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里的社交语言
2021-03-15车耳
车耳
酒店是公共场合和私密空间的结合部,它既为公众提供休息场所,也保护隐私,在这种地方的行为表现全凭自己,用世界性语言说来,住酒店测试着一个人的修养。
有人会将自家好习惯带到公共场合,净化人类环境和心灵;也有人会将自家坏习惯带到公共场合,污染环境和心灵。住酒店就是一个例子。
外出行低调周到
酒店这类住所无论在哪个国家,虽然从产权上讲可能完全是私人财产,但是因为其经营性质也算是公共场合。越好的酒店设备越齐全,服务越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为所欲为,就如同吃高档自助餐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浪费一样,尽管你花了那份钱。
为什么不少发展中国家(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酒店更喜欢接待西方游客?因为在同样收费前提下,其服务人员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来打扫房间,因为客人离去后房间没有那么多垃圾、没有那么脏乱,因为西方人大多能从他人角度、而不仅仅是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不给人带来麻烦,不管对方是贵族还是服务员。
有些国人等级和阶层意识明显,对貌似“贵族”的人表现得恭敬有加,但是对待服务人员心里会想“他不就是干这个的吗”,因此我们国人出境游住酒店时的表现就不尽如人意,有时会令人侧目。特别是在马桶冲洗、毛巾使用、拖鞋摆放和房间整洁这些细节上。
西方人从小就在父母教育下养成整洁习惯,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保持。比如法国人到朋友家做客,用过洗漱间后会将洗手盆擦拭干净,男士会将马桶座圈抬起来再解手,免得在上面留下痕迹,万一他们不慎将尿液弄到地上,他们都会蹲下来拿手纸擦拭干净。
实际上,很多西方男人为了维持卫生而养成了坐着小解的习惯。于是,下一个人如厕时总会看到干净的洗手盆和马桶。之后,无论他们到了酒店还是在飞行途中都会这样做,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国家国内航班的卫生间比国际航班干净很多的原因。而在我们国家正相反,国内航班卫生间往往比国际航班脏,有的人上一次厕所后地上和洗手盆一片狼藉,有的人甚至不冲水就离开,而他们在自己家肯定不是这样。
当然,酒店卫生间要好多了,入住之前被彻底清理过,越好的酒店清理得越干净,甚至没有死角。而且越好的酒店毛巾越多,有又长又厚的睡衣、洗浴后裹在身上的大毛巾、擦脸的小毛巾、擦手的方巾、铺在浴缸边上的地巾,而且这些还经常乘以2,因为都是为了2人用准备的,所以一个好酒店房间的纯棉毛巾就将近10条,甚至更多。
用毛巾考虑消耗
作为酒店客人,你有权将这些毛巾都使用一遍,第二天让服务员再换一套新的,但是你也可以只使用其中一部分,几天都不换。我当然知道披上厚厚的纯棉睡衣舒服,我当然知道游泳后马上用毛巾擦拭干净感觉好,但是我也能出水后直接去淋浴洗澡,避免使用大毛巾和睡衣,我只用手帕那样大小的毛巾擦拭身体,能达到差不多的效果,其他的毛巾基本不动,退房时服务员只需换掉最小的毛巾。同样,我去理发店剪发后洗头时,开始都是凉水,过一会儿才是热水——看着那些自来水白白流走,我会跟师傅说不用等热水,凉水洗头也行。之后我也不用吹风机,甚至不用木梳,只是用手将头发撸平就直接出门。即便在冬季,又不戴帽子,也没觉得怎么样,只要习惯就好,据说这样被冷空气吹久了还不易感冒。
当然,我也不会指责那些穿着睡衣直接去游泳池的客人,他们习惯躺在铺着大毛巾的躺椅上玩手机,下泳池游两圈还要再用个毛巾擦拭干净。有的客人分段游泳,上来一次擦拭一次用一次新毛巾,还是那种一人高又宽又厚的毛巾。看着这种人我会想:他如果度假在海边游泳时会怎样?如果再带上家人,难道他会带上一整箱毛巾备用?
