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中西合璧特征研究*
2021-03-16汤辉陈浩然
汤辉 陈浩然
TANG Hui,CHEN Hao-ran
近代岭南名人宅园作为岭南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及宝贵文化遗产,承载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和内涵。自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始,由夏昌世、莫伯治为代表的岭南学派建立了岭南近代宅园研究的基本框架。随后,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从意境营造[1~2]、造园要素[3~4]、遗产保护与管理[5~7]等方面。而对于至今留存在广东、广西的近代乡村名人宅园的挖掘和研究有限,相关宅园遗产也面临保护不足、公众关注度低等问题。2013 年,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COMOS-IFLA ISCCL)发起“世界乡村景观倡议”行动,将乡村景观视作遗产(包括物质遗产如宅园、聚落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知识、文化等)[8],促使学界从建筑单体向乡村整体环境拓展,推动相关研究往纵深发展,也使乡村宅园遗产成为国内研究关注的对象。国家对乡村问题重视而提出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政策,以及对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为乡村宅园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带来了契机。
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以深厚的岭南文化为基础,撷取西方文化之精髓,并使之融合,在岭南乡村大地中彰显出独特的气质和文化魅力。对其中西合璧特征的分析和生成逻辑的解读,将有利于加强公众对近代岭南名人乡村宅园遗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的认知,进而提高保护意识及增强地方文化自信。
1 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中西合璧特征的形成背景
1.1 时代背景:得风气之先的变革之地
岭南宅园兴起于唐宋时期。在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年)“开海贸易”之后,随着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造园活动愈加活跃,盛极于清末民初之近代时期[9~10]。而从18 世纪清政府颁布广州“一口通商”政策起,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地区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桥头堡,与西方各国的商业及文化交流日益增加,催生出依托海上贸易、拥有官商背景的行商群体,成为18 世纪末到19 世纪中期岭南造园的核心力量,如潘仕成所建的海山仙馆被誉为近代岭南宅园的巅峰之作。此外,官宦、文人群体自隋唐以来一直是岭南造园的重要力量,19 世纪中叶至民国初期所留至今的余荫山房、清晖园、梁园、可园、十香园等宅园,成为近代岭南名人宅园的经典代表。从这些宅园遗存中不难发现,岭南宅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形成了鲜明的中西合璧特征,也体现了岭南文化兼容、开放的特点[11]。
除上述在岭南历史上较早出现且一直占造园主导地位的商人、官宦、文人宅园外,在清末民初岭南地区还出现了华侨和军阀2 种新兴阶层的宅园。由于清末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显,闽粤沿海地区大批华人移居海外谋生,形成“华工出国潮”。但在19世纪60 年代以后,一方面清政府改变了华侨不许回国的态度,另一方面,海外各国由于文化冲突、种族歧视、经济危机等复合原因,出现较严重的“排华”现象,促使大批华侨回国,形成“归国潮”[12]。其中不乏致富者荣归故里,利用海外积累的资本修建具有西方庄园特征的大型宅园,如开平立园、珠海陈芳宅园、汕头陈慈簧故居等。此外,自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出现了拥有军事力量的个人或集团,如岭南地区的粤系和新桂系军阀。他们通过自身权力获取大量财富,亦纷纷在家乡大兴土木、兴建宅园。因受当时社会崇洋的环境影响,军阀将领结合西方建筑语汇修建了大型城堡式宅园,如广西黄肇熙庄园、刘炳宇庄园、郭松年庄园等[13]。
