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今中外营城造园理念探讨城市发展新模式
2021-03-16高祥飞费文君
高祥飞 费文君
GAO Xiang-fei,FEI Wen-jun*
自1978 年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高速推进的态势,但随之也带来了城市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激化等“城市病”。为了重拾生态自然观,解决城市现实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8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视察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公园城市”这一伟大构想。如何正确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行业面临的新研究课题。
城市和园林发展具有历史规律性,无论从时间纵轴梳理,还是以地理横轴比较,国内外城市因不同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以及自然条件,衍生出差异性的营城造园发展脉络及思想,可为我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追溯古今中外城市规划、园林营建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理念,剖析其发展规律,在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在古代与现代的交融中,探索更具山水自然、人文关怀、文化精神的未来城市人居环境。
1 古今中外城市营建发展历程与理念
1.1 我国古代营城造园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的营城造园理念在各个朝代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亦兼具鲜明的时代特色(图1)。基于既有文献资料,对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可知城市的实质是政治、经济、文化、礼俗以及军事防御的综合体。本文从理论、实践2 个层面入手,就其发展历程和主要营建思想进行论述(表1)。
我国古代城市的营建在封建教条的影响下,本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顺应各朝代不同的政治背景与经济发展条件,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为前提,以礼序教化、山水营城、人居环境等作为主要价值观念,实现人地关系和谐。
此外,既往研究显示[3,7],园林绿地与城市空间布局相得益彰,城市和园林两者是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共生关系,园林以点、线、面的形式融合于城市营建的始终。梳理自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的营造方法,可为今后城市整体规划与绿地布局的统筹提供参考。
自然山水园的营建强调空间层次的变换,大多依托自然山水,以居住区域为核心,河流、山脊为界限,将自然与人工进行统一考量,规划设计始终尊重自然生态基底。如自然山水园之典型—上林苑,在结构布局、建筑营造、产业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对园林中自然基底的尊重;又如静宜园,一座完全的山地园,其营造保持着香山原有的自然野趣。
人工山水园的营建则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将建筑、园路、亭廊等园林要素融入自然环境,把天然野趣深藏设计之中[8]。如中国人工山水园之典型—圆明园,其园林布局整体脉络清晰,三园独立又彼此有机联系,空间复杂多变,各园林景观空间与功能相适应;又如无锡寄畅园,古朴清幽,苍凉幽致,园林营建巧借锡山,叠石理水技艺高超)。
1.2 我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历程
1.2.1 国家政策
我国的城市发展有其独特的制度背
1.2.2 城市建设理念发展历程
基于我国古代传统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钱学森先生在1990 年提出了“山水城市”的建设构想,旨在营建与城市山水相融的城市环境[13]。随后的“园林城市”理念是在山水城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以规划建设城市。“森林城市”的提出是为了建立城乡一体的自然森林系统,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率。“生态园林城市”则是园林城市及森林城市的升级,其目标是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疏离关系,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空间。此类城市发展理念突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要义,注重城市自然肌理的完整性(图3)。但我国部分城市的建设多以片面增加绿化率为目标,未能缓解人与自然的疏离关系。
图1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思想脉络
表1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概况
1.3 国外城市营建的发展历程及理念概述
对百年来国外主要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理念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明确我国城市规划应规避的问题及可借鉴的经验。
1)城市规划理念
18 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城市空间结构混乱、人居环境日渐恶化等“城市病”。为了解决城市问题,“田园城市”“卫星城镇”与城市集中主义等城市营建理念相继被提出(图4)[14~16]。此外,亚洲较早开始城镇化进程的发达城市在历经多次建设与转型后,也形成了值得我国借鉴的城市建设模式。如东京的高密度建设、集约化发展模式;首尔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区域联动发展战略,实现对城市人口的精细化管控;新加坡实行“先规划后建设”战略,因地制宜调整规划内容,完善法律体系等[17]。
2)园林设计理念
与城市发展相互牵制的西方园林,从文艺复兴时期利用中轴线控制全园、注重人工美,到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强调序列、尺度与规则,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以人工美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而英国自然风景园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这类自然式园林,以及以枯山水与池泉园闻名的日本园林,更加重视对意境的表达,反映出返璞归真景、人口背景、发展特征以及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指导了城市规划建设(图2)。
总的来说,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已经从盲目套用西方城市建设模式与法律制度,发展到依据我国具体国情来制定法律法规与上层政策。但我国过去近百年关于城市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大多致力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未能满足人民的现实生活需求,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要点,从根本解决城市发展问题[9~12]。的自然观。
通过分析国外城市建设的经典理论及建设经验,可知国外城市规划建设皆强调城市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亲和关系。此外,城市规划持有宏观视野与前瞻意识,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规划模式,统筹城市与乡村、城市与绿地空间协同发展,并且随城市人口、形态、空间等因素进行适度调整。
图2 指引城市发展的国家政策变化图
