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降钙素原监测在指导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治疗的应用价值

2021-03-16王霞惠

关键词:抗生素耐药监测

王霞惠

(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江苏 泰州 225411)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情通常较为严重,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差,再加上侵入性检查多,因此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较高,不仅加重患者病情,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另外ICU 患者在治疗期间容易出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尤其是多种耐药菌感染,也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会导致ICU 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还影响患者预后。常规抗生素治疗(将药物推荐剂量和医嘱要求作为基本依据,确定抗生素剂量)无法具体确定机体感染情况,所以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指导患者的抗生素治疗对于改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具有积极意义。血清降钙素原(PCT)为评价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临床指标,对ICU 患者实施血清PCT 动态监测发现,其血清PCT 水平普遍高于正常值[2]。因此,本文旨在对血清PCT 监测指导抗生素治疗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 年6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76 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8 例。纳入标准: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对临床3 种及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研究依从性良好,能够与医护人员之间配合,家属能够听从医护人员指导及配合。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恶性肿瘤者;精神状况较差,无法遵守研究规定等。对照组患者年龄39~76 岁,平均(57.35±12.42)岁;其中15 例为女性,23 例为男性;疾病类型:4 例为脓毒症,28 例为重症肺炎,6 例为腹膜炎。观察组患者年龄40~77 岁,平均(57.53±12.62)岁;其中16 例为女性,22 例为男性;疾病类型:4 例为脓毒症,27 例为重症肺炎,7 例为腹膜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即将药物推荐剂量和医嘱要求作为基本依据,确定抗生素剂量,并且用药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药物剂量进行增减。观察组患者则在血清PCT 的监测下开展抗生素治疗,即在用药第5、10、15 以及 20 天,分别对患者的PCT 水平进行检测,并且将血清PCT 水平作为基本依据,对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用量进行调整,在感染症状好转的前提下,当PCT 值下降1 μg/L 及以下,且连续3 d 降至治疗前浓度的35%时,可停止抗生素的使用。

1.3 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患者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统计治疗第 1、4、8、12、16 以及 20 天两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0 天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处理(2 000 r/min 离心5 min)后将上清液放置4 ℃中待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使用武汉新启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和配套试剂,以及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水平。③统计治疗第5、10、15 以及 20 天两组患者的血清PCT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分别为(6.75±1.34)d、(9.75±1.52)d,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6,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第4、8、12、16 以及20天时的抗生素使用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比较[例(%)]

2.2 炎症因子治疗第20 天两组患者血清IL-6、WBC、CRP 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血清PCT 水平与治疗第5 天相比,治疗第10、15、20 天两组患者PCT 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且治疗后第10、15、20 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 <0.05。IL-6:白介素-6;WBC:白细胞计数;CRP:C-反应蛋白。

表3 两组患者血清PCT 水平比较 (,ng/mL)

表3 两组患者血清PCT 水平比较 (,ng/mL)

注:与治疗第5 天比,#P <0.05。PCT:降钙素原。

3 讨论

细菌耐药性问题是近几年临床感染防控研究中的重点,多重耐药菌属于细菌耐药性问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因此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使用,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临床实验室指标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监测作用,血清PCT 监测能够作为临床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导指标,PCT 属于无活性降钙素的前体,受细菌感染的血液中PCT 指标会出现大幅度提升,因此属于指导抗生素药物使用的理想指标[4]。

ICU 患者因为病情比较严重,其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往往选择超广谱抗菌药物,再加上免疫抑制剂、侵入性治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多重耐药的检出率[5]。临床上在区分病原体感染和定植时,通常根据自身经验,其准确性不高,若对定植产生误诊,则会出现滥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情况,使耐药菌株增加,从而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PCT 作为不含有激素活性糖蛋白成分的一种降钙素前肽类物质,其在实验室中应用较为普遍,可以准确区分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若受到多种耐药菌感染,连续血清PCT 检测可以缩短患者的药物使用时间[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第4、8、12、16 以及20 天时,观察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对血清PCT水平进行观察监测并及时调整抗生素药物,能够实现有效抗炎,减轻耐药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ICU 重症患者应激反应较高,进行连续的PCT 监测,不仅能够指导用药,使抗生素用药时间缩短,还能将PCT 水平作为基本依据,对用药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治疗方案,同时使体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并改善预后。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血清PCT 水平在治疗第10 天到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但治疗第10、15、20 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第20 天观察组患者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在血清PCT 的监测下有助于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临床上在对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时,在血清PCT 的监测下有助于合理选择抗生素,降低机体炎性反应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抗生素耐药监测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