1.2 文化背景:光宗耀祖、求新立异的物质载体
长期侨居海外的华侨在回国后,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传统观念驱动下,纷纷买田置地,为自己及家族建造大宅园、修祖祠、建书斋等[14]。同时,由于长期受西方建筑文化及求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思想影响,华侨群体引进了侨居国建筑风格,大量采用西方建筑材料及装饰样式:材料如钢筋、水泥、有色玻璃,或东南亚的木材[15];装饰样式则如拱形门窗、各式柱式、宝瓶式栏杆、铁艺花饰等。而在宅园的整体建造上,有的园主直接照搬侨居地建筑图纸,有的请外籍设计师设计,更有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图纸施工等[16]。如开平立园是由园主本人—华侨建筑师谢维立参照美国当时的别墅样式,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自己设计而成。
同样受到“光宗耀祖、光前裕后”的传统观念影响,而选择在出生之乡村故里建造宅园的还有权力与财富兼具的军阀群体。他们多在所属乡村故里扩建或新建大宅园,主要分布于广西的桂林、南宁、梧州等地。如旧桂系军阀首领陆荣廷自1914 年荣归故里后,在武鸣县城大兴土木,先后兴建将军第、业秀园及宁武庄园,1919年更买下了建于清末的梁氏富春园,改名为“明秀园”,以作休养生息之用[17~18]。除此之外,宅园的修建总与园主某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地位息息相关,如李宗仁故居前后4 次扩建均因其荣升,除了园主经济实力的提升外,其内核是将宅园作为自身身份表征和权力彰显的物质载体。而当时西方列强及华侨带来的西方文化和建筑形式正好能够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从而在传统乡野中形成了“中为体,洋为用”、标新立异的庄园式宅园。
2 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中西合璧特征
在近代岭南西风东渐的背景下,华侨和军阀群体作为乡村造园的主体,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宅园中西合璧特征亦有所差别。为全面系统地揭示不同身份背景下的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中西合璧特征的具体表现,以下将从空间布局、建筑装饰及建筑小品、植物配置3个角度进行探析。
2.1 空间布局
对于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华侨群体,宅园的空间布局呈现西式风格,整体结构上不再是如东莞可园般曲折婉转、讲究循环往复的传统中式多重院落嵌套结构(图1),而是转变为凸显主体建筑个体美,随处都能观望建筑的规则网状结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开平立园(图2),其整体上可分为3 部分:别墅区、大花园区与小花园区,空间布局以别墅群为主体,前方采用弧形网状划分的模纹花坛,而后方大花园及侧面小花园均采用方格网状园路划分空间,并在园路交汇处或端点布置建筑小品。除宅园整体空间布局向西式网络状布局演化外,别墅内部生活空间也发生了演变,一改中国传统的平面纵向或横向蔓延的空间布局,转变为单栋楼房竖向发展的模式,住宅首层末端为祖堂的礼制轴线模式也不再采用。以立园泮立楼为例,其首层序列为承担会客和餐饮功能的大厅、往二楼的楼梯、天井,天井的左右两侧为厨房(图3)。楼上各层则为谢维立各房夫人及儿女的居所,设有卧室、客厅,且均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并于每层外廊设置阳台,取代中式传统住宅天井与中庭组合的活动空间功能。此外,最顶层楼道旁小室被用作祭拜先祖的祖堂,反映了传统住宅礼制轴线也由平面转向竖向发展。