游泳池边的服务员在更换躺椅上湿毛巾时虽然不会直言批评这些人的行为,但他们会赞许我秉承環保理念的做法,还会特意送个水果过来表示感谢,也有的偷偷向我抱怨之前的顾客竟然用掉3条大毛巾。享受之心人人有之,奢侈的欲望时时在诱惑你,我也知道在躺椅上是一种放松,我也知道用大毛巾擦拭身体干得快,如果想奢侈消费甚至浪费的话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在西方国家,如果接受了服务, 就要记得支付小费,1—5美元不等,根据酒店档次和自己身价而不同, 但一定要付, 不能只是说声“ 谢谢”了事。
需要指出的是,在浮夸之风冲击亚洲和中东一些国家时,西方国家反而加强了节俭环保的意识。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近十几年来,在一些全球连锁酒店中,管理者会在房间里放个精美卡片,提醒刚办理住店客人将用过的毛巾放在固定位置以便收走,没有用过的就不换了。
住酒店想着环保
在绿党和环保人士的努力下,西方国家过度消费的做法被抑制,有些国家开始推行限塑令,有的国家限制生产一次性的日用品,包括酒店拖鞋,这也是国人最为浪费之处,有人甚至出差度假中换一次酒店扔一次拖鞋。如果他们细心一点,环保一点,就会发现这些拖鞋可以持续使用很长时间,尤其是那些好酒店提供的厚厚的拖鞋。
至于那些质量较差的拖鞋,我甚至不会开包,宁可不用。当然,我会长期备用一套拖鞋,从澳门一家酒店带回来的一次性拖鞋竟然用了8年还没有穿坏——当然,也不过是住酒店时用用而已,每年出差度假很多次,有几十天甚至上百天时间。其间也会有忘记带拖鞋的时候,那我就会将用过的拖鞋带回家,继续用,因为留在酒店就会被当成一次性用品扔掉,白白损失资源。
其实不止拖鞋,酒店还有牙具、浴帽和刮胡刀都是一次性的,可以用一次就扔掉,也可以反复使用几周甚至更长时间,你会做何种选择呢?
就我自己的长期习惯,进酒店房间后第一件事往往是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并非不想让别人进我的房间,而是不愿意换床单,不愿意被铺床。对我说来,住酒店几天就要换床单、尤其是那种晚上还要进来铺床的规定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床是用来睡的,只要自己舒服就好,而且还有自己私密的空间。
我这样挂上“免战牌”,也不用给小费,对人对己都好,是一种双赢。更关键的是我环保了,制造的垃圾很少,因此不必天天收拾;被单也是,我不相信谁会干净到3天换一次。将一个客房里的被单床单枕套洗净漂白一次会占满整个家庭洗衣机滚筒,再加上所有毛巾、睡衣、脚踏巾,想想看,将会消耗掉多少水、电和其他资源?!
