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华:性格完成度尚欠火候的形象塑造(评论)

2021-03-15张伟

安徽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蒋勋小说老师

张伟

婚姻破裂,单亲家庭里的困扰,青春期的叛逆,“挡不住”的“荷尔蒙雄起”,性自慰频繁及其所带来的潜在危险性,当下城市婚姻家庭题材小说中的各类元素,应有尽有。

叶华无疑是一号人物了。音乐专业的包老师是第三者插足,共同生活八年(七年之痒?)的丈夫房晓轩抛妻别子,扔下她和年幼的儿子畅畅扬长而去,她一人独自带着儿子跌跌撞撞地进入了青春期。这情节,读者也太熟悉了,肥皂剧里常见的桥段,赚眼泪的套路。

反复读过两遍,觉得叶华的性格是模糊的,像得了软骨症一样,立不起来。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意欲传达什么样的情感意趣,也不明朗。一篇小说,主角的性格写砸了,作品的主题、意向或情感倾向性没有得到精准而完整的表达,其价值自然要大大地打一个折扣。让我们来做具体分析。

叶华在办证中心上班,业余时间去学二胡,论身份,当是个现代知识女性,追求丰盈的精神生活,照理说,也应该是被现代意识武装过头脑的“新新人类”。可是,次第展开的情节中,叶华对待婚姻、对待两性关系,稀里糊涂,六神无主,逆来顺受,无可无不可,连《诗经·氓》里的女主人公的独立意识都不如。如果作者诚心刻画这么一个女性,表现她的不成熟,丧失了自我,没有获得妇联多年倡导的“四自”,也是可以的。然而寻来觅去,看不出作者有这样的用意。我不得不遗憾地说,是主人公性格的完成度不够。

最让人不好接受的,是第三节写离婚的情境。被自己还爱恋着的丈夫抛弃了,此时此刻,叶华是什么心情?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能想明白。作品却这样写道:“民政局门口的那棵银杏树一片金黄,蝴蝶状的叶子很诗意地翻飞飘落。”叶华没心没肺吗?我只能做这样的理解,否则就无法说通,她何以会欣赏银杏叶子的诗意?必须得承认,作者的描写是很见功力的,有声有色,悦耳悦目。以“金黄”满足读者的眼福之后,紧接着又来犒赏读者的耳福了——叶华眼睛模糊了,耳朵里竟然响起那位包老师唱的歌:“叶的翅膀,飞在天空,看过世界,感受过你的爱。为爱飞翔,没有方向,为爱飞翔,消亡在天涯……”

到民政局办离婚手续,怀揣一颗破碎的心,这时的叶华,听到的哪怕是“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仙乐,也会是地狱般的凄风苦雨的感受吧?何况,这是抢走了自己的老公、儿子的爸爸的“小三儿”的作品。这是主人公该有的感觉吗?这段描写,太不可思议了。我只能说,作者的感觉失去了准星,没有设身处地地为人物着想,没有从人物的心理出发来铺陈、描写。看得出来,作者热爱音乐,精通音律,在小说里发表了对音乐很好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准确、细腻、专业,另外写一篇或一本音乐随笔,必然值得期待。只是,在这里越俎代庖了,也就错位了。汪曾祺说,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背离人物性格、人物心理,再好也不好。

这时的叶华,恨意无限,作者却让她“善解人意”地“理解”了丈夫:“叶华始终没有问房晓轩怎么爱上包老师的,只要听这首歌,就知道自己的男人难敌诱惑。”不痛不痒,仿佛置身事外,作者实在是把善良用错了地方。在后续的叙写中,也多有温情缱绻。我并非冬烘先生一般地认为,作者一定要对出轨者做道德谴责,声泪俱下地大加挞伐。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婚姻里的事情是复杂的,说不清楚的。但在作者这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理解的,房晓轩的移情别恋顺理成章,不可避免。这就不能不引人质疑了。

离婚十年了,叶华对丈夫旧情依然,念念不忘。三口人坐过山车,其乐融融,仿佛破镜重圆,不,恰似圆镜未破,真是坐过山车一样的大跨度起落的感觉。游玩了一天之后,回到家,她让前夫洗澡的细节,是毫无矜持的妥协。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她对“闲云野鹤”的藕断丝连,她对公交车司机的格外属意与关注,都令人疑窦丛生:她究竟爱谁?她的心安放在何处?刚离婚时,就急不可耐地约见老情人“闲云野鹤”,她是怎么想的?而他“全然忘却了他们十年前的那次约会”,辜负了她的一方热脸。作品对司机的肖像描写,皆为叶华之眼所见,充满爱意,或者说,是性意识的滤镜美颜。“黑T恤,粗壮的胳臂鼓起肌腱”等。第二节里又变换角度,司机的后脑勺、背影,被摄入镜头。而且,小说还特别交代,是在司机丝毫没有關注到她的情况下的自作多情。

篇名《山野幽居》,取自蒋勋讲《红楼梦》时的配乐,是台湾王俊雄的二胡曲。如果说,蒋勋讲《红楼梦》与这篇小说还有一些关联,比如,贾瑞无法自制的情欲,与畅畅两天四次手淫、腿发软,就形成了蒙太奇的组接。那么,这支曲子唤起的画面是:鸟儿脆鸣,小溪潺潺,古道小桥,茅屋依依。无论如何,与小说的情调是不搭的,人物、故事、情境,均无关联度,却反复回荡在小说中,挥之不去,作者居然还堂而皇之地用作了篇名。

作者格外钟情听觉感受,小说里的声音描写完全可以与画面分庭抗礼。既有乐音,也有噪音。杂沓而来,直入耳膜。畅畅吹笛子,叶华拉二胡。对蒋勋的磁性的声音也极尽夸张,奉若神明,拜为“文化教父”。“像法国梧桐叶在夕照里滑落,又像古寺钟声在深谷里回荡”,繁复的博喻,唯美的意象。那个情敌包老师,也是“声音甜美”,“叶华第一次在房晓轩的朋友圈里听到她的歌声,就深感魔力”,这些描写,有的得其所哉,有的则无所依归。

散金碎玉一般,小说里有很多精妙的比喻。如,平时很少发朋友圈的房晓轩,时不时转发包老师的歌曲,对下面的评论每条必回,“犹如一向疏于政务的皇帝夜以继日地批阅奏章”。讽刺之绝妙,初视之温雅,细品之辛辣,颇有钱钟书之遗风。写包老师“圆嘟嘟的包子脸,宽到耳朵下的嘴巴”,我很欣赏这里的夸张,是带有褒贬色彩的,是能见出人物性格的,一箭双雕,同时刻画出“看者”的心理、“被看者”的样态,这就是叶华眼里的包老师,以“妙笔生花”誉之亦不为过。接下来说,包老师的照片,从度娘那里搜肠刮肚找来的。则用词不当了。“搜肠刮肚”,意指向内搜索,意近“搜索枯肠”。从百度上搜,虽未必“远绍”则是“旁搜”无疑了。

责任编辑 黄月梅

猜你喜欢

蒋勋小说老师
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大卫——破石而出 本文节选自《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
六·一放假么