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相对较小的军阀群体,宅园整体呈现“外洋内中”的特征:大胆西化的外立面与岭南传统住宅模式相结合,平面布局往纵深方向展开,而主体建筑或门楼则竖向发展以凸显其个体特征。如李宗仁故居经过前后3 次扩建,先以厅堂为主单元纵向发展成二进或三进院落,实现体的增加,再横向发展设置新的院落,实现量的增加[19],呈前庭后园的布局,并形成安乐第、将军第、学馆、三进客厅以及前后花园6 个部分(图4)。每座建筑院落都严格遵循由门厅、中堂和末端祖堂构成的礼制轴线,体现了中国传统尊祖重孝的建筑空间布局。但入口门楼及围墙则在传统坡屋顶的基础上竖向增加体量,配以大量西式装饰语汇,以凸显豪华与气派。此外,由于部分军阀群体为客家人,整个宅园空间布局呈现防御性极强的客家城堡式围楼的模式。如广西黄肇熙庄园,以平面呈正方形的建筑群为中心,并按自西北向东南的轴线进行对称布置,建筑群前面为半月形水塘和入口庭园(图5)。主体建筑按轴线布置三开间三进厅堂,两侧带有厢房,为客家典型的“三堂二横屋”布局。
2.2 建筑装饰及建筑小品
在建筑装饰及建筑小品方面,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融入了多种西方建筑设计元素,包括巴洛克风格、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等。以开平立园为例,其内部建筑可划分为“庐”和“楼”2 种形式。庐如二层高且采用平顶的晃庐,其门前外柱廊采用仿罗马拱券结构,科林斯柱式的柱子延续至二层,顶部山花为文艺复兴时期装饰风格,而山花两侧又搭配中式装饰风格的围栏(图6)。楼则如高三层且采用传统重檐式琉璃瓦屋面的泮立楼、泮文楼这两栋全园最豪华的建筑,其各层外廊采用科林斯柱式,窗体两侧以多立克柱式装饰,而第三层阳台外廊正面与侧面分别采用仿罗马式拱券和仿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尖拱(图7)。立园中的建筑小品也出现了大量西方建筑语汇的特征,如“鸟巢”和花藤亭均未采用传统中式攒尖顶的形式:“鸟巢”顶部仿古罗马城堡设计,屋顶由5 个圆塔构成,四壁则为钢筋混凝土通花窗,且花窗顶部装饰图案为佛山民间剪纸艺术图样(图8);花藤亭顶部为圆拱形,是一座上圆下方、通体镂空的仿伊斯兰式亭子(图9)。另一个典型代表则是夏威夷华侨陈芳宅园中的花厅,建筑整体采用中式风格,北面却设有西式风格的舞厅,用于接待园主的港澳商界朋友。舞厅外墙采用仿罗马式拱券风格,地面采用进口抛光大理石铺地,而栏杆则是古典宝瓶的样式(图10)。
图1 可园多重院落嵌套结构
图2 立园规则网状结构
图3 立园泮立楼首层平面图
图4 李宗仁故居平面图
图5 黄肇熙庄园平面图
在军阀群体的宅园中,其建筑装饰上的中西合璧特征主要表现在入口门楼或主体建筑对西式建筑语汇的大胆运用。如李宗仁故居入口门楼顶端采用巴洛克式波浪形山花,同时融合欧式特征的门框上方书有“青天白日”匾额,其中“青”字刻意写得形如“李”字;围墙采用罗马拱券式窗洞,搭配富有变化的柱体造型加以装饰(图11)。而黄肇熙庄园外围的入口门楼则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以三组大小一致的连续罗马拱券式门洞作为入口,二层廊道的窗口装饰与下层对应,也采用拱券式,顶部女儿墙则用瓶式栏杆;围墙立面是中式坡屋顶两层建筑模式,两层均有窗洞,二层窗洞以拱券式窗眉装饰。门楼与两端延展开的围墙共同营造出一种厚重且庄严的形象(图12)。与李宗仁故居和黄肇熙庄园主要在入口门楼及围墙大量采用西式元素不同,刘炳宇庄园则着力表现主体建筑。其主楼为中式坡屋顶三层建筑,整体以青砖砌筑,一二层正立面采用罗马拱券式风格外廊,第三层采用拱券窗洞与下方统一。顶部外墙处理最为特别,中间采用巴洛克式波浪、涡卷纹造型山花,两侧则采用如哥特式的尖顶造型(图13)。此外,与刘炳宇庄园单栋主楼不同,郭松年庄园主楼分为前后两座,前座为两层平顶建筑,后座为三层中式传统歇山顶建筑,且前后座一二层均有连廊连接。前座正立面一二层也采用了连续拱券外廊,且一层拱券上方门楣装饰有罗马卷草纹。顶部山花装饰更是费尽心思,中部作双层拱券装饰,上方为各式图案,一颗具有“胜利”含义的五角星居中布置[20],体现着园主军官将领的身份;两侧饰有巴洛克式的大涡卷,并配以多种花纹,立面整体有西方教堂之感(图14)。
2.3 植物配置
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植物配置方面吸收了西方园林模纹花坛、造型植物、绿篱整形修剪等手法,同时还引进了一些外来植物,但总体上仍以岭南乡土植物为主。华侨宅园为了衬托西方特征的空间布局及建筑,其植物配置更多应用西方造园手法。如开平立园中用基及树(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假连翘Duranta erecta、秋 英Cosmos bipinnatus组 成模纹花坛(图15),以假连翘、九里香Murraya exotica做绿篱,并将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Golden Leaves’修剪成球状。陈芳宅园点将台前也借鉴西方植物造景手法,设置大片草坪,且花园中还种有园主从夏威夷带回来的白兰Michelia × alba和九里香。
