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石器与赏石艺术的传承
——以古人类遗址文化为例
2021-03-16冷刘信
冷刘信
中华赏石文化是广义石文化的分支,经历从孕育期、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和转型期等几千年的历史。凡谈及文化,莫不以历史为渊源。探究赏石文化的渊源该始于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石器。
野外科考经历为赏石文化研究奠定基础
笔者系周口店遗址博物馆(2002年8月前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工作人员,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已近38年。期间跟随古脊椎所专家多次参与野外考古及标本整理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地质知识及考古经验,在考古的同时也爱上了赏石,近年来联合全国赏石行业朋友一起探讨与传承赏石艺术。
难忘的是有着野外工作经厉,行走在祖国的不同省市,与山川河谷对话,在地层中发掘寻找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的同时发现了不少奇石。记得,第一块奇石是1999年在甘肃省额济纳旗恐龙化石考察挖掘时捡到的,它是一块硅质岩石质的石头,长7厘米,宽5厘米,高9厘米,图案清晰,形似猪八戒肩上扛着筢子。有了这一意外惊喜也就淡漠了野外工作的疲劳,欣赏奇石便从此开始了。1996年至2005年间多次同古脊椎所中外学者先后赴新疆阿勒泰、青海德令哈、河北泥河湾等地进行野外工作,从寻找化石到收获奇石。野外科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从专家学者身上学到了对科学的严谨、认真、勤勉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奠定了对后来走向赏石文化的热爱。
对于广大赏石爱好者来说,通过赏石也可以接触到化石甚至还收获到石器,赏石艺术也是认识化石和石器最好的科普载体。赏石爱好者在赏石的过程中曾多次收获到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让我来鉴定。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笔者越发感受到祖国石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口店遗址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特点与赏石文化
旧石器时代,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打制石器。距今70万年前,在北京房山西南约50公里的周口店遗址生活着“北京人”,他们过着采集、狩猎的穴居生活,用多种石材原料制作石器工具,创造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个古人类阶段,并且都发现了石制品,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古人类演化序列,这在古人类遗址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精美的石器,件件堪比观赏品
“北京人”生活时期最主要的活动就是采集和狩猎,这是他们的生计模式。而当时人类没有金属工具,石器便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全部工具,所以石器对他们非常重要。中外考古学家多年来对“北京人”石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石器的原料主要有脉石英、砂岩、水晶、燧石,等等。结合石器的形状和可能的用途,将它们分成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锤、雕刻器等类别。刮削器是“北京人”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石器,发现的数量也最多,体型比较小,有比较锋利的刃口,用来切割动物皮毛。尖状器数量也比较多,主要用来割剥兽皮。这些工具看似简单原始,但加工制作和选料上有着一定的程序和特定的方式,功能有一定的分化,可以满足当时人类从事采集、狩猎、防身等多种需求。专家研究表明,在近50万年的漫长时间内,“北京人”的体质在不断进化,文化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制作石器懂得选择石料进行加工。
谈及周口店遗址除猿人洞及山顶洞人遗址外,还发现化石地点27处,其中有两件水晶石器,无论选择石料还是打击技术都非常精美。
山顶洞遗址与猿人洞西南壁相邻。1933年、1934年进行发掘,出土古人类遗骸、石制品、装饰品和哺乳动物骨骼。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3万-1万年前,在人类进化序列中属晚期智人阶段。出土的装饰品内容丰富,有穿孔砾石和石珠。穿孔的小石珠共7枚,用白色石灰岩精制而成,轮廓近似方形或多边形。钻孔的小砾石长39.6毫米、两面扁平、略呈圆形,以绿色火成岩制成。一面为河水磨光,一面为人工研磨,它的最大特点是,孔是从砾石的两面对钻,而且对得相等准确,这只有在智慧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才能办到。有民俗文化学者经过对山顶洞文化的研究提出“山顶洞文化是北京源文化”的观点,他们认为最早的祭祀文化、渔猎文化、服饰文化以及装饰文化都可以在山顶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中找到确凿的证据。现代赏石文化的有关专家也认为山顶洞出土的穿孔砾石和石珠是赏石文化的萌芽。
