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教育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的效果研究

2021-03-16吕元珂刘红晴袁琳万学英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同伴教育效果研究

吕元珂 刘红晴 袁琳 万学英

[摘要]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愿和推荐相结合的方法从某大学非医学专业学生中招募6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人。两组应急救护培训内容相同;理论培训由老师统一完成;技能培训实验组由同伴教育者进行示教指导,对照组由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后,实验组釆取同伴教育方法学习,对照组根据培训内容和教材进行自我学习。并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伴教育能够显著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应急救护理论知识和技能,且提高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在高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中应用。

[关键词]同伴教育;应急救护培训;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效果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场合的意外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根据卫生部《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报道,我国每年发生各类伤害约两亿人次[1]。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提高公众对于突发意外事件的应对能力,科学有效地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十分必要。研究显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相对缺乏[2],且普遍认为掌握一定的应急救护知识是十分必要的[3]。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学习能力强,掌握知识速度快;同伴教育是指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4]。目前國内对于同伴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艾滋病[5]、健康教育[6]、糖尿病患者[7]等方面,对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研究较少。本项目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中应用同伴教育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并设置对照,探讨同伴教育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中急救护培训的效果,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提供理论基础。同伴教育可应用到各高校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和相关操作的培训中。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取自愿和推荐相结合的方法从某大学非医学专业志愿者学生中招募60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人,其中男10名,女20名,年龄18-20岁;对照组30人,其中男12名,女18名,年龄18-20岁。将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1.2.1 培训前微信公众号应急救护知识宣传

在正式实施培训前,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应急救护知识的宣传。每周一三五定时推送应急救护相关培训知识,具体内容有:心肺复苏术、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伤员的分类、骨折固定技术、如何用三角巾包扎伤口、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等。要求非医学专业志愿者大学生关注公众号并按时阅读推送的文章,提前了解应急救护知识,为后期的培训做好准备。

1.2.2同伴教育者的选拔

根据专业教师的意见,从高年级护理专业中学习过培训内容的同学中遴选6位同伴教育者。选拔标准为:①入选者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责任心强,并能全程参与本项目。②秉承自愿参加的原则。③参加并获取美国心脏协会颁发BLS证书的优先考虑。课题组成员对6位同伴教育者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同伴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实施方式,并告知同伴教育者温习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为后期同伴教育的开展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1.2.3应急救护培训方法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120医生教您学急救家庭篇》为参考教材,由具有美国心脏协会BLS导师资质的老师对两组学生统一进行理论培训,教学内容包括:正确拨打急救电话、现场救护原则、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鱼刺卡喉、眼部异物、耳异物急救处理等。理论学时2学时,利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法。技能培训3学时,实验组由同伴教育者进行示教指导,对照组由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均采用观看视频、示教、分组练习的教学法,且两组学生的培训大纲、培训计划、教案及课件相同。培训后,实验组釆取同伴教育方法学习,对照组根据培训内容和教材进行自我学习。为避免实验过程中两组调查对象交流讨论造成实验数据不准确,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后不允许相互讨论。

1.2.4同伴教育实施方法

实验组遵循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6个小组,每组5人,分配1名同伴教育者。同伴教育者需要与实验组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主动商讨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进行同伴教育干预时同伴教育者需给实验组学生提供技能操作练习上的指导,及时解答实验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伴教育者还需通过QQ群的方式,总结练习过程中的经验,督促实验组学生学习并开展讨论。

2.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2.1理论考核

同时对两组学生采用统一的应急救护知识试卷进行考核,题目涉及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院外现场救护、除颤仪的使用方法等,其中单选题20道,每道2分;填空题20道,每道2分;简答题3道,每道5分。满分100分,培训结束后1周内 进行。

2.2技能考核

由专业老师采用统一的技能考核标准对两组同学进行心肺复苏术技能测试,培训结束后立即进行,满分100分。

2.3收集实验组学生对同伴教育的评价

培训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与实验组学生进行访谈交流,询问实验组学生对于同伴教育的感受和想法。

3.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实验组、对照组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总成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P <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培训后两组学生救护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具体如下(见表1)。结果显示,培训后实验组学生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5.讨论

5.1同伴教育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结果显示,培训后实验组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顾琳琳等[8]得出的研究结果类似,同伴教育者相对于传统教师来说,他们之前有相关学习经历可以参考,对于容易出现的问题比较清楚,针对在学习操作中出现问题能更好的给予指导和讲解,受教育者能更好地学习掌握。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了同伴教育的优势:具有强针对性、方便快捷、形式灵活且具有高度的文化适应性和可接受性[9]。但本研究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也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本研究理论课时在总课时中占比更高有关。

5.2學生对同伴教育应用到急救知识培训中的认同感高

通过小组访谈以及在培训过程中同学们的反馈,大多数实验组学生认为同伴教育有利于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在实验过程中,同伴教育者能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刻督促受教育者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也增加了受教育者的认同感。相对于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模式来说,同伴教育更加灵活,而且通过同伴之间的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更高,也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索了同伴教育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培训中的效果优势,其能够显著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应急救护理论知识和技能,且提高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在高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中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编辑部.卫生部公布我国伤情预防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5):409.

[2]张丽芳.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急救护现状调查[J].知识文库.2019,13:193.

[3]韦熠,聂欣,袁博洋.大学生急救知识及建议[J].百科知识.2021,9:75-77.

[4]张鑫,张苗苗,王晋举.同伴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模式及效果探索[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154-156.

[5]尹玉洁.同伴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艾滋病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 2021,25(15):2151-2152.

[6]王玉仲,彭颖,张彩虹,黄海锋,王立华,雷清.同伴教育在高职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27(3):288-291.

[7]王俊艳.基于同伴教育模式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21(08):1424-1426.

[8]顾琳琳,杨晓,张媛媛.同伴教育在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1,:26-27.

[9]伍小飞,毛静.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现状及同伴教育的实践成效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2(07):143-144.

1989500783231

猜你喜欢

同伴教育效果研究
论同伴教育在游泳教学中的价值
同伴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注射胰岛素的影响
国外高校图书馆同伴教育的进展研究
基于同伴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探索
试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同伴教育的运用
案例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研究
舒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方式及效果研究
对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效果的实验研究
AIR jordan的品牌传播效果研究
社会组织助力弱势儿童教育的运作模式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