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在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21-03-16冼敏霞安博祁青莲贺艳军
冼敏霞 安博 祁青莲 贺艳军
【摘要】目的:就同伴教育在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予以探讨。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自愿参与应急救护培训班的150名大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展开研究,为所有入组大学生展开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技术以及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处置要领等知识的培训,以教育培训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75名,并分别采取传统教育培训、同伴教育培训,对比各自应用效果差异性。结果:比较应急救护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评分,培训前两组大学生相关评分水平对比差异不强烈,不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培训后两组各项考核成绩均有所提升,实验组提升程度更显著,指标对比差异显示出统计学价值(P<0.05);比较教育模式满意度,实验组水平更高,指标对比差异显示出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在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采取同伴教育的培训模式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相关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增强培训结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同伴教育;应急救护;应用效果
伴随交通运输业、机械工业等行业的崛起以及人群生活方式、习惯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意外事件与急症的发生几率,而对于某些突发的危急重症,及时实施有效的救护措施可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防止伤情进一步恶化,甚至保存其生命[1]。而当意外事件或急症发生时,可为患者提供有效救护的人员是周围群众,而施救者是否掌握正确、合理的应急救护知识可直接影响患者病情进展甚至危及其生命。为进一步丰富群众应急救护知识,提升其自我保护技巧,本次研究以大学生为例,在其进行应急救护培训中采取同伴教育模式的效果做了研究,内容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自愿参与应急救护培训班的150名大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展开研究,以教育培训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75名。前一组学生中各有男性42名、女性33名,年龄17~21岁,平均(19.11±1.77)岁;后一组学生中各有男性46名、女性29名,年龄17~22岁,平均(19.55±1.83)岁。将两组大学生一般资料中所有指标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育培训:培训教材选用我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常用急救技术》,培训课程由持有红十字会师资资格的教师完成,培训内容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呼吸道梗阻急救、创伤现场救护以及常见急症、意外伤害事故救护等理论知识的启发教学,同时通过播放视频、示范以及现场演练的方式展开心肺复苏以及多种创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的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完成后,指导学生结合培训内容、教材展开自我学习。
实验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内容、课件与对照组一致,同时结合同伴教育,方法如下:从应积极救护前期预培训班中选出25名语言表达、人际交流、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培训成绩较佳的学生作为同伴教育预选者,由专业人士为其展开同伴教育目的、内容等知识的宣教,同时进行应急救护培训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深入复习讲解,最后结合其各自接收能力选出15名最佳者确定为同伴教育者展开同伴教育;将实验组75名学生分为每组5人的15个小组,每组随机分配1名同伴教育者作为负责人,其主要职责包含与小组成员建立良好关系,获取成员的信任、尊重,与成员共同协商同伴活动具体时间、活动位置以及相关内容等,并通过电话、微信或面对面等方式组织成员一起学习,记录、总结每次活动经验,及时解答成员的疑问,针对难以解决的问题需及时反馈并寻求培训老师的协助。
1.3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教育培训模式各自应用效果差异性,主要结合本次研究内容对两组学生培训前后展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呼吸道梗阻急救、创伤现场救护等,操作技能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心肺复苏以及多种创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等,评分值均为0~100分,统计各组学生相关分值[2];结合培训内容、方式设计相关问卷,对两组学生展开不同教育培训模式的满意度调查,总分值100分,分为满意(>85分)、一般满意(60~85分)与不满意(<60分),统计各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处理软件选用SPSS20.0,计数资料检验、表示方式分别为x2、率(%),计量资料检验、表示方式分别为t、(x±s),P<0.05表明指标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不同教育模式培训前后两组学生应急救护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评分对比
比较应急救护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评分,培训前两组大学生相关评分水平对比差异不强烈,不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培训后两组各项考核成绩均有所提升,实验组提升程度更显著,指标对比差异显示出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对比结果见表1.
2.2不同教育模式下两组学生教育模式满意度对比
比较教育模式满意度,对照组为81.33%(61/75)、实验组为94.67%(71/75),指标对比结果为x2=8.426,P=0.004,指标对比差异显示出统计学价值(P<0.05)。
3讨论
当意外事件或急症发生时,施救者于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依照医学护理的原则使用合适物品或适当为患者予以初步救援与护理即为应急救护[3]。在各种灾害事件、突发急症以及意外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多的当下,急救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现下多强调发挥现场目击群众作用,及时对病患展开有效急救,以为其争取黄金救治时间,从而减少伤残率,此背景决定了为大学生展开应急救护培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4]。
在教育培训中,培训方式的有效与否可直接决定学生培训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传统培训方式而言,其以老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收为特点,学生参与性、主动学习性不佳,难以保障并提升培训质量[5]。同伴教育则有所不同,其是主要通过对有影响力、组织能力的同伴教育者展开有目的培训,在其掌握一定知识与技巧的基础上向其周围的同伴传播知识与技能,以实现教育培训的目的。该种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利用人们通常愿意听取与自身年龄相仿、知识背景相近的同伴的意见与建议的心理,此群体间沟通无障碍、无代沟,有共同话题,同伴教育者传达的信息易被接受教育的学生吸收,故接受教育者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接收程度、掌握程度相对更好[6]。此次研究亦表明,实验组学生应急救护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更具优势。
综上,相较于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在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采取同伴教育的培训模式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相关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增强培训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鑫,张苗苗,王晋举. 同伴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模式及效果探索[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154-156.
[2] 连大帅,洪翔,李珊,等. 同伴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性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衛生,2016,37(5):760-763.
[3] 李高叶,黄惠桥,应燕萍,等. 同伴教育模式对医学及护理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4):162-164.
[4] 张素琴,杜国平,韩冰,等. 同伴教育在高校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实践和策略研究[J]. 中国校医,2021,35(1):77-80.
[5] 刁星月,朱亚鑫,曲波. 同伴教学法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启示[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4):322-325.
[6] 苑芯瑕,张茹,吴章庆,等. 同伴教育在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3):85-87.
239350078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