1.4 国内外营城造园理念总结
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人文背景,国内外城市与园林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不同,但在城市整体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城市管理等方面具历史共识。
1)强调城市空间布局整体。中外城市规划建设注重整体性,体现了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规划理念,空间布局上侧重城市建设区域与外部自然环境的渗透[18]。
2)聚焦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我国古代营城造园注重山水的融入,国外也注重设计结合自然,效法自然的生态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古今中外城市发展[19~20]。
3)贯彻文化为魂思想。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种种差异性,但传承历史文化、凸显城市精神、丰富居民精神文明生活是亘古不变的城市规划建设要点。
4)建全城市管理建设制度。我国古代城市营建以《周礼》中的礼制思想为纲,城市多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而西方自古以来强调以法律法规来管理城市[1]。
2 公园城市营建价值理念
从古今中外建城造园观出发,为了解决当今城市及绿地在发展中存在的人地关系不和谐,人居空间未能与山水自然环境契合,地域特色不鲜明等现实问题,从以下3 个方面阐述公园城市营建的价值理念。
1)适度开发、效法自然的生态文明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宗旨,保护自然山水绿色资源,坚持城市与园林绿地相融的规划建设原则,构建城市、绿地、居民三者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环境。
2)全面协调、统筹融合的空间布局观。城市营建强调区域统筹、城乡融合、生态筑基的整体布局观;着力推进政府、市场与公众多层次融和机制构建。
3)凸显精神、因地制宜的文化传承观。城市营建强调在规划立意、布局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彰显区域特色以及突出城市个性。
图3 我国近现代的城市建设理念发展
图4 国外城市营建理念的发展图
3 公园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
公园城市的营建,不仅需要相关价值理念指引,亦需相应的规划建设方法体系去指导城市的营建,故文章从公园城市的层级性规划方法和构建高效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2 个层面展开讨论。
3.1 层级性规划方法体系
3.1.1 宏观的城市层面
公园城市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协同发展的科学观念,其规划可从形态、生态、业态、状态4 个方面展开,“四态”相互助益,进阶融合,最终融合成幸福的城市生活状态。
1)形态层面:城市规划应秉持“天人合一、道法天然”的观念,强调区域统筹、城乡并举的整体布局观,坚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将城市严格限定在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勾勒质与量并重的城市绿色空间形态,实现国土空间形态统筹规划。
2)生态层面:依托城市绿色生态基底,盘活土地增量,合理开发用地,提升城乡绿色空间的质与量,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山水资源开发的关系。此外,融合自然演替过程,对“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治理,而不是机械地建林护田、挖湖,
3)业态层面:新时代城市业态的规划应以优化产业类型为方向,以城市生态、文化资源为核心,推出高端产业形态,增加绿色生态产品服务供给,实现城市的经济、生态发展。
4)状态层面:在规划立意、布局等方面强调文化的融入,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宣传城市特色文化,以彰显地域特色和突出城市个性。并且通过构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布置绿地基础设施与活动空间,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以鼓励居民亲近自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1.2 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层面
在结构布局上,针对城市绿地系统多尺度、多层级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征,因类制宜地建立、健全城市绿地体系。以山体、郊野绿地、水体、水资源保护区及滨海湿地等作为公园城市的生态基质,以河流水系、绿廊作为连接纽带,以城市特色公园作为生态斑块,形成系统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网络体系,与区域绿地空间统筹规划,共同丰富新时代公园城市的内涵。
在功能规划上,将城市绿地以点、线、面的形式融合于城市生产、生活空间中,在城市的交通节点上采用立体交通的形式,保证线性廊道的连通与过渡,处理好“生态-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高效发挥线性绿色空间的生态保育、绿色生产、游憩休闲等功能,形成功能多样的城市绿色网络,建立起不再囿于传统园林的城市绿地功能体系。
3.1.3 微观的城市园林绿地层面
借鉴古代城市与园林的营建经验,根据各类园林绿地承载不同层次的功能需求,将原有被孤立的公园边界溶解、渗透到城市绿地系统,合理规划设计点、线、面3 种城市绿地空间。
点状绿地是城市中使用率最高的绿地空间,其规划应秉承“出门见绿、百步进园”的布局原则,以保证可达性;其内部规划设计要注重营造建筑空间、配置花木栽植、完善基础设施,达到景观宜人的设计要求。线性廊道的规划应秉持“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布局原则,发挥线性廊道对其他绿地的串联作用。面状绿地具备较大的规模以及人流量,应注重生态、游憩、教育、防灾等多元功能的融合规划建设,为人们提供可居、可游、安全的城市户外绿色空间。
此外,每类绿地要将设计场地的人文内核融于其中,让每一个公园成为祖国版图上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一抹“绿色拼块”。
3.2 高效科学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1)立法、执法、守法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积极发挥宏观调配作用,以法律手段管理城市经营,用法律力量汇集民意、建设家园,协调各大立法主体,避免各主体法律意志的多维度脱节,因地制宜地制定系统性的“立法—执法—守法”机制。
2)政府、公众、市场协作的管理运营体制:首先,政府宜从传统的行政向管理和治理方面转变,从社会公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提供回应性服务;其次,政府应构建公众参与制度,尊重并鼓励普通公民和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城市管理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城市可持续经营。
4 结语
本文将古今中外营城造园经验积累与理论方法用于指导公园城市建设,提出了营建公园城市的价值理念,从宏观的城市、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微观的园林绿地3 个层级入手论述公园城市规划方法,并提出应构建高效科学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公园城市营建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像建设公园一样去建设城市”,而是要深入剖析其深度与广度,体现新时代的全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旅游价值,创立“无废城市”,努力塑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城市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