有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和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主要从事金枪鱼物种和太平洋公海的太平洋秋刀鱼的管理。为维护日本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日本还与周边国家签定《日中渔业协定》及《日韩渔业协定》等。同时,还促进了预防、遏制、杜绝“三不”(不合法、不上报、不符合规定)的捕捞行为的国际间行动。要求收集对资源评估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渔获量信息,由地方邻导批示的渔业活动有义务提交渔获量记录报告,有捕鱼授权的渔业活动也有义务提交一份关于资源管理和渔场使用情况的报告,积极推广通过电子手段进行报告和收集渔获量信息的智能渔业活动。在每个地区,主要由地级养殖渔业中心实施鱼苗放流计划,将幼鱼养殖至一定大小,再进行放流,来修复生态海洋生态资源达到增加渔产资源。
3 日本渔业管理
2001年,在渔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日本制定了《渔业基本法》,作为整个渔业产业(包括加工和分销)综合目标的渔业政策指导方针。在此基本法的基础上还制定了“渔业基本计划”,作为中期渔业政策的指导方针。对于内陆水域渔业,2014年制定了《促进内陆水域捕捞法》,作为促进内河渔业的中期指导方针。为实现资源适度管理和渔业向增长型产业转变从而增加渔民收入以及建立年龄分布均衡的渔民就业制度,在2018年,渔业相关政策开始了改革,修订了《渔业法》,也修订了资源管理办法、捕捞许可、捕捞权等渔业生产基本制度。
为推进体制改革,日本加强了渔业生产基地建设。为了保持当地渔业的实力,对利用率较低的海域(渔场)通过与其它地区的新同行或是与其它行业进行资源整合来实现综合利用,通过海岸振兴计划和渔场综合利用来打造美丽渔村。推广和引进渔业以及水产养殖相关的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和无人机/机器人技术,还开发了可利用生产到分销数据的渔业数据协作平台,将渔业转变为增长型行业。倡导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使用海洋生态标签,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信息。
4 经验启示
通过对日本渔业经济发展概况的学习,对照广东目前渔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如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等,借鉴良策,对广东现代渔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4.1 打好生态修复攻坚战,推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持渔业资源及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在渔业管理制度及渔业资源保护等措施上下功夫,来保障水产品供应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控制渔业经济下滑的问题。其曾经遇到的问题与广东现实中存在问题有相似之处,其破解渔业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等经验也值得广东学习借鉴。
大量的实践证明,人工鱼礁鱼巢、海洋牧场、增殖放流等手段对渔业资源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因此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加大人工鱼礁、人工鱼巢、海洋牧场的建设,开展珍稀濒危水生资源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评估,加强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及迁徙廊道的保护和修复,在合适的区域设立渔业资源自然保护区,推进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修复,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及人工鱼礁区。广东省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的人工资源增殖放流规划,加大增殖渔业的扶持力度,扩大增殖品种的数量和范围,加强资源增殖放流监视监测。在增殖放流前期,做好放流水域鱼类品种和数量的摸底调查,根据调研结果实施精准放流鱼苗的种类和数量,确保水域的生态平衡,达到水生生物繁衍效果最大化。
4.2 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抓手在于远洋渔业和现代渔港建设。目前,广东省海洋渔船共50073艘,其中远洋捕捞船仅为229艘,呈现出小功率渔船多的特点,加剧了近海海域渔业资源的破坏。虽然广东省近年来在渔船改造和远洋渔业的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南沙渔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广东省现代渔业要“走出去”,还得积极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向农业部申请更多的国际捕捞配额及相关扶持政策,为企业和渔民争取远洋捕捞的优先权,制定远洋作业补贴制度,完善远洋作业保障和应急保险机制,确保渔民安全出海。同时还可利用卫星、互联网、智能科技、共享平台等技术方式对渔汛和鱼群运行轨迹进行定位监控和实时更新,对出海渔船进行作业监控,给远洋捕捞渔民提供便利,对渔船作业安全、违法行为、捕捞量等进行监控,扎实推动安全生产和生态保护两手抓两不误问题。另外,广东要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远洋捕捞作业渔船,扶持建造大型钢质海洋渔船,实施渔船改造工程,发展船上加工作业设备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收益,加大远洋捕捞装备研发投入,借鉴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组建适合远洋作业的现代化装备船队,降低单一渔船作业风险。同时,对现有的渔港进行改造扩建,建设符合远洋作业需要的现代化渔港和基地,提升渔港避风能力,提供仓储、加工、流通、补给、维修等功能,推动惠渔民措施,积极推动远洋捕捞产业。
4.3 强化科技兴渔,打造智慧渔业新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智能科技不断应用到很多领域,人类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智慧渔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现代互联网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智能化的手段运行的一种渔业新模式[6],是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广东渔业生产遇到的主要矛盾是渔业生产所需的生产成本(设备、人工、物流、生产资料等)不断攀升,与传统渔业的粗放生产、经验管理不协调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发展智慧渔业是降低生产成本,突破资源制约,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管理效能及发展现代渔业的必由之路。如,养鱼先养水,为鱼类创造健康的生长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水质因子,水体中如有害细菌多少、pH值高低、氨氮等指标都时刻影响养殖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广东大部分生产企业都采用人工监测,一旦未能及时监测到水体变化,就会对渔业经营者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建立智能化在线实时监测系统是现代智慧渔业管理者必然选择。同时,从水产养殖到加工再到消费等不同环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极大地影响了水产品的流通与质量安全。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水产品产业链质量安全溯源平台,解决信息溯源、信息共享问题,确保水产品的流通与质量安全。
4.4 精准施策,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日本的实践证明,休闲渔业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因此,广东省现代渔业经济发展就要做好顶层设计。现代休闲渔业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涉及到农业、旅游、生态环保、渔政、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多方管理,缺乏责任主体和组织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的《广东省休闲渔业管理办法》在政策上规范了休闲渔业行业的相关规定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休闲渔业行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做到“保护生态”、“海上安全”、“交通”与休闲渔业间的协调发展,发展渔业资源修复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渔业和休闲渔业都是今后广东省休闲渔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除了政策设计外,政府还要在行业内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休闲渔业发展相关基金协会,帮助有创新、有发展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还可以制定相关的利好政策,积极引导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资本投入休闲渔业。
破解休闲渔业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关键在“精准实施”上下功夫;学习借鉴国际先进休闲渔业,凝聚国内行业精英,持续开展研究,进行休闲渔业旅游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农科教、科普、产学研联合与协作,将现代渔业产业园打造成为技术先进的休闲渔业体验区。推进“休闲渔业电商”的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推广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抖音等形式形成辐射效应,使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打破省际走向国际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介休闲渔业项目、租赁设施,引入闲置资金,整合乡村闲置劳动力共同打造现代休闲渔业体验式文化,让休闲渔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渔民致富、渔业经济发展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