每次我和清扫人员交待两三天都不用打扫我的房间的时候,她们都微笑着表示感谢,因为挣同样的工资却少干很多活儿,她们自己也觉得舒坦,这点上国内外都是一样。我看到她们都是发自内心对我的环保理念表示赞同,有的清扫人员还特意多送我几瓶矿泉水,由衷地说要是其他客人都和我一样就好了。
酒店是公共场合和私密空间的结合部,它既为公众提供休息场所,也保护隐私,在这种地方的行为表现全凭自己,用世界性语言说来,住酒店测试着一个人的修养;而按我们国人的习惯说法,则是检验着一个人的觉悟。說到酒店就避免不了谈及小费。本来小费是对他人给予服务的一种奖赏,发展到后来也是一种称赞甚至感恩的表示。比如对帮忙拿行李的侍者,普通人给1—2美元不算少,富裕人给5美元不算多。至于对导游,那就可能不止这个数目,所以在国外旅行时身上留点现金是十分必要的。
身上要常备零钱
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原本奢侈的旅游就会成为很大的一块消费市场。面对国内景点一到假期就游客爆棚、车站机场拥挤不堪、高速公路成了停车场这种局面,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国外,选择出境游,于是就有了兑换外币的问题,就有了小费这种在国内不是问题、在国外就是问题的问题。银行在进行外币兑换时只给美元或者欧元大额纸币,不给小额纸币和硬币这类碎银子,无论东西方,大一点的银行都是如此。他们搭不起人力成本,没那么多工夫跟你兑换小钱——出国前买外币时买不到,回国后想出售外币时人家也不收,因此这些碎银子得自己收集,自己保存,最好在回国前尽量花掉。
问题于是就来了。出国后人们发现西方有些纪念品店不愿意收大额纸币,因为社会上没有使用大面值现金的消费习惯,人们用的少因此对钞票的真假辨别能力就差,西方人也没有像在中国商铺随处可见的假币识别工具。带小孩的游客在街头吃个冰淇淋、买个气球玩具什么的都有可能,这些都需要零钱。
当然,你可以说这些属于可有可无的消费,没零钱就不买。那么,在巴黎街头突然想上公共厕所呢?在街头停车、需要在路边计费机里塞硬币呢?乘坐四通八达的公交车呢?林林总总。在高级酒店被门童拉开车门也要支付小费吧,至于把行李送到房间,那更应该支付小费。如果说在酒店不想支付小费仍然可以入住的话,在街头没有硬币上不了厕所就会难倒游客,没有硬币支付停车费就无法离开,这时真可谓一块钱难倒英雄汉。
国人常常忘记支付小费,因为在国内被服务又不用给小费的机会太多,比如国内酒店送行李去房间是个普遍现象,高级酒店门童都会施以援手,运到房间后大家都忙着整理自己行李而忽略了门童的服务。在西方国家如果接受了这个服务,就要记得支付小费,1—5美元不等,根据酒店档次和自己身价而不同,但一定要付,不能只是说声“谢谢”了事。如果事先没有准备、只有大额钞票的话就会比较尴尬,零钱没有,大钞又舍不得给人家。
当然,没有零钱或者不想支付小费的话就最好避免这种服务,在门童过来问是否需要帮助拎行李去房间时就要婉言谢绝。我就经常自己拖着行李去房间,不要那个排场,既然有力气将行李拖到酒店,就有力气将其拖到房间。而且西方门童虽然殷勤却经常效率不高,做事慢吞吞,如果碰上一帮人的行李同时上楼还会搞错房间和人名,让客人等半天,比自己拿行李复杂多了。
心中要常怀感恩
改革开放后这40年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发展,但社会上的感恩之心却没有相应提高。人们在期待着服务质量提高的同时,不能只用一句“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来自我安慰。旅游胜地印尼巴厘岛的导游告诉我说,中国人购物时出手大方,给服务人员小费却很吝啬。而西方游客购物兴趣一般,给小费往往比较慷慨,加上西方游客礼貌安静,所以当地都喜欢接待西方人,一些建在海边、位置好的酒店也不愿意接待中国旅行团,即便后者给出的价格高。
服务有价,尤其是单独提供的服务,表示一下就理所当然。给小费有时候是礼貌,有时候是感激,有时候是必须。比如问路、请求安排出租车这类事给门房或者酒店礼宾部小费就属于礼貌,不想给也行。若是对方帮大忙了,就得更要有实际行动。这样说来,受益者得分清上述几种情况,以便付出匹配的代价,自己满意的同时,也让对方知足。