近年来关于赏石文化的收获
赏石文化已延续到了对化石及石器的发现与收藏,这对于更好地保护化石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赏石文化又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石器的文化内涵,2016到2019年,我们来自国内不同省市赏石精英十余人,五次到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这个距今约200万年以来,远古的人类活动的这片土地上进行学习探讨,探讨祖先们当时选择石器的原料、加工方法及用途。卫奇老师为赏石爱好者讲述了泥河湾盆地的发现历史及197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的大量旧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石块,等等。
远古人类在制作工具过程中懂得了如何选石料,并经过加工制造出非常实用的工具。山顶洞人甚至懂得了将精美的石材加工成装饰品佩戴。那么,我们现代石文化是什么?笔者赞同这样的观念:“文化不只是艺术家、文学家少数精英的事情,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余兴和奢侈品,文化是公众深度的参与,文化是民生必须,是国家大计”。基于这种观念,笔者认为赏石文化也是如此,并在此观念的鼓励下将一件作品参加了“中国观赏石博览会2007‘走进奥运’北京邀请展”活动。此作品产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它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双面观赏石,笔者将其命名为“人类进化”。把它的图案同周口店遗址人类进化图对比,将反映从爬行到直立的进化过程,浓缩于14厘米与10厘米的观赏石之上。
荣誉证书
周口店遗址内及周边区域的各种观赏石资源非常丰富,有文化内涵且有历史记载的当属北太湖石,有史料记载颐和园景区内摆放的北太湖石产于房山。据邓拓《米氏三园》记:“如颐和园的乐寿堂前院,摆着的那一块‘青芝岫’大石头,原先是米万钟从房山找到的。他曾写过一篇《大石记》,叙述这件事情。到了清代,乾隆把它移至乐寿堂,并且写了《青芝岫诗》,大加赞赏。”时至今日,巨石的沉浮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帝王赏石提字赋诗古石不太多,大臣赋诗石也独此石一份,产地的发现更平添了它的神奇魅力。
乾隆的《青芝岫诗》如下:“天地无弃物,而况山骨良!居然屏我乐寿堂。青芝之岫含云苍。崔嵬刻削裒直方。应在因提疏仡以前劈元黄。无斧凿痕剖吴刚。雨留飞瀑月留光。”
2014年12月,中国观赏石协会申报的“赏石艺术”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对我国的赏石文化建档、研究、传承、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但能为当今赏石艺术提供丰厚营养,还利于历史名石的保护管理。赏石艺术,在中国文化中,虽有源流可据,但作为一种新时代的艺术形式,有待多方面的专家们进一步考证概念与内涵,并以不同形式将其文化传承、发扬,笔者也会进一步思考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石器与现代赏石文化的诸多关联,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前行。
笔者于2009年开办了网上石馆——远古石缘,请中国当代书法家、著作家、收藏家王文祥先生提写馆名。王文祥先生曾担任毛主席图书管理员,被尊称为“毛氏书童”,笔名石头。笔者发表的《我与观赏石》一文,在中国观赏石协会网上刊登后,被近十家网站转载,并被选为征文范文。2009年参展的奇石作品《鲲鹏展翅》获华夏灯饰城杯中国石家庄第六届观赏石博览会优秀奖。2010年,在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举办“赏石艺苑精华观赏石展”;在古人类文化遗址举办展览既延续了古人类的文化足迹,又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2012年,获《石文化的影响力》论坛征文二等奖。2013年参展中国国际精品奇石玉器博览会获银奖。2018年在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举办的名家名石精品策展中,水晶博物馆专门列出一展厅,展出古人使用过的石器和在中科院野外工作收获的部分动物化石。展出期间东海科协组织科普知识进校园,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派出宣讲人员把科普教育宣讲送到东海校园。
从1996年到2019年笔者的赏石经历中,发现考古与赏石的结合是一条促进科学与文化素养共同提升的良好途径。笔者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