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探究

2021-03-16彭珍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自闭症困境

彭珍平

[摘 要] 我国自闭症服务事业自1982年开始,如今已历经39年,但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特殊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缺少国家、地方政策支持,缺少特殊教师、特殊学校、康复机构的困境及普通学校中其他学生和家长多方面的困境,为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 自闭症;融合教育;困境

一、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困境

(一)缺少国家、地方政策支持

自闭症在我国虽然不是新名词,但多数人对它了解甚少。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解决方案仍然处在初步试验阶段。目前,现有的相关国家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法律法规,彰显了国家对自闭症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权益保障,但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与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相交范围甚少。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群体数量庞大,并且自闭症儿童的人数正在以相当快的速度增加。

(二)普通学校及教师的困境

1.普通学校的困境。实行融合教育必须有一大批具有相应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员,尤其是懂得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但普通学校中这样的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师不多。据调查,很多普通学校不具备实施自闭症融合教育的条件,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近年来,普通学校中无障碍设施、资源教室等硬件设施远远不够。

2.普校教师的困境。普通学校的教师面对自闭症等特殊群体学生,往往陷入迷茫。他们不是不想收这些特殊孩子,只是不知道收了该怎么教。如一个自闭症儿童上课时可能会四处走动、有时拍桌子、有时尖叫,教室里几十个学生,教师想管又没有时间管,担心既教育不好这些学生,又影响了其他普通学生,所以不敢轻易接收自闭症儿童。

3.康复机构的困境。根据对宜春市几所康复机构的调查,对于康复机构来讲,有场所租金的压力、教学设施的压力,但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压力。特教专业的教师毕业后不愿意来康复机构,更愿意去发达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即使招到了特教教师也很难留住他们,儿童康复教育这个行业的人员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付出多、挫败感强。一个专业特教教师若要能独当一面,至少需要三年,很多特教教师往往做不到三年就放弃了。

(三)班级中其他学生和家长方面的困境

社会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比较局限,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了解十分匮乏。孩子天性善良,也许对接纳自闭症儿童没有太多想法,最多只是感觉这个同学很奇怪。但是,正常孩子的家长,则不看好融合教育。正常孩子的家长对自闭症没有深入了解,凭借他们在网上看到的片面知识,他们会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认为自闭症儿童加入自己孩子的群体,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安全隐患,会影响自己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倘若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控行为,如伤人,那么最有可能的解决方式就是家长们一起要求自闭症儿童退学或转班。

(四)自闭症儿童家庭自身的困境

在融合教育过程中,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应该要付出更多。然而,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直接送进幼儿园或普通学校后,认为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就不用操心了。融合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并非单纯的“托管”,如果家长不能够及时发现融合教育过程中自闭症儿童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而加以迅速干预,那么融合教育必定失败。有些家长虽然与校方沟通良好,但缺乏与其他家长的沟通交流,这也是不够的。

由此可见,融合教育是复杂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两个群体的孩子放在一间教室里生活、游戏、上课,而是要實现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融合。

二、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保障自闭症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政府应尽快制订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专业规划、制定专业指导、规范来引导民办康复机构良性发展,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并加强监管职能;增加公办特教机构数量,让自闭症儿童在正规的校舍、符合标准的康复机构接受切实有效的教育。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积极探索民办特教机构发展策略,完善公办特教机构的办学体制。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使自闭症儿童专业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相结合,与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及普通幼儿园中个别化康复训练有机结合。通过法律法规保障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基础上,增强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具体操作性,进一步完善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出台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二)观念的转变是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核心

普通幼儿园、普通学校是否愿意接纳自闭症儿童取决于普通学校、幼儿园及教师的观念。只要普通学校、幼儿园真正以儿童为中心,就不会出现拒收自闭症儿童的情况。因为幼儿园的普通孩子年龄小,是不懂得也不会拒绝这些特殊儿童的,在他们眼里,都是玩伴。不接纳主要一方面来自普校教师,另一方面来自普通孩子的家长,家长的态度受学校、教师的影响,学校完全可以引导教师,从而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家长去接纳这些特殊儿童。因此,普通学校、幼儿园及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核心。

(三)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自闭症教育训练机构中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幼教、普教、社工康复专业。对于这些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大都由一两名骨干教师提供师资培训。这种类似师徒制的培养模式效率不高,而教师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也远远不够。这也是现在的自闭症教育工作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主要是几所部属师范院校和零星的大专院校,而专业课程方面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盲、聋、智障教育上,涉及自闭症教育的课程非常少。不仅专业缺乏,而且教学与实际脱节,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很少能在教学一线真正发挥作用。国内的师范院校里有自闭症教育专业的不多,同时高校缺乏自闭症教育方面的专家与学者。建议国家开发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师资培养计划,以缓解目前对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

普通学校教师在面对特殊儿童时,可能会出现恐惧。恐惧是因为没见过,无知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在师范教育的课程里,应该加入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目前在职、在岗教师培训,我们需要通过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成长机会,至少让他们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基本的康复技能、方法。如他们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刻板行为如何干预及转化等。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情绪问题的应对方法及干预策略。只是现在,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还比较少,教育管理层需要做好顶层规划与制度设计,如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师资培养计划,努力为他们提供系统化的专业培训。

(四)构建科学的入学评估机制

对特殊孩子入学能力的系统性评估以及入学后专业资源支持的不足,使得一部分的“随班就读”仅停留在“随班就座”或“随班混读”的层面。制订个别教育计划(IEP)前,由学校心理学家和学习障碍专业教师组成的测评团队会先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从智力、学业成绩、社交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做出综合评估,再按学科能力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分别安置。在这种模式下,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安排。

参考文献

[1] 园山繁树,裴虹.自闭症问题行为干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 靳敬坤.自闭症幼儿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现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3] 童骏华.提高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的实践思考——以“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9(21):70-72.

[4] 郤玲亚.培智学校正向行为支持体系的构建与运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 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448501908234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自闭症困境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困境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