一般说来,在西欧、比如法国等地给小费常常出于礼貌,而在美国则属于必须。无论出于礼貌还是必须,这些小费都是可以估价、可以计算出来的,比如在巴黎餐馆给小费只要留下碎银子就好,也就是说拿出100欧元支付账单,侍者用盘子找回两三个欧元硬币的话就让它留在盘中,自己拿包走人即可。法国侍者会感谢你的,觉得你很慷慨。
但是在纽约餐馆吃晚饭——除了汉堡、披萨、肯德鸡这类快餐店和自助餐厅,支付100美元被找回10美元、将其留在桌上走人的话则会遭人暗自咒骂,因为太吝啬,不懂规矩。在纽约餐馆吃午餐的小费已经涨到20%,晚餐则到了30%甚至更多。其实我们接受的是同样的服务,西欧人的服务不比美国人差,但美国人习惯如此,你如果不想丢面子的话只能入乡随俗。
在外要会化解麻烦
但不管怎样,有时候出于感激也会给小费,这时候的小费不好计算,纯粹出于受助程度和感恩之心。
2018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在瑞典一家酒店,深更半夜时中国游客黄佳一家人因为提前十几个小时到达要求在酒店大厅休息,先是被优待而后又被赶出去。这个事件发生后,大家都在讨论分析其原因和当时的各种解决方案,因为瑞典一直都是个与人为善的国家,很少发生像美国警察那样过度执法的情况。
在网友探讨的各种解决方案中,有一种方式没有得到关注,那就是在事情没有激化时可以用小费解决。因为最初酒店服务人员的做法还是很人性化的——把大厅灯光调暗以便让早到十几个小时的中国游客一家休息,已经相当配合了。这时候应该有所表示,给几十元小费或者送个礼物,是给服务员个人,是对其私下服务的一种赞赏和奖励,并不是给酒店的。
小费的金额对酒店来说不值一提,而对服务员个人来说则是不小的数目。反过来,服务员可以利用酒店的资源、用老板的电费水费以及大廳报答你,双方各得其便。小费是润滑剂,小费是减压器,它有时神奇得像汽车用的机油,既可以缓解设备之间的摩擦,又可以冷却发动机系统。想想看,如果没有机油,摩擦加剧、温度升高,车前盖边走边冒烟,这辆汽车你还能开吗?
同理,当人家表示友好而你毫无回应时,就会被认为不懂规矩,不知道感恩,事情一旦僵化了,想感恩已经来不及,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这种尊严常常是金钱买不来的。之前的小费是对其尊严的一种感激,一种尊重;冲突之后的小费则是对其尊严的挑战,是一种买通,一种交换。感觉不一样,应对方式当然就不一样。
如果在获得关照后友好地塞给酒店服务员50欧元小费,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小费不是贿赂,是对服务人员工作的奖赏。酒店住一晚上至少也要100多欧元吧?50欧元只是一半不到的代价。所以,小费在这时就是神奇的催化剂,可以将紧张变成轻松,将无助变成有助,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当然,小费还要给得巧妙,给得自然。小费不是施舍,不是往流浪汉摆在街头的帽子里扔钱,几分几分的钱,对服务员说来不仅不是一种赠予,反而是一种侮辱。而对于那些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的服务人员来说更要注意场合和言辞,小费要给得恰到好处,说得要真诚。给小费是一种友好的赠予,一种对额外服务的奖励,是两厢情愿,其金额可大可小,换来的是将心比心,所以要给得真诚,这样服务人员拿得也会安心。给者要有风度,拿者要有尊严。
在纽约餐馆吃午餐的小费已经涨到20%,晚餐则到了30%甚至更多。美国人习惯如此,如果不想丢面子的话只能入乡随俗。
最隐蔽的给小费方式是在事情办完、或者问题结束离开时主动握手,将事先准备好、或者说藏在手中的钱通过握手隐蔽地交给对方。这样的话,即便对方身边有别人,你又不想多给,也不会导致尴尬。一般地说,谁施恩谁受惠,如果人多没法都给,那单笔金额就不能太小。因为这是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所以一定得是纸币,而不是几枚硬币零钱,至于纸币金额大小,根据所获帮助而定。
双手相握,四目相对,精神和物质的传递就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完成了。想想看,如果在一个凌晨,在没有客人往来的酒店对所受优待表示感谢、真诚地通过握手将50欧元的心意传递过去的话,还会遭到被驱赶的侮辱吗?
(责编: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