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
2021-03-15王磊
王磊
孔祥瑞,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天津港六公司固机队、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在40余年港口一线岗位工作中,他刻苦学习、潜心钻研、积极进取、创新实践,由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蓝领专家,主持开展技术革新项目220多项,其中16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为企业节约增效过亿元,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门机司机: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
1955年1月11日,孔祥瑞出生在天津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7岁开始,在河东区振生里小学读书。3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1969年复课,1972年初中毕业。那一年,孔祥瑞遇到人生的一个岔路口。当时,他的家里有7口人,父亲在天津市卷烟厂工作,他是家中长子,还有4个弟妹,一家人的生活就靠父亲每月不足70元的工资艰难维持。考虑到家里情况,尽管初中毕业成绩优异,孔祥瑞也没有选择继续求学,而是一心一意想要参加工作,挣钱贴补家用。12月15日,孔祥瑞被分配到天津港一公司门吊队,开始了码头工人的职业生涯。
1972年,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天津港从匈牙利进口了3台门式起重机。孔祥瑞到天津港报到后,被分配到门机司机岗位,成为港口第一代大型门吊司机。他要驾驶的2台门机高50余米,操作室距地面约25米,每次上车都要攀爬百余级宽度不足45厘米的臺阶;而且,操作室四周都是玻璃,一般人坐在里面都心有余悸,担心会掉下去。17岁的孔祥瑞对这份枯燥单调还略有风险的工作并不感兴趣。另外,他家距港口码头50多公里,每次往返都要换乘火车、公共汽车,花费近5小时,他不得不住在职工宿舍,不能照顾父母和弟弟妹妹。这让孔祥瑞一度打起退堂鼓,总想着从港口调走,哪怕到市区干个临时工。
孔祥瑞的情绪变化被师傅金贵林看在眼里。金师傅对孔祥瑞印象非常好,觉得他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是优秀门机司机的好苗子,决定想办法把他留下来。他一面手把手教孔祥瑞门机操作技能,鼓励他努力学习;一面做他的思想工作,激励他学好技术、练就真本事,成为受人尊重敬佩的人。师傅的言传身教让孔祥瑞的思想逐渐趋于稳定,开始排除杂念、努力学习,苦练技能、踏实工作。一年多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一般人三年才能完成的操作技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门机司机。
排障能手:一定要把维修技术学到手
20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急剧增加,由于设备装卸能力跟不上,造成港口经常压船,最多时会压船100多条。孔祥瑞所在的门机队是港口货运生产的核心力量,工人最怕门机发生故障延误货物装卸。一次,正在赶装一条大船时,一台门机出现故障。当时,已经担任值班队长的孔祥瑞心急如焚,赶紧找专业维修工到现场抢修,前后折腾了整整8个小时才排除了故障。孔祥瑞对此深感惭愧自责,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维修技术学到手,否则就没脸当值班队长。
从那时起,孔祥瑞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技术。他找来门机设备使用说明,一页页地看,把所有门机的工作原理、基本性能和技术参数都背了下来,做到烂熟于心。同时,还坚持在生产实践中边干边学,并养成了记工作日志的习惯,小本子每天随身携带,设备出现哪些故障、什么原因、修理过程、注意事项等都一一记录在案。就这样,经过多年努力,孔祥瑞不仅会开各种型号的门机,而且还能修理,通过眼看、耳听、手摸,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判断出机器故障,成为队里第一个操作、维修都过硬的多面手。
1993年的一天,码头上一台门式起重机的旋转大轴承出现异响。这可能是缺少润滑,也可能是重大事故的前兆。如果不拆卸进行彻底检修,门机就有可能瘫痪;如果拆卸下来后发现没有问题,企业会蒙受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当时,孔祥瑞已经是主管技术的副队长,主要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他分析判断是轴承坏了,必须拆卸检修。根据他的提议,公司租来900吨的海上浮吊进行作业,拆下回转大轴承,结果发现正面完好,没有异常。但孔祥瑞仍然认定是轴承损坏,他指挥吊车将大轴承翻过来,才发现大轴承背面的滚珠已经散落出槽,如果继续使用,后果不堪设想。门机的故障排除了,孔祥瑞“听音断病”的绝活也在港口传播开来,使他成为远近驰名的“门机大王”。
革新专家:“土方法”能治“洋机器”
进入90年代,天津港迎来一段快速发展时期,先后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设施,使大型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但在实际生产中,这些“洋机器”并非完美无缺。1995年的一天,正当货物装卸最忙碌的时候,6台刚刚引进的新门机忽然集体出现故障。孔祥瑞赶紧带人排查,发现6台门机存在设计缺陷。操作工人对新机器不熟悉,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导致设备瘫痪。最终,经过12个小时的维修,故障排除了。但是,这却让孔祥瑞久久不能释怀。他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学改造机器设备上的缺陷,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为此,孔祥瑞自创了“专学专用”学习法,就是所学的东西必须跟设备需要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结合生产设备和实际操作,他先后自学了有关力学、机械原理、液压、电工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但夯实了基础理论知识,还掌握了许多书本以外的技能。1998年,孔祥瑞调任六公司固机队队长,掌管着公司装卸生产的18台门机。他又结合生产实践,潜心钻研攻关,针对生产中设备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革新,先后攻克门机中心集电器短路等多个技术难题,并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至2000年,所管设备使用率居全国港口第一位,完好率保持在97.8%以上。
