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言”中的正面商人形象

2021-03-15董佳欣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冯梦龙商人

董佳欣

摘要:明中叶后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发展,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据统计,三言中以商人出现的有二十余篇,而以商人为叙述主体的或商人作为主要人物形象出现的十一篇。1冯梦龙笔下的商人形象相较与前人的写作更加立体、丰满,不再完全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的单一负面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三言中细致描写的商人以小商人为主,而且为商前多半是农民和小生产者为主,本文将从这些平常商人身上共性特点入手,概括三言中的正面商人形象。

关键词:三言;冯梦龙;商人

一、义利兼顾,光明磊落

就中国传统价值取向来说,君子重义而轻利的价值观较为普遍。而在前人的文学中商人是不符合这个价值取向的。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义而不谋利,明道而不记功”,而是在谋利时认真经商,童叟无欺。不义之财不取的义利兼顾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符合当时的实际主流商人形象。

拾金不昧就是表现义与利平衡一个重要题材,比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绸商施复,他在路上拾到了银子,心里盘算着用这笔意外之财扩大规模再生产。但他转念一想,如果失主是和他一样的小生产者,丢了钱一定非常着急,便回到了原地,四处寻找终于把钱还给了失主。而在他落难时,当年这位失主朱恩给施复桑叶并送他回家,让施复逃过一劫。有表现拾金不昧的还有《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中卖油的小贩金孝,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的吕大。

商人爱财是本性,但这些商人形象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价值观。除了拾金不昧,还有像《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公夫妻就是那种仗义疏财的义商,夫妻二人本分的经营着小本买卖。去他的饭馆的人,过来喝酒的,偶而有少带了钱,他也不怎么计较。但尚若有人不小心多给了他钱,他必定按数归还。二人亦志诚至信, 物价公道,使家业兴盛起来。《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中的商人贾昌年轻时曾被人构陷,被判成死刑打入牢狱,正赶上清官石县及时审出冤情才得以平冤昭雪。后来得知当年恩人遭遇家庭变故,留下了小女月香和养娘,便四处打听二人的下落,高价把二人赎回,以宾客之礼相待,吃穿用度以其为先,只为报当年石壁的救命之恩。

作者笔下的商人大多重情重义,而且重义之人的结局大多很好,作者也是向读者传递正面的价值取向,重塑商人文学形象。

二、尊重女性,认真重情

在前人的作品中,商人是对女性不尊重,荒淫无度,私生活奢侈糜烂形象的代表。而在三言中不乏一些尊重女性,承认女性地位,对待感情认真踏实,一心一意。这在当时父权夫权思想牢固的封建社会,的确是他们进步的体现。

三言中出现了夫妻恩爱,共同经商的商人形象。这些小商人大多是一夫一妻,两人恩爱,一同努力经商,经营家庭。比如刘方夫妇,共同经营酒馆,与人为善,累计家业。施复夫妇最先就是小生产者,夫络妇织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累积资本,购买织机,扩大再生产到千金大户。

三言中还刻画了一种痴情重义,守护爱人的商人形象。文学作品中喜闻乐见的婚恋题材也将商人们作为主人公。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蒋兴哥在王三巧出轨后念及旧情和平休妻,给了她尊严,并在王三巧改嫁去吴家时,兴哥还送了数箱陪嫁给三巧儿。 可见其情深意重。 而三巧儿在也其落难时伸手相助,后吳县令成人之美,夫妻二人破镜重圆。

再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 著名的“花魁娘子”莘瑶琴最后与作小买卖的卖油郎秦重结婚的故事。秦重对待莘瑶琴细心耐心,不像王孙公子那般的寻花问柳,一直尊重守护着瑶琴,最后终得圆满。

三、机智果敢,善抓商机

经商的商机和资源对于商人至关重要,也是经商成功关键。三言中的商人拥有经商智慧的不在少数。抓住这些商机,利用好这些资源需要他们敢为人先、囤货居奇,制定自己的商业计划。

比如《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的汪信之负气离家后因山做炭,贩炭贩铁。在挖得第一笔金后,他又开了酒馆,开拓了荒湖。同时他特别会管人用人,他恩威并施培养亲信,让无籍贫民和渔民都加入他的生产中来,而成就了一番大业。《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在得知附近的昭庆寺的僧人要做九天九夜的功德,他便想到寺庙一定会需要很多油,便每天挑着油担去寺庙卖油,从而赚得盆满钵满。这些商人知道如何发掘商机,如何把握机会,是很有智慧的类型。

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三言中的商人大多是小本经营,经常是为了经商东奔西走,风餐露宿。而且他们将农业社会中农民那种朝起晏眠,不辞辛苦的优良品质带到商业经营里。

如《徐老仆义愤成家》中徐老仆在成为商人前是徐家的仆人,踏实肯干,在主人家遭遇变故后,义愤成商,他这样形容自己:“若论老奴,年纪虽有,精力未衰, 路还走得, 苦也受得. 那经商道业,虽不曾做, 也都明白。”当时交通和通讯并不发达,经商是一门苦业,需要能吃苦、够勤劳。《杨八老越国奇遇》中杨八老也是为了经商背井离乡,从陕西到福建再被掳到东洋,尝尽苦辣,离家近二十载才与骨肉重聚。文中有古风一篇,道出了这些商人经商的难处:“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劳役,披星戴月时奔忙。”

当时的商人大多贩卖的是瓷器,布匹,茶叶这些东西,几乎都是跑南闯北的生意,风餐露宿在所难免。当时生产力虽然提高,但没有形成规模,所以可供流通的商品数量是很有限的,而且社会购买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就需要他们不断联系货源,寻找买家,这就将商人们在农耕文明下所培养的优秀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好的眼光和经商头脑是基础,而勤劳便是这些商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冯梦龙.《警世通言》[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冯梦龙.《醒世恒言》[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注释:

[1]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猜你喜欢

冯梦龙商人
言而无信的商人
东周列国志
威尼斯商人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
商人买马
冯梦龙的谜语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
商人求宿
智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