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拉西酮替换治疗药源性肥胖精神分裂症对患者体质量、血糖、血脂的影响
2021-03-16何燕飞谢汪传谢悠然
何燕飞 ,谢汪传 ,谢悠然
(1.肇庆市第三人民医院 a.心身科;b.门诊部 广东 肇庆 526040;2.肇庆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广东 肇庆 526060)
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再加上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导致精神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中虽然可以借助药物实现症状的控制,有效降低疾病发生频率以及时间,但是因为药物本身的作用特征,仍然存在许多的负面风险问题。有统计数据显示,抗精神病患者在用药后存在着较高的肥胖发生风险,肥胖发生率在49% 左右[1]。药源性肥胖不仅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增加。近些年有研究发现,齐拉西酮和其他抗神经病药物相较,对于患者血糖、血脂以及体质量的影响更小[2]。对此,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本研究重点探讨齐拉西酮替换治疗药源性肥胖精神分裂症对患者体质量、血糖、血脂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肇庆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 年5 月至2019 年7 月诊治的药源性肥胖精神分裂症患者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 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8 例、22 例;年龄28~56 岁,平均(39.54±3.26)岁;病程1~5 年,平均(3.24±1.26)年。试验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8 例、22 例;年龄29~55 岁,平均(39.85±2.78)岁;病程1~6 年,平均(3.39±1.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解读 》[3]中关于药源性肥胖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坚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导致肥胖(体质量较治疗前升高7%以上);健康宣教和改变生活后肥胖症状改善不明显;具备替换治疗要求者。排除标准:有齐拉西酮服用禁忌证者;存在原发性肥胖或家族遗传性肥胖;重大躯体疾病患者;其他原因引发的继发肥胖。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对照组基于患者病情仍继续接受原有药物治疗,口服氯氮平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152,规格:25 mg/片)治疗,剂量为100 mg/次,2 次/d。试验组患者改为盐酸齐拉西酮胶囊(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142,规格:20 mg/粒),采用逐停原药并逐渐增加齐拉西酮的替换方式,在1 周内撤停原本药物,并基于个体化原则在1 周内将齐拉西酮用药剂量增加到120 mg/d(最多160 mg/d),2 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4 周。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效果评估,患者精神症状完全消失并且恢复正常生活则判断为显效;患者精神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是仍然需要适当引导,心理状态相对于治疗前有好转则判断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或是病情加重者判断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24 周后检测两组患者体质量、空腹血糖及血脂指标,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液样本4 mL,抗凝处理后经3 000 r/min 离心10 min,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③统计患者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体质量、血糖、血脂从治疗前至治疗24 周后,试验组患者体质量、空腹血糖、血脂指标水平逐渐降低,且治疗8周后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及治疗24周后的体质量、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4 周后对照组患者体质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其他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3 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体质量、血糖、血脂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体质量、血糖、血脂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后8 周比,#P<0.05。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肥胖在精神科治疗中的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药源性肥胖主要是因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促使患者的食欲增加,从而导致血脂、血糖以及体质量等多种指标异常改变。有研究认为,体质量的提升和血脂异常与药物服用有直接关联性,因为大多数抗精神病的治疗药物对于组织胺H1、5-羟色胺2C、5-羟色胺1A 以及α 肾上腺素、D2 受体具备较高亲和力,血糖调节的异常困难和组织胺H1、5-羟色胺2C 受体具备较高的结合性功能,长期用药后会导致糖尿病发生风险明显提升[4]。临床中药源性肥胖的发生会直接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效果,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是增加临床复发率。
齐拉西酮属于一种可以有效抑制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有效地抵消掉5-羟色胺受体对于体质量增长的影响;齐拉西酮属于哌嗪的衍生物,其可以以选择性方式实现对单胺的阻断,对于5-羟色胺和D2 受体的亲和力相对于氯氮平、喹硫平等常规抗精神病药物而言要低很多[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24 周后对照组患者体质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治疗前至治疗24 周后,试验组患者体质量、空腹血糖、血脂指标水平逐渐降低,且治疗8 周后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及治疗24 周后的体质量、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对于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肥胖患者,可以采用齐拉西酮进行替代治疗,可以实现对患者肥胖症状的逐渐性控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可以达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因此可以作为精神科药源性肥胖患者的常规替代药物,尤其是对于病情稳定、肥胖控制要求较高的患者,可以作为推荐药物。同时本次数据分析得出,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齐拉西酮的替换治疗方式治疗药源性肥胖精神病患者不仅疗效突出,同时应用安全性佳,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齐拉西酮和D1 受体、肾上腺素α2 受体的亲和性并不强,并且不会与毒蕈碱受体有任何结合表达,所以在多巴胺系统的调节方面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药源性肥胖的进展,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控制作用尤为突出[6]。
综上,齐拉西酮的替换治疗方式治疗药源性肥胖精神病患者不仅疗效突出,同时可以有效规避肥胖问题,降低患者体质量、空腹血糖、血脂指标水平,且应用安全性佳,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