2001年,天津港提出冲击亿吨大港的目标。孔祥瑞所在的六公司承担作业量达2500万吨,在设备几乎满负荷的情况下,任务量增加了近30%。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孔祥瑞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他决定对门机抓斗的“大脑”——主令控制器进行革新改造,把操作杆移动轨迹由“十”字形丰富成“☆”形,将抓斗起升、闭合控制点合二为一。经过改造,门机每钩作业节省时间15.8秒,平均每天多装卸货物480吨。六公司当年完成任务2717万吨,为企业创效达1620万元,大大超过预定指标。2002年,这一创新成果被天津市总工会命名为“孔祥瑞操作法”,这个“金点子”也成为同行业关注的新技术,并在全国推广。
2003年12月,天津港成立煤码头公司。孔祥瑞被任命为操作一队党支部书记、队长,掌控着从国外进口的价值8亿元的世界最新自动化传输设备。面对新的挑战,孔祥瑞迎难而上,继续摸索。短短2年光景,就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专人专机保养制度》《安全生产十必须》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用养修”制度;同时,还带领队员对设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技改技革,完成翻车机摘钩杠杆、耐磨板上加装网格等50多项革新改造,不仅最大限度发挥出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使用效能,还为天津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2006年4月26日,天津市发起向孔祥瑞同志学习的活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孔祥瑞也成为享誉全国的“蓝领专家”。
团队核心: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
人们把鲜花和掌声献给孔祥瑞,他却谦逊地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身为一队之长,他也一直在为打造优秀的团队而努力。
孔祥瑞拥有一身技术却从不保守,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掌握的技能教授给大家。2005年的一天,孔祥瑞发现取料机旋转系统制动故障与以往不同,与压簧有关。在当晚排除故障后,第二天一上班,他就把副队长和全体维修电工集合起来,进行讲解,并让大家挨个调节压簧与摩擦块的间距,直到熟练为止。他所带的门机队、操作一队,每天下午3点召开碰头会,每周周五下午召开“诸葛亮会”,将当天、一周内设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维修的难点列举出来,写出责任人,边分析讲解边培训员工。此外,他还把自己记日志的习惯培养成全队技术骨干的习惯,变为“工作法”。不少队友都随身携带小本本,有问题就随时记录,团队的设备操作水平和维修技能大幅提升。
同时,孔祥瑞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他在队里开展管理、技术等多岗位提升、调换,提出“把优秀员工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的口号,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道路,形成了“不断学知识、不断学技能,人人争当技术骨干”的良好氛围。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队学习技术蔚然成风,涌现出许多技术能手。几年下来,队里有十几人通过夜校学习完成专科、本科学业;6人通过公开竞聘,走上公司管理崗位;4人分别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市级、部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作为队长,孔祥瑞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队里倡导“人管人最笨,制度管人二笨,自己管自己最高明”的管理理念,创造性发明了“正、样、新、放、优、严、情、暖、强”九字管理法,激发职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打造了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湛的队伍。2006年10月22日,孔祥瑞工作的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被天津港正式命名为“孔祥瑞操作队”,百余人中不乏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工。他们各怀绝技、独当一面,承担着港口大型装卸设备的管、用、养、修任务,是天津港煤码头公司装卸生产的主力军。2008年,孔祥瑞还带领队员共同编写了《系统设备故障维修指南》,详细记录了他们多年积累的有关机器故障现象、解决办法和维修过程的心得和实例,成为天津港使用维修人员案头必备的书籍之一。当年的五一劳动节,“孔祥瑞操作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
2007年、2012年,孔祥瑞先后当选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并入选2009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2019年“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名单。目前,他已经退休,但是在全国各地技能大赛的裁判、点评席上仍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钟爱的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处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