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学说中核心观念之“无为”
2021-03-15刘丽莹
摘要:《庄子》一著在我国哲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思想时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值得细细品味体会。本文就《庄子》中关于“无为”观点的相关论述进行浅尝,概说庄子“无为即大为”的思想观点。
关键词:庄子; 无为 ;道 ; 精神
庄子是中国先秦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当中思想内容最丰富、最渊博、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庄子之学有十余万言,在当时众多思想大家及流派学说中偏向喜学老子。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庄子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虽然庄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庄子其人却并没有专门的传记,而是伏在别人的传记中。这样的现实情况与庄子所主张的纯然的无为的、不建言的学说是很相符的。
庄子与老子相较而言,老子主张功成不居,庄子主张委运乘化;老子有权谋语,而以功成不居为人生选择,庄子宁为孤豚,避世保身;老子主张摄生养性,庄子主张养神忘形。在一定意义上,庄子的学说是对老子学说中无为观念的更完全更彻底的发展。庄子的学说以道、虚静、素朴为核心。庄子重视生命,崇尚天性自然,认为外界对人的伤害有三方面:生命毁于杀戮;肢体残于刑罚;天性坏于礼乐制度。此外,天性的伤害也有毁于主体的贪欲,批评了世人追求名利,也就是“弃生以殉物”,过度追求名利,而将生死都看作是名利之后的位置,永不满足。庄子主张虚静、素朴乃是从主客两方面解决保身全生的根本。
庄子处身乱世,寄心方外。他的理想是摆脱外在条件的束缚和依赖,实现超然物外的逍遥;他艰难地探讨身处乱世保全生命与天性的出路,为此他从各个角度探讨人生的自由与价值。庄子崇尚天性自然,否定任何扭曲天性的文化制度;他主张万物平等,天性自足,反对以自己的偏见“成心”是此非彼;他主张恬淡寂漠虚静无为,将其视为天地自然的准则,修道的本质。
庄子主张逍遥于六合之外,超凡脱俗。庄子具有超越现实的精神,在其《逍遥游》篇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论述中即可看出庄子内在的无为即大为的精神境界。庄子所说的独立的、自主的精神世界不受任何来自现实世界的力量的束缚,而是自由舒展。在天地的大美之中实现通透的万物之道理,主张一切的无为。对于老子學说的继承,庄子的“无为”是彻底性的。庄子不主张任何的为,无为是彻底的无为。反对任何在人的意念之中所存在的贪欲,是完全的清净。正是这样的无为无累才能够获得主体的悠游自在。在庄子的论说之中,庄子不仅仅有直接说明的部分,还采用了非常多的隐喻和借喻,而这一切都在为庄子的主要思想——“无为”服务。
因为无所被使用和企图,是成为弱者,因此反而并不会受到重视,反而安全了。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庄子在此观点中举出了很多的例子,从其所著作品中多处可以看到。如对树的相关论述中即提到树木若是长大成材了,成为了可用之物,那么它距离被砍伐就不远了,但若是中干的枯木,无所可用,对别人来讲没有一点作用,但对自己却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存活。
这样无为的境界正是庄子学说中最具特征的特点。大美的观念就在于天地之间,不去作为是为美。庄子此学说中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众多的文学艺术家、思想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正是因为有了贪念和贪欲,所以总是在现世的生存中患得患失。得不到的东西将其置之于自己本身的生命和天性之上加以苦苦追求,求而不得,自寻烦恼和苦楚。而得到了所追求的名利,又想要更多的回报,如此往复没有尽头,或者担心失去已经得到的事物。这些想法都在庄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质上都是因为贪欲给自身带来的大烦恼。不能够顺应自然,无为生存,就在自寻的烦恼中给自己徒增痛苦,这是一种对天地自然的不顺应,是要改造和发展其实并不在规律之中的事物。
在庄子学说之中,“道”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一切的文学艺术创作只有合于“道”,才能称之为美。庄子在《胠箧》中描述道:“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鉤绳而弃规矩,俪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这里的论述就说明了庄子反对人为的损伤事物自然本性的作物。庄子反对在文艺作品中违反天地之大道的创造行为,认为这同样是违背了自然的天性之美,而是矫揉造作的并不自然的事物,这样的事物不合乎“道”的文艺标准。
在庄子《养生主》的论述之中有如此论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在此论述之中,庖丁解牛,就是合乎天理,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是合乎于道的技艺的艺术,是技艺的美的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庄子认为,万物之所以能够产生美,都是因为合乎天地大道、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不是说艺术的,但是却可以从本句话中看出,遵守无为,遵守万物的规律,才能够达到天地之美,万物之美恰恰于此。美都存在于虚静无为之中,虚静无为就是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虚是虚而待物,为道即虚。虚也就是淡泊名利,排除各种尘嚣的物质追求。心灵唯有到了心斋的境界才能够达到虚静无为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完全的顺应自然。
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的美都来自于其所体现的“道”。“道”是美的根源,一切艺术创作都应合乎于“道”。所以,若要美出现,只有完全忘却自己,而将自己完全顺乎于自然的规律之中,让自己无为。需要正确理解的是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绝对的无所作为,而是融入了天地大道的,以无为求有为。个体存于世,只有将自己的贪欲和贪念完全抛开,全身心地投入到万物顺应的自然规律之中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大道。“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知主”的状态之下才能够真正切合到“大道”之中。
大道之学,在于深邃无限,唯有如此,方才能够让大道的精神发挥出其本身特有的思想魅力。唯有正确看待庄子之类学说,深刻体会文本本身的思想内涵才能够将其思想之光绽放出世。
作者简介:刘丽莹(1996—)女,汉族,辽宁辽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东北大学,专业:艺术学理论。
(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