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1-03-16朱健华
朱健华
[摘 要] 数学学科的内容、语言、方法和思想无一不是现代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数学学科是必不可少、有着极高学习价值,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教育的开端,教师必须重视数学学科的核心地位,加强教学力度,尽其所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立德树人;以德促教;小学数学
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德育培养提上日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之举。因此,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德育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智力与能力,还要践行新课改的理念。
一、树立教师的榜样形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惑,还要向学生传授人生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品德。真正优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都可起到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自然理解知识内涵,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行为习惯,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德育思想、强化整体教育效果,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观念,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在优质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自我提升。其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处于较低层次,他们还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完全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因此更愿意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个人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助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材是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德育素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形势下应该科学利用教科书内的素材来完成课堂构建,在授课期间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让他们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会数学知识并掌握知识的应用技巧,还能明确为人处世之道,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正式授课前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如近现代杰出数学家的真实故事、爱国主义内容、史实资料等。自然地将这些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能够起到丰富课程内容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基于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可以更加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师可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德育素材贯穿于数学知识的讲授中,渗透德育思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数学知识伊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数学的起源,让他们知道,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便开始用算筹计数。如此,使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数学的重要意义,初步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想和完善品德的意识。此外,在讲解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0000人,四川省有80418200人”等数据,引导学生读数。如此,学生便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我们国家的伟大成就和经济、人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紧接着,教师便可以把握时机,对其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以此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构建数学德育教学情境
小学生更愿意凭借直观观察和主观体验去理解问题。对此,为了帮助他们突破理解和认知阻碍、强化其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设计直观、真实的数学教学情境,并将德育思想渗透其中。如此,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助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明确一点,由于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具有好动、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故而教师可以尝试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挖掘课程中存在的德育元素,让他们可以理解相关的德育知识内涵,在乐学、好学的基础上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让所有人对学习、生活产生更深层的认知,进而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让其在理解数学知识奥妙的同时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释放出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例如,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例,教师便可以创设“模拟购物”的游戏情境,引导他们利用“教学钱币”模拟购物。如此,学生便能在游戏中认识到人民币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此时,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传递“作为中国公民,应爱护人民币、珍惜人民币”的思想,完成德育教学目标。又如,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一边带领学生认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一边向他们传递“时间是转瞬即逝的,应珍惜时间”的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科学的生活习惯。
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德行
一直以来,数学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是应用于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数学课堂构建也都基于丰富的实践活动之上,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在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得到综合素养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到,小学生普遍有着对陌生事物无法产生深刻记忆的特点,他们如果未能真正理解陌生事物的内涵,便容易遗忘,不利于之后的学习。因此,为强化学生的记忆、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与应用,教师可以设计实践环节,并且有意识地在实践任务中融入情感教育,如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明确合作互助的重要性、组织学生进行良性竞争等,发挥出课堂实践活动的全部价值,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升华他们的思想,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布置“调查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绘制相关数据统计图”的实践任务。为参与实践,学生需要自行了解相关信息并收集、分析数据。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然能深刻感受到农民生活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如此,在直观的情感冲击作用下,学生热爱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的情感和意识便能够形成。
综上所述,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教師必须抓住小学教育这一学生情感塑造、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和情感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并进行自我管理。对此,以数学教学为起始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进而迅速推进数学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挖掘数学中的德育素材,将德行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有效落实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乃春.潜移默化,育德于教——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实践谈[J].华夏教师,2017(17):65.
[2]崔秀珍.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华夏教师,2018(8):32.
300650190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