图6 立园晃庐外观
图7 立园泮文楼外观
图8 立园“鸟巢”外观
图9 立园花藤亭外观
对身处战争年代的军事将领而言,其宅园除承担日常生活、宴乐接待等功能外,还需具有良好的防御性,因此在植物配置上表现为简洁、舒朗的风格,诸如刘炳宇、黄肇熙、李宗仁宅园等,均以稀疏且不遮挡主体建筑的高大乔木为主,达到保障视线通透的目的,从而适应防御性的需求。但后花园则会比前庭更注重造景效果,植物种类和层次也相对丰富。如李宗仁宅园前庭左右端分别栽植高大的黄皮Clausena lansium、樟Cinnamomum camphora,以较低矮的肉桂Cinnamomum cassia、灰莉Fagraea ceilanica等点缀其间,使主体建筑不被植物遮挡;而后花园则采用较为繁茂的植物,围绕水池以柚Citrus maxim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营造滨水空间。此外,军阀宅园为拥有更好的视线通透性,还常用单干直立、叶集中在顶部的棕榈科植物搭配西式开敞的草坪,例如郭松年庄园前院两端采用老人葵Coccothrinax crinita,李济深、刘炳宇宅园前院种植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等(图16)。
图10 陈芳家宅舞厅外观
图11 李宗仁故居入口门楼立面图
图12 黄肇熙庄园入口门楼立面图
图13 刘炳宇庄园正立面图
图14 郭松年庄园正立面图
3 不同身份背景下的宅园中西合璧特征对比
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造园力量除华侨、军阀外,还有官宦、商人等传统造园主体,因其身份背景不同,所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程度亦有所不同。
官宦、商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均有着文人身份的共同追求,其宅园布局更多借鉴江南文人宅园,力求表现文雅意向,中西合璧更多表现在西方材料的运用及建筑局部装饰语汇的小范围应用上。如汕头前美村文园小筑在岭南传统民居“四点金”的格局上融入了东南亚建筑风格,其装饰线条、花边、花窗等大量运用西式符号。
而对于长期生活在国外,频繁接触西方风格的华侨来说,宅园从空间布局、建筑装饰到植物配置乃至生活方式均中西并至,甚至完全西化。在空间布局上以西方网格式结构为主。园内建筑在大量采用西方建筑语汇的同时,部分屋顶采用中式传统坡屋顶、歇山顶结构。建筑内部也不再采用首层末端设置祖堂的礼制轴线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单栋建筑的竖向发展,由顶楼承担祖堂的功能。在植物配植方面吸收西方模纹花坛、整形绿篱、花坛等造景手法,结合岭南乡土植物的应用,形成中西并至的植物景观。
拥有军将首领身份的军阀,往往是地方实际的管控者,其造园除为了光宗耀祖外,背后还有以求新立异来展示自身无上权力的需求。宅园外观整体采用罗马拱券式或哥特式教堂风格,力求在乡野营造庄严与压迫感,以凸显身份。然而传统文化仍在造园思想理念中占主导地位,宅园整体呈现“中为体,洋为用”的风格,仅是让岭南传统住宅模式加以西化的外观。植物配置上为满足防御的需求,总体呈简洁、舒朗的风格,常用棕榈科植物配植开阔草地,以保障视线通透。
图15 开平立园模纹花坛
图16 李济深故居前院植物景观
4 结语
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在西风东渐形势下,从早期小范围应用西方装饰元素,发展到整体中西合璧,乃至完全西化。但始终保持不变的是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园主仍深受身份阶层和家族观念以及礼制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因此,外来文化与社会变革仅能影响到宅园表层的物质形态,此乃外部环境与园主内在传统观念博弈的结果,具有独特的时代魅力与历史价值。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是乡村景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其中西合璧的特征及背后的生成逻辑,不仅有利于加强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更有利于加强对其保护、传承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